陈泽亮(安徽)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可以按照表现主观情感的需要从不同维度建构不同的诗写流程。
从时间维度来说,诗人常采用的建构创作流程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是用时间延长法来建构流程。
主要包括“凝固”“反复”两个途径。
二是用时间压缩法来建构流程。
主要包括“跳跃”“包孕”两个途径。
三是用时间打破法来建构流程。
主要包括“倒流”“超越”“错乱”三个途径。
从空间维度来说,诗人常采用的建构创作流程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用自然顺序法来建构流程。
主要包括“聚焦”“换景”两个途径。
二是用打破顺序法来建构流程。
主要包括“凝缩”“错乱”两个途径。
诗人王艳菊所创作的《捧在视觉里,书哭了》一诗
最大的诗学价值就在于她所采用的既不是时间维度的创作流程,也不是空间维度的创作流程,而是创用了学科维度的诗写流程。
这种学科维度的诗写流程主要是用学科变化法来建构流程。
其途径有两种:
一是从A学科变成B学科。
二是从B学科变成A学科。
比如,共有两节内容组成的《捧在视觉里,书哭了》一诗采用的就是“从A学科变成B学科”这种途径。
第一节中的 “一本本怀念/铸成的书/睡在发霉的历史上/是一根草/是一粒沙/是一块冰”展示的是书的物理形态(A学科):一根草、一粒沙、一块冰。
第二节中的 “捧在视觉里/是被招回的日子/呼吸春天/是点燃的目标拆解骨头/是生根的风/扶正生命/是长高的梦/凸起时代的声音”展示的是书的化学形态(B学科):是被招回的日子、是点燃的目标、是生根的风、是长高的梦。
诗人就是按照这种由“A学科变成B学科”的线条,即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途径来建构诗写流程的。
这种诗写流程有三大优点:
其一是从认知上,由浅入深。做到了常规思维与变异思维的交叉。
其二是从视觉上,非常隐蔽。做到了从表面上看不出来,一解读才恍然大悟。
其三从学科上,跨越融合。做到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互通。
因此,这种学科维度的诗写流程,非常值得广大读者学习、领悟、借鉴。
附:
捧在视觉里,书哭了
王艳菊(淮南)
一本本怀念
铸成的书
睡在发霉的历史上
是一根草
是一粒沙
是一块冰
捧在视觉里
是被招回的日子
呼吸春天
是点燃的目标
拆解骨头
是生根的风
扶正生命
是长高的梦
凸起时代的声音
作者简介:王艳菊,知名幼教专家,文学爱好者,有诗文常在省市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