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认知 ——《栖旅若一枕芳菲》赏读
陈泽亮(安徽)
面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一位诗人如何开发自己的审美认知,把它们表达得与众不同,具有个人特质呢?
美籍华人,知名诗人紫君在这个方面做了有力的尝试。
归纳起来,诗人在对意象的描述上具有以下三个审美认知特点:
一是打破规律创造奇观的美。
比如,“香从花体剥离 ”一句,就是通过打破规律来创造奇观美的。
这句诗打破的规律是:
不能独立之物,被强行从依附物上分离。
香能从花体上剥离吗?
不可能。
诗人非要把它强行剥离,于是就产生了“香从花体剥离”的奇观。
二是打破标准创造陌生的美。
比如,“雁鸣与风相随”一句,就是通过打破标准创造陌生美的。
这句诗打破的标准是: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
“雁鸣与风相随”句中的“雁鸣”与“风”是互相并列的物象吗?
不是。
“雁鸣”与“风”是从属关系。
其中, “雁鸣”是小概念,“风”是大概念。
“雁鸣”是存在于“风”中的。
诗人非要把它们互相并列,于是就创造了“雁鸣与风相随”的陌生。
三是打破视线创造形状的美。
比如,“远行只是/云端里的矇昧”一句中的“远行”只是一个抽象的意,到底“远行”是个什么样子?
诗人用了两个具体的物象把“远行”进行了感官转化:
“云端里”表达的是“远行”的形象距离高度。
“矇昧”表达的是“远行”的形象艰辛程度。
诗人通过打破视线创造出“远行”的形状。
附文:
栖旅若一枕芳菲
文/紫君(美国)
一春花色 由梦支撑
香从花体剥离 与日同媚
溪流潺潺 轻触
湿了枕角
梦中人倚流浅醉
借蒲公英的轻捷
着陆于敞开的蓓蕾
扶不起的尘埃 散落在
一纸花堆
远行 只是
云端里的矇昧
落定 啓動了烛光双蕊
不确定欣喜还是忐忑
窗外 雁鸣与风相随
月 拥着古色古香
只把天涯垂钓月光
栖旅若一枕芳菲
彼天阳光烁烁
此夜秋风劲吹
2018.10.6
作者简介:紫君,美籍华人,知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