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亮(安徽)
新西兰诗人芳竹所创作的《清晨,有热爱的朝露》一诗诗艺娴熟,有很好的诗学研究价值。
規纳起来,这首诗用了五个创新的诗歌表达方法。
一是空间错位。
所谓空间错位,就是把本来只应放在A空间的,而故意放在了B空间。
比如,“明媚有序的钟声唤醒身体里的山川”中的“山川”本应是自然之物,而被诗人放在了“身体里”。
诗人使用这种方法,其目的就是让诗歌陌生化、新奇化、张力化。
二是感官组合。
所谓感官组合,就是让主体词与修饰词不属于同一类感觉。
比如,“明媚有序的钟声”中的“钟声”属于听觉,“明媚”属于视角,“有序”属于感觉。
这种由听觉到视角再到感觉的三种组合转化,提升了诗歌的表达厚度。
三是意象转换。
所谓意象转换,就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象”与其所表示的“意”之间进行转换。
比如,“我的早祷是沿着大海的方向伸展肢体”中的“早祷”就是“意”,“沿着大海的方向伸展肢体”就是“象”。
诗人在这里把“早祷”之“意”转化为“伸展肢体”之“象”,既避免了说教,又增添了诗意。
四是多重比喻。
多重比喻,就是从多个层面来构建一个比喻。
比如,“晨起的朝露是心上的小教堂”中的“朝露”与“小教堂”表面看起来是根本没有可比之处的,但诗人为何把两者放在了一块呢?
原因是“朝露”与“小教堂”在形状、组织、地位三个方面非常相似。
其一,从形状上看。朝露是圆形的,小教堂也是圆形的。
其二,从组织上看。朝露里可容纳气雾,小教堂可容纳人物。
其三,从地位上看。朝露是时令的标致,小教堂是诗人的信仰。
五是以假乱真。
所谓以假乱真,就是在诗歌创作中,把假想看作现实。
比如,“海水会随着我的呼吸进退”中的“海水”会真的随着我的呼吸而“进退”吗?肯定不会的。
可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
那是因为诗人把假想看作了现实。
附文:
清晨,有热爱的朝露
文/芳竹(新西兰)
有形无形都不重要
晨起的朝露是心上的小教堂
明媚有序的钟声唤醒身体里的山川
我的早祷是沿着大海的方向伸展肢体
海水会随着我的呼吸进退
如果刚好有船帆驶过
我会屏住呼吸让水波含蓄如谜
清晨,有热爱的朝露啊
一颗小鸟的心想着故乡的春天
作者简介:新西兰诗人、画家,原籍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