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泽亮的头像

陈泽亮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5/20
分享

诗歌创作中的景物再现与景物表现——《醒来的夏》组诗艺术手法探究

诗歌创作中的景物再现与景物表现

——《醒来的夏》组诗艺术手法探究

陈泽亮(安徽)


        国际知名作家、诗人、西班牙籍华人厉雄先生所创作的《醒来的夏》是一组很有诗学研读价值的现代诗歌。

        广大诗写者可以从中学到景物再现与景物表现的两种创作手法。

        首先说景物再现。

        所谓景物再现,是指作家对景物进行真实、具体、客观的描写。

        如何对景物进行真实、具体、客观的描写呢?

        在我看来, “白描”是最受《醒来的夏》组诗青睐的艺术手法。

        纵观组诗,我们可以发现,作家是从以下两个方向去铺展“白描”的:

        一是突出景物特征。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用朴实、简约、精准的语言,描绘出基本形象,刻划出主要神态是成熟作家的标致。

        在《晨风》一诗中,围绕“晨风”的追求,作家细写了

三个层次内容:

        “晨风绕过塔尖,与/筑巢的白鹳/比划方向,用了一个修饰语/潮湿的清晨,加大马力,从远方透墙而来/迫不及待”是追求的第一层次: “晨风”是很勇敢的。

         这种勇敢被具化为两组动作意象:

         “绕过塔尖,与/筑巢的白鹳/比划方向”表达的是勇敢的高度。

        “潮湿的清晨,加大马力,从远方透墙而来”表达的是勇敢的强度。

        “有些膨胀的晨风,在夏天,在我之前/早早地/站在对面的山坡上/给山坡涂上绿色,点缀一些小花/致力于把山坡上的羊群,摊成/一幅流动的白云图”是追求的第二层次:“晨风”是有担当的。

        这种担当被具化为两组动作意象:

         “有些膨胀的晨风,在夏天,在我之前/早早地/站在对面的山坡上”表达的是担当的作风。

        “给山坡涂上绿色,点缀一些小花/致力于把山坡上的羊群,摊成/一幅流动的白云图”表达的是担当的规划。

         “随意走动的晨风,一排排/一簇簇,与四周的寂静相遇/一颗被羊啃过的小草/一朵被羊群践踏的小花/生与死,一瞬间,时间和遗忘/不经意间,晨风/扶起受伤的小草

吹绿整个山坡”是追求的第三层次: “晨风”是挺温馨的。

        这种温馨被具化为两组动作意象:

        “随意走动的晨风,一排排/一簇簇,与四周的寂静相遇”表达的是温馨的风度。

        “一颗被羊啃过的小草/一朵被羊群践踏的小花/生与死,一瞬间,时间和遗忘/不经意间,晨风/扶起受伤的小草吹绿整个山坡”表达的是温馨的力度。

        二是勾画景物层次。

        对一些没有什么突出特征,但很有空间层次的景物,我们可以采用勾画景物层次方法。

        在《醒来的夏》一诗中,作家采用了“由点到线、点线交叉、由面到线”三个层次景物勾画方法。

        “雷声踏醒郊外的平仄小路/一缕清风,滑过诗意的小草/将碎花印在邻家女孩的裙子上/踮一踮脚尖,关于上个季节的记忆/笑颤在那一朵夏花上”是由点到线。

         “雷声踏醒郊外的平仄小路/一缕清风,滑过诗意的小草/将碎花印在邻家女孩的裙子上”描绘的是三个意象点。

        “踮一踮脚尖,关于上个季节的记忆/笑颤在那一朵夏花上”描绘的是夏季这条线。

        “一朵桐花飘落,一只鹳鸟飞起/初夏在温暖的怀里醒来,挂着微笑/加了温的风站在麦穗上/轻轻地揉着青春的眼眸”是点线交叉。

        “一朵桐花飘落,一只鹳鸟飞起”描绘的是两个意象点。

        “初夏在温暖的怀里醒来,挂着微笑”描绘的是夏季这条线。

        “加了温的风站在麦穗上/轻轻地揉着青春的眼眸”描绘的是两个意象点。

       “在一曲小令里,季节在搬运温度/刚刚领悟春耕泥土的馥郁/暮春就领着寒意/在蛙声的欢送中/追逐着去了远方”是由面到线。

       “在一曲小令里,季节在搬运温度”描绘的是季节这个面。

        “刚刚领悟春耕泥土的馥郁/暮春就领着寒意”描绘的是春季这条线。

       “蛙声的欢送中/追逐着去了远方”描绘的是夏季这条线。

        其次说景物表现。

        所谓景物表现,是指作家感受过的、体验过的、渗情过的客观景物。

        如何对景物给予感受、体验、渗情的描写呢?

        在我看来, “比拟”与 “直陈”是最受《醒来的夏》组诗青睐的两个艺术技巧。

        “比拟”是如何实施的?

        作家是从以下两个方向去铺展“比拟”的

        一是使用比喻。

        作家通过比喻实现了虚实结合。

        比如,在《茉莉花开》“惊起的斑驳,如一粒粒晶莹茉莉花瓣”这句诗中,作家把“斑驳”比作“一粒粒晶莹茉莉花瓣”。

        在这句诗中,前半部分“惊起的斑驳”是用白描的手法实写,后半部分“如一粒粒晶莹茉莉花瓣”是用比喻的手法虚写。

        在实写句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斑驳的程度;在虚写句中,我们能创新地领悟到丰富的联想。

        二是使用拟人。

        作家通过拟人实现了动静结合。

         比如,作家在《茉莉花开》中这样写异乡的街头:“枝桠上的白骨儿,在异乡的街头/把乡音弄走形了/丢了几个笔画的汉字,并排走在路上”。

        乡音怎么能走形呢?

        汉字人怎么能并排走在路上呢?

        作家用“走形”“并排走在”把乡音、汉字人格化,把静景变成动景,创造一个优美、幽静的意境,传达作家心中所体验到的深情。

        “直陈”是如何实施的?

        作家采用的是“叙议结合”。

        作家通过叙议结合实现了主客结合。

        比如,作家在《茉莉花开》中这样写晨风:“有些膨胀的晨风/在夏天,在我之前

早早地/站在对面的山坡上”。   

        在这句诗中,作家先用“有些膨胀的晨风”作议论,后用“在夏天,在我之前

早早地/站在对面的山坡上”来叙述。

        通过这种夹叙夹议,一是精准地描绘了景物形象,二是直接地抒发了作家情思。

        景物再现与景物表现的创作手法能切实帮助我们描绘景物。

        愿我们都能从大师那不断地学习到一些新的创作方法。

         






附文:



晨风

文/厉雄(西班牙)


晨风绕过塔尖,与

筑巢的白鹳

比划方向,用了一个修饰语

潮湿的清晨,加大马力,从远方透墙而来

迫不及待


有些膨胀的晨风,在夏天,在我之前

早早地

站在对面的山坡上

给山坡涂上绿色,点缀一些小花

致力于把山坡上的羊群,摊成

一幅流动的白云图


可爱的小鸟

衔来阳光

把桔黄色,披在羊群身上

光韵里,串起圈圈

连接远山


随意走动的晨风,一排排

一簇簇,与四周的寂静相遇

一颗被羊啃过的小草

一朵被羊群践踏的小花

生与死,一瞬间,时间和遗忘

不经意间,晨风

扶起受伤的小草

吹绿整个山坡


 


醒来的夏

文/厉雄(西班牙)


在一曲小令里,季节在搬运温度

刚刚领悟春耕泥土的馥郁

暮春就领着寒意,在蛙声的欢送中

追逐着去了远方


 一朵桐花飘落,一只鹳鸟飞起

初夏在温暖的怀里醒来,挂着微笑

加了温的风站在麦穗上

轻轻地揉着青春的眼眸


雷声踏醒郊外的平仄小路

一缕清风,滑过诗意的小草

将碎花印在邻家女孩的裙子上

踮一踮脚尖,关于上个季节的记忆

笑颤在那一朵夏花上


刚刚苏醒的夏,把春的缠绵

和“柳絮因风起”挂在墙壁上

在一阙“莲叶何田田”的绿意上

张扬一季蓬勃的青春



茉莉花开

文/厉雄(西班牙)



避开一切熟悉的,比如茉莉花开

把沿途花开的声音,收拢

在一条路的右侧,垦出一个心房

茉莉花的馨香,从这里铺到天涯

远处,有几朵微笑正在绽放


夏天的风,吹着故乡的思念

村口的茉莉花,雕刻青葱岁月痕迹

手牵手,储蓄前世今生的相遇

惊起的斑驳,如一粒粒晶莹茉莉花瓣


枝桠上的白骨儿,在异乡的街头

把乡音弄走形了

丢了几个笔画的汉字,并排走在路上

熟悉的容颜,陌生的地方

茉莉花开时,一个人走丢在远方




作者简介:厉雄,浙江青田人,现居西班牙马德里。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诗人大会终身会员。侨中人文学社社长,海外凤凰诗社社长。伊比利亚诗社常务副社长。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见《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诗潮》《浙江诗人》《大巴山诗刊》《欧洲时报》《世界日报》《国际日报》等国内外报纸杂志及各大网络平台,诗歌入选多本年选,多次获得国内外诗歌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