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端迷茫的时候,我常常去寻访一条大河。
溯流而上,走出喧嚣的市井,伫立城外的河边,面对大河,聆听河水万古不息的奔腾,一切随风去,一切无痕迹,心就会静下来。
这条河从黄渚、王磨的山林中蜿蜒淌来,经过千回百转,到了县城上游,减慢了速度。也许是因为山谷过深的原因,河水呈现出玻璃般透明的晶绿。
一年四季,大河在两山对峙的怀抱里,把自己置身于最低谷,浅浅的,缓缓的,潺潺的,淌过冬天和春天,又汹涌地,湍急地,淌过夏天和秋天。
岸上的人来了又去,田里的庄稼收割了又播种。河水一直奔腾不息,不会因为谁在岸上的驻留而停下。
人们亲切地称这条河为东河,穿城而下后,便与南河拥抱,然后向崇山峻岭的峡谷奔去。大河在地图上标注为青泥河,是出甘入陕汇入嘉陵江的一条支流。
在立春的阳光下,我沿堤下到河心,走到瀑布下游,抬头看如丝缎般的碧流,在横阻河床的石板上飞泻而倾,立即变成无数珠翻腾的白色浪花。这河从山里面跑出来,弯弯折折,折折弯弯,全部跑过我面前。我寻找被卵石翻起的浪花,被浅滩卷阻的浪花,它们一遇到河床的牵连,就跳跃起来,翻着身子,撒着欢儿,朝下游流去。
在这片风定村寂的港湾里,河流让我开了眼。原本铺满河床的静流,一路温柔如斯,走了几十公里,在此忽然凝聚,变成几缕白布,以狂浪的奔放,怒吼着,飞泻而下,追逐着,奋不顾身。
这是大山的龙脉拦腰穿河,在河谷形成天然的断层和落差,平静的河水流经这里,形成飞流的瀑布,老远就响着震彻山谷的涛声。
依着波涛,我临水而坐。城市隐隐约约的高楼背后,是绵延不绝的群山,架载着电网的铁塔,银光熠熠。鸟群在电线上一闪一闪,仿佛在弹弄着琴弦。
我想起看过的一个资料,大约是说从卫星上观察,中国的五万条河流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我真怕某一天回到故乡,我追讨已然辞世的河流,它从残喘到断流,河流变成哑巴,河岸上只能播放数据库里永不过时的流水声录音,那将是多么凄凉的美呀!
对岸半坡上,住有七八户人家,炊烟袅袅,阳光洒满庄园和屋顶。村畔的一片树木,枝条迎风而唱,柳芽儿已经鹅黄了。徒步行走在堤岸上,看见十几片平整的土地,麦苗葱葱,油菜青青,种庄稼的人们,躬身荷锄,与焦渴的黄土地耳鬓厮磨,交流对话。他们朝夕如此,一辈子如此。他们熟悉河流,却并不被河流理解。
我好久没有漫步于河水之畔的乡野了,也好久没有见过这么清澈的流水了。特别是在我离开家乡的几十年后,经见了长江与黄河,也看过了源头与大海,我终算找到了差距,长江之水浩荡,但不平静,黄河之水浩荡,但不喧腾。
生活在小城十六年了,自以为最晓得四周的山水,也深谙河流的风情与心事。其实不然,我们往往忽略了自然的原始风貌,熟视无睹于寻常流水的美好,更没有明白和光同尘的人情世故,很少关心过这座接纳供养我们身心的城市。
历史上这里为《禹贡》雍州之域,这里是中华腹地璀璨的明珠,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 " 复杂宝贝地带 " 的中心,古称下辨、成州、同谷,是历代兵家必争、文士探谒之地。这里位于北纬 33 度地球黄金龙脉带,是长江上游世人向往的生态大观园,千年古县的文雅异彩漫卷,盆地新城的夜色灯火阑珊,让这个自然天成的地方,向秦岭展开臂膀,送汉水奔往长江。这里还是汉隶的宗源,核桃的故乡,地下储满矿石宝藏,地上繁育五谷杂粮。
这里有秦始皇祭祖西行登顶的鸡峰山,有保存完好无损的东汉西狭古栈道及摩崖石刻群,有诗圣杜甫寓居时留下的诗作,还有吴挺等抗金名将和老一辈革命先驱的足迹。他们都看到过、走过青泥河。
故乡的河流更像一个历经千淘万漉的智者,虽然有些沉默,有些寂寂无名,但它携带着千山万壑的溪流,携带着密林高坡的清源,漫不经心,自带光彩。
河水的变大,是因为水惟善下。河流不管从西往东流,还是从北向南流,它始终朝着东方和大海,兼容并蓄,摧枯拉朽,永不回头。这让河流失去了童年的模样,如同一个人回不到过去的时间里。当我们再访大河,重返故里,我们只能最多回到空间上的源头,但人面不知何处去,故乡沉陷于天空高蹈降落世间的浮尘。
河边的小潭里,聚着五六个孩子,非常专注地玩耍,他们在捉小蝌蚪,放到瓶子里,带回家里,他们渴望小蝌蚪长大,长成为青蛙。我看见有蝌蚪逆流而上,努力溯游,它是想回到最初的小河吗?我多想阻拦它,但我又有什么资格,去惊扰它执着的寻梦?
比起大河里的麻麻鱼,我们当年从小镇的小河里出发,我穷尽所有,不过是抵达了一条大河而已,但鱼一定已经走到了遥不可及的地方。
陪伴过我少年时代的鱼,可惜那时候没有二维码,要不以它身上我可以溯源。坐在小城的大河边,阳光下的波光有着流年的诗意。顺河风吹过多少年,但我最终回到原地。我坐彻后,放弃了所有追求理想的杂念,放下了所有虚空无穷的理想,我似乎终算长大了,走远了,能少于去笑,我仿佛知道了河流的秘密,参透了河流的哲理,能止于心潮。
我曾去西汉水边寻找野渡的船,寻找载我的扁舟,但河流不知因为何故,已经能撑不能渡了。
山上的水桃花开了,往事再度浮现,我目送河流,怀念起年轻时勇闯天涯,又预盼明天的太阳比今天还要大,还更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