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铃声
这个夏天,真是热浪滚滚,太阳刚刚露出头,就把人们热得汗流浃背。然而,城南小学的操场上依然看到六名同学在锻炼身体。
李老师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操场。可是他今天没有带着同学们跑步,而是独自缓步踱行,并且不时发出叹息声——因为今天是他在这所学校的最后一课。
记忆里,李老师初来任教时,城南小学只有十几间土坯房教室。每班四十多套吱呀作响的木桌木凳挤在泥地上,操场不过是块被踩踏得稍平整的泥地。四周是泥土垒起的矮校墙,却每日传出琅琅书声。有时孩子们会齐刷刷仰头抄写黑板报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时饮水很困难,咸涩的井水无法饮用,工勤每天都要到黄河边拉水。下课铃响,孩子们就着两口大缸排队喝水。许多外村学生需骑车一小时上学,破旧书包里装着几本整齐课本和父母蒸的馒头当干粮……即便如此,每个年级仍分设两个班,教室总是座无虚席。
如今站在玻璃幕墙教学楼前,智能黑板已取代了斑驳黑板。触控屏既能书写,又能播放多媒体课件……可学生为何越来越少?李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里任教近四十载的李老师,见证过无数孩子的笑脸如黄河岸边的野花般绽放,也目睹着生源逐年流失、减少——今年仅剩五、六年级两个班,待六年级毕业后,五年级的六名学生秋季也要强行被转往城镇。
空旷的校园里,五年级教室里只剩六张课桌了……
上课铃响了。李老师走进这间曾满堂欢笑的教室,六个孩子热得满头大汗,但依然正襟危坐,眼神中闪烁着聪慧与迷茫。
“同学们,今天是最后一课……”李老师望着台下六张稚嫩的面庞,喉咙发紧。这几个孩子像自家子女般可爱:王小彤总帮他整理教具,黄机灵虽调皮却热心助人,刘子轩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
班长王小彤第一个举手,声音哽咽:“李老师,我们会想您的。——您就像我们的父亲……”
话音未落,黄机灵已哭出声:“我不想转学!我们五个人就像亲兄妹!”
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泪水在眼眶打转。
李老师掏出手绢轻轻地拭去孩子们的汗水、眼泪:“孩子们,人生如旅途,总会有聚散。新学校有更多伙伴和课程,但请永远记住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更要珍惜这段时光。”
说着,他挨个拥抱孩子们……
下课铃声骤然响起。这最后的铃声回荡在空旷的校园里,犹如最后的挽歌。李老师擦了一把泪,最后一次环顾教室,斑驳的黑板报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依然清晰遒劲。
他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六个同学“再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