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4
分享

大运河上流淌的美食

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了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在饮食上。一路走来,人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美食美味,比如北京烤鸭、德州扒鸡、糖醋鲤鱼等等,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

大运河沿线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食物就地取材。鲤鱼是大运河的特产。在我的家乡,有一道名菜——糖醋鲤鱼,是大席上不可或缺的压轴大菜。特别是婚礼庆典上,人们常常喜欢制作品食名菜“糖醋鲤鱼”,以图好运吉利。

记得第一次吃“糖醋鲤鱼”还是五十年前,那时候我才五、六岁,一个院中的姐姐结婚,派我去当送嫁妆的压柜的童子。这是一个很美的差事,是个肥差。一般都是自己的弟弟或侄子担任,到不了外人那里。院中兄弟有七八个,我因为长得比较周正,举止端庄,从小就像个小大人,被很荣幸地选中。那天送嫁妆的人一大溜,我坐在柜子上,由四个人抬着,一行人浩浩荡荡走着去往十多里外院中姐姐的婆家。走到的时候就快中午了。鞭炮齐鸣迎到院里,然后就交接嫁妆。交接完后就让到八仙桌上,喝着茶水等着坐席。我虽然人小,但作为压柜童子,还是受到了相当的重视,被安排到上席,并且还让坐到上位的太师椅上。那时我虽然岁数小,但气质这块儿还是拿捏地很到位的。睁大双眼,腰板挺直坐在太师椅上,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一会儿,瓜子糕点、冷盘热菜、鸡鸭鱼肉、流水般地送上席来,人们开始杯盘交错、让酒划拳,吃喝起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上来一道大菜,只见一条炸好的鲤鱼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翘着头和尾,外表色泽金黄,外焦内嫩,散发出阵阵焦香。鱼头冲着上座的我,我迫不及待地刚想拿筷子吃一口,被旁边坐着的大人拦住,悄悄地说,这是敬酒的鱼,得等新郎和他父亲敬完酒才能吃。我只好悄悄地咽下口水。稍等片刻,只见红总带着新郎一行人过来敬酒,从传盘上端起盛酒的浅碟,敬我酒喝。我又不会喝酒,怎么办呢?正在为难,旁边的人悄悄提醒我说,舔一下表示表示就行了。我只好轻轻地用舌尖舔了一小口,就这样也辣的我龇牙咧嘴、差点掉下泪来。新郎和他父亲给上席的人挨个敬完酒后,就到另外一桌敬酒去了。这时候,桌上的人说,现在可以吃这个糖醋鲤鱼了,只能你这个坐上位的小大人先吃,别人才能动筷子。我拿起筷子试图夹一块,但够不着,只好站到太师椅上,伸长胳膊用筷子先夹一块下来,送到嘴里,这糖醋鲤鱼吃起来酸甜可口,香鲜味美。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的美味,以至于几十年后还念念不忘,回味悠长。吃完饭,送我们回去的时候,又给了我们几个人每人一个红包。我的红包最大,有五块钱,他们几个抬柜子的都是两块钱。这在当时一个劳力干一天活只能挣十个工分儿,一个鸡蛋五分钱的年代,就算很大方、很场面的了。

从那以后,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路走来,也坐了不知多少次婚宴了,每次敬酒后的糖醋鲤鱼总能激起我的食欲,无论如何都要吃一口,仿佛没吃就像吃不出婚宴的气氛来一样。但都吃不出儿时的滋味来了。以后不论吃过多少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来了。

糖醋鲤鱼作为鲁菜的代表菜品之一,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诗经》载:岂食其鱼,必河之鲤。据说此菜最早起源于济南泺口,后逐渐流传至山西、河南等地。在河南时,形成了糖醋熘鱼、鲤鱼焙面等菜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鲤鱼焙面在市场上已流行。鱼肉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

也曾想自己在家做糖醋鲤鱼吃,但总是不如人家饭店厨师做的好吃。原来鲤鱼的糖醋制法工艺,须“过五关,斩六将”:划片要成月牙形,喂料要浸渍后净水分,挂糊要刀口处薄厚均匀,油炸要掌握金黄、嫩熟,浇汁则用正宗老陈醋,要鱼身均匀、不洒盘外,如此方能得“外焦里嫩香益烈,鲜美适口味更浓”之特色。工艺说来容易,做好却难。更难的是在此基础上做成造型菜,如“鲤鱼跳龙门”,才可成为名菜一绝。龙门,即现在山西河津的禹门。《水经注》载:“龙门,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太平广记》中说,大禹凿开龙门后,每年暮春三月,无数鲤鱼争相赴龙门之下,成千上万,跳跃行进,一旦跳过,有云雨相随,天火从后面烧去了尾巴,变化成龙。唐代时儒生金榜题名或官员提拔升迁,都要办烧尾宴,以示庆贺。神话“鲤鱼跳龙门”被民间视为登堂入室、飞黄腾达的象征,流传甚广,远播海外。

糖醋鲤鱼作为大运河美食,不仅传承了大运河的历史,而且还融合了大运河的文化,像大运河水一样的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