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梅花都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梅花坚强、忠贞、高雅、恬静,不畏风寒,它们耐严冬,傲霜雪,在寂静怡然的冬季里孤傲地绽放着。雪中的梅花更是花中仙子。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层出不穷。
元代诗人王冕曾经诗云:“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如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曾赋诗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赋词曰:“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脂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曾经赋词咏梅,留下千古名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是美的,梅花的美在于芳香,梅花的美在于欣赏。欣赏梅花,最美的去处在于飘场大雪吧,每当寒风凛冽,空中银蝶飞舞,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啊!雪梅争艳,梅雪相映,愈发衬托出雪的洁白,梅的芬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我居住的小城,却难觅梅的踪迹。雪花飞起来的时候,最宜踏雪寻梅。只可惜踏遍糖城也找不到梅花的影子。印象中糖城的公园目前还看不到梅花的芳姿,作为人民大众喜爱的国花,只能在电视中和古人的诗歌中才能欣赏的到。到网上查一下,原来梅花在我们北方是不能栽植的。
梅花原产于中国,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主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梅花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但冬季过于干燥常易落蕾。北方早春的寒风常造成生理性干旱,使部分枝条干枯。所以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罕见梅花芳姿,北方人纷纷引为憾事。
依稀记得二十年前,曾经在一位退休干部的庭院中见到过一株腊梅花。当时我随领导在春节前去慰问老干部,在一位爱花的老领导家中发现了那株散发着幽香的腊梅,淡黄的小花绽放枝头,深冬时节惟有謦香在弥漫。我驻足腊梅树下,慢慢做了一个深呼吸,确有一股清淡的香气从鼻而入,在我的体内慢慢扩散,让人有一种通透而香气四溢的感觉。
当时认为腊梅花就是梅花,直到近几年上网查询才知道腊梅与梅花不同,梅花和腊梅为分属不同科的植物,早在清初出版的《花镜》中记载有:“蜡梅俗称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放,故有其名。”
腊梅属腊梅科,落叶灌木。蜡梅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各地均有栽培。代表品种有素心腊梅。蜡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蜡梅文化,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句。蜡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农历十月即放花,故人称早梅。蜡梅先花后叶,花与叶不相见,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蜡梅花开之日多是瑞雪飞扬,欲赏蜡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由于蜡梅其独特的个性,是冬季观花的最佳树种,也是城市美化、香化、净化空气的首选树种之一。
梅花属于蔷薇科,树形粗壮,春天与百花齐放。相比而言,腊梅树型小巧,树干曲折,花开于隆冬寒天,独树一枝,生长环境恶劣,吹拂它成长的不是轻柔如柳的春风,而是刺骨凛冽的寒流;滋润它的不是清凉柔和的雨水,而是寒冰冷霜;照射它的不是和煦的阳光,而是严冬里的一缕残阳。
隆冬季节,大地被冰雪覆盖,百花踪迹难觅,米粒大小的花蕾,娇小玲珑,小鸟依人地贴在深褐色的树干上,羞答答地迎风开放,花香四溢,任寒风把它摇曳,任严霜把它包裹,任飞雪把它覆盖,没有一星半瓣落叶为它遮挡风雪,它忍受着种种煎熬,无怨无悔。真是“不经一番刺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甜美、芳香源自于痛苦的磨砺与殊死的拼搏。我赞赏腊梅花这种傲雪斗霜,永不退缩的精神。我赞美腊梅花艰苦环境中生存的坚强意志与毅力。我喜爱腊梅花,爱它的外表,更爱它傲雪独放,低调、不事张扬的谦逊精神。
令人高兴的是今年在市中路南段的千亩樱花海棠园新建有一个梅园,栽种有榆叶梅、腊梅、美人梅两万余株。榆叶梅又叫小桃红,因其叶片像榆树叶,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美人梅自法国引进,由重瓣粉型梅花与红叶李杂交而成,花开时节,红黄交映,花繁色艳,花态似蝶,起伏飞舞,娇婉动人。似云霞万朵,如花海无边。
梅花的花语是坚强,高雅,高尚的心灵,梅花是君子的象征,我愿成为梅花,为百花迎接春的到来,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青。我愿成为梅花,纵使零落成泥,依然为天地散发出一缕清香;我爱梅花,爱她的的品质,爱她的品行,爱她的品格,我愿走入梅花,融入梅花,化为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