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题目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什么用拼音做标题,咋不用汉字?因为Biang字打不出来,据说biang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堪称“世界汉字之最”。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所以只能这样了。
不过,中国确实有biang这个汉字。传说,一位贫困潦倒饥肠辘辘的秀才来到咸阳,到一家饭店要了一碗面,吃的很尽兴,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了。秀才搭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店小二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原来,这家面店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响故称“biangbiang面”
秀才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商量,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行,你等一下”。店小二很快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 只见秀才大喝一声:“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他一面写一面说:“一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这个店家从此就把这个秀才创的biang字作为招牌。后秀才中了状元,并到多地任官,从此biangbiang面的名声随便在多地传开。人们出于对字的好奇,也难免对biangbiang面感兴趣,从此这里生意兴隆。
对于一个喜欢美食的人来讲,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欣赏风景名胜,最大的兴趣就是品尝地方名吃了。有一年去陕西西安旅游,少不了吃一些当地的小吃,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biangbiang面。做biangbiang面要用上等面粉和面,软硬适中也可偏软,使劲地柔,人常说:打到的媳妇柔到的面,这时最合适。面柔光,省一会儿,再柔,使面更光滑更劲道,擀成面,不必太薄,切成条,再省一会儿,经过揉、抻、甩、扯,然后,在案板上biang、biang摔几下,再下锅。这时面宽而厚,犹如裤腰带,口感劲道,再下点绿菜陪衬,食用前加入各色臊子即可食用。或着在捞出的面条上放些辣子面,用滚烫的油,璞轰地泼在辣子面上,一道火光闪过,看的人不由得睁大眼睛。这时,油泼辣子味辣而香,四处弥漫。此时,你已经迫不及待了,调点盐和醋,来几瓣蒜,再来碗面汤,你就静静地享受美食吧。
不只是我们爱吃,据传说秦始皇也特别爱吃这种面呢!在秦朝,黄河边有个老汉在那里卖这种面。他把切好的面在黄河水里浸一浸,然后抛起来,加上调料后,再扔给顾客。因为在做面的过程中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这面因此而得名。有一天,秦宫里欢歌笑语,在欢庆战争的胜利,秦始皇却闷闷不乐,御厨端来山珍海味,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这可急坏了宫里的人。一位大臣竟跑到黄河边端来一碗biangbiang面,秦始皇一闻到这独特的味道,便食欲大开。他吃完不由得赞叹道:“民间竟有比山珍海味更还吃的食物?”忙问这是何物?大臣答:“biangbiang面”。从此,它成了秦始皇每日必备的食物。
陕西有谚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唱秦腔,吃一碗biangbiang喜气洋洋,没有辣子还嘟嘟囔囔。”biangbian面的汁子分两种,一种是蒜泥醋水汁,大蒜去皮,加盐搗碎成泥,油泼再放上香醋和辣子,再考虑是不是再添点西红柿炒鸡蛋或者别的。 另一种是浆水汁子,有个小窍门告诉你,姜切片,蒜切沫,葱切段,热锅凉油烧热,依次放入花椒,葱姜蒜,煸香再倒入浆水加盐烧开即可。如果非要提味加炒菜,葱,蒜和韭菜只能任选一个,不必混搭。
关于biabgbiang面还有另一个传说,据说和“昭君出塞”有关,同时也使biabgbiang面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一点飞上天的点代表昭君本人,八字大张口是个象形字,代表汉都成的宫殿,“言”和“马”字代表文武百官,“扭”和“长”代表宫女和宫中的武士,“月”字旁说明昭君出塞的时候还有月亮,买个钩哒的钩原意是武士的武器戈,后来大多数的人都习惯写成竖心旁,也说明这个biang字是有两种写法,并且“扭.长.马这三个字要写成繁体字。”心字底说明干任何事都要用心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