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在人事局的时候,与信访局的李局长去北京公干。坐上火车,风尘仆仆赶到北京的时候,已经过了午饭时间。我们决定先找一家小饭店解决肚子问题,此时已是饥肠辘辘。
沿街有一家饭店,招牌上写着“羊蝎子”,我们不明所以,决定进去看看。
很多人在听到羊蝎子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感到很吃惊,吃惊的原因就是为什么羊是一种动物,蝎子也是一种动物,但哪样的一种食物才可以将羊和蝎子这两种动物联合在一起呢?那么羊蝎子到底是羊身上的部位还是蝎子身上的部位呢?羊蝎子是羊身上的什么部位呢?
羊蝎子,听到这个,我第一反应是拒绝的,为什么呢?羊和蝎子怎么吃呢?而且蝎子这个东西感觉也怪怪,总之在吃羊蝎子之前是对这个东西充满了一点点期待。羊蝎子终于上场了,露出了它真正的面目。羊蝎子,其实就是羊大梁,因为形状像蝎子,所以就叫羊蝎子了。
今天我们能吃到羊蝎子,可能还要感谢苏东坡。苏东坡在给苏辙的信《与子由弟四首》中写到:“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宋代文豪苏轼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官惠州,当地市场寥落,商品匮乏,但每日会杀一只羊。因为苏轼是被贬斥的罪官,所以不敢与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苏轼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般没人要的羊脊骨,在这些骨头之间也有一点羊肉。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
苏轼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味道。苏轼大约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并在家信中调侃他的弟弟苏辙,你生活优渥,多年公款吃喝,饱食好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羊骨头,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在信末,苏轼还幽默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很多人特别喜欢羊蝎子的口感以及吃羊蝎子的感觉,先啃完骨头再吸骨髓,再用它来涮菜。俗话说“好吃不过巴骨肉”。羊蝎子的滋味吃过的人都忘不掉。吃羊蝎子可不能讲究斯文、秀气,羊蝎子都是端一锅上来,一块、一块几乎用手抓着吃。肉啃完了还不算,再吮骨髓方作罢。真是大块朵颐,大快人心。
羊蝎子是羊身上口感鲜美的龙骨部分,也就是脊椎骨,带着脊背肉和脊字髓,骨和肉的比例刚刚好,鲜嫩多汁,肉感十足无膻味,营养高又不会增脂,从横切面上看上去成“Y”字状,非常像蝎子张牙舞爪的样子,至于“羊蝎子”这个名称,则据说是清朝时期的一位王爷发现炖煮的羊脊骨异常鲜美,外形又很像蝎子,就给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羊蝎子一点膻味都没有,天然的香料馥郁沁入心脾,卤制好的羊蝎子蒸腾着热气,表面红亮诱人,每一块肉都软烂嫩滑多汁,这样一块有肉有筋有髓的羊蝎子递到面前,任谁也抵不了这样的诱惑让,吃过的食客更是欲罢不能,吃了还想
吃。
我们两个人吃了一盆羊蝎子,只觉得骨头不少,但没啃着多少肉,饥肠辘辘的肚子还是没有吃饱。虽感觉上了当,但谁叫咱不懂呢?没办法,出的店来,沿街慢慢走,远远发现一家肯德基洋快餐,也顾不得什么洋垃圾了,每人来了一份,填饱肚子再说。
下午处理完公务,天色已经暗下来,我们决定去吃北京特色北京卤煮解解馋。
卤煮是北京特有的一道传统小吃,传说本来是由五花肉制作,但因传入民间后人们觉得五花肉的价格太高,难以接受,便改为较为便宜的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现在卤煮较多的是用猪肠与猪肺在卤汤中煮制,还配上火烧一同食用,好吃又管饱。
卤煮其实就是猪的小肠、肺头、炸豆腐、少许五花肉,用卤汤熬制出来的,这是菜底。锅里还煮有大火烧,炖的透透的,既有肉香,还有面的筋道劲儿。连汤带菜,盛出一碗,浇点腐乳、韭菜花和辣椒油,再撒上点蒜泥,您就吃去吧,绝对是那种压倒一切的简单粗暴的香,北京人讲话,这才搪口。
这卤煮酱香味特别足,肯定有肉汤, 一上桌香气扑鼻,不过就是稍微有点油腻。 肠子油倒不多,颜色也是酱色但不特别深,但少嚼劲。肺头颜色倒是好深,炸豆腐更像豆泡,没有豆腥味,火烧有些劲道,应该多煮一会。
小肠的柔韧,肺头的软烂,老汤的香浓,动物内脏的油脂,重口味的刺激,再加上韭菜花、蒜泥加以挥发,很对我的胃口。早年间这叫解馋,现在说来这叫吃的豪爽,所以开吃前淋上点蒜汁儿,来勺醋,解腻。软烂的小肠,十分入味,搭配咯吱作响的肺头,最后再把沉底儿的火烧捞起来,咬一口,一点硬心都没有,呼噜呼噜的吃进肚,倒是舒坦。
第二天早上,早餐决定吃北京炒肝,因为北京豆汁的那个酸爽味我俩都受不了。北京炒肝是一道著名的传统小吃,原材料主要有猪大肠、猪肝等。炒肝,在北京为传统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
也不知道我们吃的炒肝正宗不正宗,反正就觉得一碗黏糊糊、咸兮兮的淀粉糊糊,里面有几块猪肝,比昨晚吃的的卤煮差多了,心里直呼上当,也要捏着鼻子强咽下去。好在是在小吃街,怎么着也不能饿着回去,就买了几样小吃垫吧垫吧,剩下的捎回家去给孩子吃。
一种叫“驴打滚”。为什么要叫它做“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 ‘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
还有一种叫“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还有一种叫“豌豆黄”。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