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5
分享

舌尖上的乡村婚宴

在农村,一进入腊月,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当然不只是因为新年马上就要到来了,而是因为在这个月份,几乎每个村庄都会增添几对新人。

也许因为腊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缘故吧,忙碌了大半年的人们都有了空闲。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们往往在这个时候,挑个良辰吉日,宴请四方亲邻,把儿女们的终生大事给操办了。这不,刚进腊月,老家就捎信儿来,院中侄子要结婚了。

乡下的婚礼,场面要比城里来得热闹,这种热闹原汁原味,与城里婚宴上的故作喧哗是浑然不同的。说实在,现在农村里稍有劳力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村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者,除了过年过节,平常村里都是冷冷清清的。所以,村里人遇到红白喜事,都喜欢聚众欢庆,像结婚这样非同一般的喜庆之事,乡亲们岂能放过享受这份热闹的机会。

婚礼当天,我们如约回老家贺喜。一大早,外面还是如往常一样的冷,但人们的心里却都暖洋洋的。几辆贴着大红喜字的轿车,迎着红红的朝阳,悉数出发,去迎接新娘。家里剩下的人,贴喜帖、搬桌子、刷盘子、备午饭,忙得不亦乐乎。上午十点左右,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在亲朋乡邻的欢呼声中,经过精心装扮的新娘子被新郎官迎到家了。

在四邻的吆喝声中,新媳妇被新郎官抱回了家中。此时,司仪早已在院中等候多时,怎能轻易放过二位新人,拉着新郎官就是一阵“刁难”。新郎被爱闹的同学伙伴扒掉崭新的西装,绑到树上或电线杆上。这时,外面看热闹的人们也都围了上来,闹一阵后再放开新郎,新郎重新换好装,真正的好戏马上将要上演。

在司仪的主持下婚礼正式开始。第一项,鸣炮奏乐。怦然间,喜庆轰鸣的鞭炮声和喇叭声飞速地钻进了村里的大街小巷,看热闹的亲朋街邻顿时人声鼎沸,掌声四起。第二项,新郎、新娘向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致谢。第三项,新郎、新娘向父母行礼,新郎、新娘改称呼,一声爹妈叫得响又亮,红包面前晃一晃,内装1000元,是好媳妇千里挑一,新郎官千里中彩头。第四项,夫妻对拜,“头碰头”,相亲相爱到白头;“脸贴脸”,相亲相爱到永远;“口对口”,相亲相爱到永久;“手拐手”,喝过交杯酒,杯杯美酒润心扉,酒不醉人人自醉,从此二人永相随!两人吃过大红枣,来年生个大胖小;一个苹果吃两口,家人平安到永久。第五项,新郎抱新娘在地上转三圈,大喊:“我娶媳妇了!我娶媳妇了!”然后抱入洞房。当然,这还不能算完,一些调皮的年轻人会趁机冲入洞房大乱新媳妇,这可是最热闹的场面了。在这些年轻小伙的一番“调戏”下,新娘子白净的面颊泛起了红晕,羞愧地躲在伴娘身后,不敢露面了。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管事的人就开始安排亲朋好友坐桌子开宴了。先是上酒、上烟、上瓜子、糖块,随后上菜。开始是四凉四热八个盘,然后是双鸡双鱼,大鱼大肉配着时鲜蔬菜不断地上桌。那一道道传统厨艺烹调的美味,令人胃口大开。

婚宴的高潮是在开席喝酒时。男人们难得这么有闲,难得聚在一起,一边喝一边吃,一边说着家事农活、乡村逸事,看到那些有点姿色的妇女,就或荤或素地调侃。那些被调侃的妇女也不是省油的灯,说出的话让男人们哑口无言,无法还嘴。

那时节的人们真能吃啊,鸡一上桌就被瓜分殆尽,鸡鱼之外,硬菜就要数猪肘子了。被村厨炖得稀烂的肘子上桌,大家先紧着老人和孩子吃,就像鸡鱼老人孩子基本不动筷子,先紧着年轻人吃一样。有了几口肉垫肚子,大家的吃相会好一些,喜宴的气氛慢慢地热烈起来。遇上有你喜欢的菜肴,如红烧肉,如炖豆腐,厨师就会自作主张再给端上一碗。村里有因不便行走而没有参加宴席的人,主家就会让他们的家人给捎上一些饭菜。多年不见的亲戚遇到这类喜事肯定要来的,坐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地说着积攒了多年的闲话,相互打探各自的家庭情况,很是亲热;有关系不睦的乡邻或是朋友,遇到主家的大喜事,也会前来道喜。当然,主家也会尽释前嫌,像是什么事没发生似的。

菜上至半时,红烧鲤鱼上来了,躺在盘中央,浇上浓浓的汤汁,撒一些细碎翠绿的蒜苗,香气扑鼻。这是敬酒的菜,先不能动筷子,要等主家敬完酒再吃。新郎的父亲和几个同辈的人带领新郎和新娘开始向前来的客人敬酒。亲切地说道:“大家都吃好喝好啊!”来客经新郎介绍后,新娘会大方地称呼对方,并把喜酒恭恭敬敬地端上去,接过喜酒的客人会豪爽地一饮而尽。

都说喜酒不醉人,酒喝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一大碗香喷喷的肉丸子端上了桌。这是“四喜丸子”“狮子头”,肉质鲜嫩,用大锅炖的时间长,咬一口,肥而不腻。这是最后一道菜,标志着酒席已近尾声。经过长辈和新人们两轮敬酒后,客人也都吃得差不多了。一个个拍着圆肚,打着响嗝散去了……一场热闹的乡村婚宴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