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6
分享

舌尖上的宫保鸡丁

二十年多前,在小城的解放路上有一家福临酒楼,颇负盛名。大约现在记得的人也都到知天命之年了。清朝定鼎中原的皇帝顺治名叫福临,福临酒楼,大有来头。

第一次吃"宫保鸡丁",就在福临酒楼,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问服务员,"鸡丁"之前为何加上"宫保"二字?这位服务员说,朝廷后宫中每餐上的鸡丁菜肴,就叫"宫保鸡丁"。我一笑。中国菜点命名,大体上可归纳为写实与寓意两类。鸡丁写实,"宫保"寓意。倘若依服务员所言,那太牵强附会了。

其实,"宫保"与丁宝桢有关。宫保最初是清朝朝廷中的一个官职,演变于“宫保大人”,通常是指分管宫廷事务的官员。最著名的宫保大人就是丁宝桢,而宫保鸡丁的名字亦与其相关。他在任职期间,有一次下厨为家宴所做的这道菜,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广受欢迎,这也为后来的宫保鸡丁奠定了基础。丁宝桢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最后在任期内去世。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人们将他发明的这道菜被称为“宫保鸡丁”,并流传至今,这道菜也被归纳为北京宫廷菜。

丁宝桢是清咸丰三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对烹调十分讲究,在任四川总督时,每逢家宴,必上自己做的肉嫩味美的花生炒鸡丁款待客人,很受欢迎。以后,人们便将丁宫保家的这道特色菜称为"宫保鸡丁"。不久,此菜进入清宫,成为宫廷菜系中的一道佳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宫保鸡丁"很快成为广大民众百食不厌的珍馔,后经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至今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名菜。丁宝桢很幸运,因菜名记牢他的人,恐怕比"宫保"而记住他的要多得多。

宫保鸡丁的制作,始于对食材的精挑细选,鸡肉须取自肉质鲜嫩的部位,切成大小匀称的丁块,以便在高温翻炒中保持肉质的细腻与多汁,其调味之道,蕴含着中国烹饪的博大精深。酱油、糖、醋、料酒等多种调料的巧妙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宫保味”,酸甜中带着一丝微辣,麻而不燥,层次分明,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掌控,是宫保鸡丁成败的关键,必须以猛火快速翻炒,使得鸡肉外皮焦香,内里嫩滑,花生米酥脆可口,辣椒的香气四溢,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极致诱惑。

鉴赏名菜的核心标准,就是看它有没有味。味的制约、调和、选择,是创制名菜过程中的要点,也是最难掌握的技巧,对味的操纵不是简单的靠各种技术手段,而是要进入较高的思想境界。至味的获得,需要至美的渴求。红尘滚滚,物欲汹汹,精神常无栖所。只有从世俗的夹缝中,为自己营造一种情绪,为心灵垦植出一片浓荫,以脉脉情愫给心灵以抚慰和关怀,才能"逸出世网",创造心境,使自己时常有"清泉"洗涤心灵的市尘,并在美的萦迂下,蔓生出至味。

宫保鸡丁的味道,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酸甜、微辣、麻香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令人心动的乐章,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极致挑战,让人在舌尖上体验到了一场味觉的盛宴,品尝宫保鸡丁,就像是在阅读一本精彩的小说,每一页都有新的发现。花生的香脆、鸡肉的嫩滑、辣椒的火热、酱汁的圆润,层层叠叠,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和谐的味觉故事。

宫保鸡丁不仅仅是一道美味的菜肴,‌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了四川菜的独特风味和烹饪技艺,‌是川菜走向世界的代表性菜肴之一。‌同时,‌宫保鸡丁也体现了中国人对食材的精选和烹饪的匠心独运。‌

宫保鸡丁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它展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美学的无限追求,以及对食材搭配与烹饪技艺的深刻理解,在全球各地的中餐馆中,宫保鸡丁常常是最受欢迎的明星菜品,它以其无法抗拒的魅力,俘获了无数国际友人的心和胃。

宫保鸡丁这道汇聚了历史沉淀与文化精髓的美味佳肴,不仅仅是一道菜,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技艺的展示。每一次品尝,都是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一次深刻体验,也是对中华烹饪艺术的一次心灵对话。

宫保鸡丁这一道闪耀着东方烹饪智慧的经典川菜,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世界美食的殿堂之中,它的名字仿佛一曲悠扬的古筝旋律,引领着食客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探寻那古老而神秘的中华美食文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