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宝兵的头像

姜宝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7
分享

舌尖上的草原小肥羊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圣人曰:食色性也!春天如期到来,枯草萌发绿芽。游走在小城熟悉的大街小巷,在人民路市委市府北面的十字路口,回忆起十多年前,这里有一家草原小肥羊火锅店,不知何时消失不见了,变成了邮政储蓄银行。回想起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最怀念的便是小肥羊的美味了,当年这里的草原小肥羊火锅店火爆异常。来自遥远的内蒙古草原的小肥羊肉,只要在清汤中烫熟,就自带柔软嫩滑的肉脂香,蘸上蘸料,跟地道的羊肉相遇,超乎想象的好吃。

选自大草原的味道,肉质鲜嫩、肥瘦相间和原味汤底很配,蘸上调料,每一口都是销魂!煮过肉的汤头,也更浓郁了。捞出来的精品肥羊进蘸料碗里来回滚一下,拖着料的清香塞进嘴里,完全的软嫩鲜香,香味瞬间又充斥着口腔和鼻腔!简直让人欲罢不能,香飘四溢让人怎么也戒不掉,上桌就开始吃,在这里享受舌尖上的盛宴!

据“草原小肥羊”火锅城老板介绍,“草原小肥羊”打破传统火锅的理念,采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草原“未成年羊肉”。锅底采用六十余味中草药精心调制而成,使汤久涮不淡,肉久涮不老,吃起来绝不膻,具有滋补养颜的功效。“草原小肥羊”锅底汤有“麻辣”和“清淡”之分,以飨不同口味的食客。“草原小肥羊”果然名不虚传,令人流连忘返。

据说涮羊肉(羊肉火锅)源于南宋时期,最早记载于林洪撰《山家清供》一书。传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时发明了涮羊肉,后成为宫廷佳肴。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

涮羊肉的铜锅,把锅子盖上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蒙古包,而锅子盖拿掉,看到的是蒙古骑兵的军盔。现在蒙古族姑娘的帽子,都是锅子的形状。据说《马可波罗游记》里写到,他在元大都皇宫里吃到了蒙古火锅,所以英文、法文对涮羊肉的翻译就是mongolia;而日本和韩国朋友则把涮羊肉直接说成“吃忽必烈”、“吃成吉思汗”。

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举办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从考古资料看,内蒙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辽早期壁画中描述了一千一百年前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3个契丹人围火锅而坐。有的正用筷子在锅中涮羊肉,火锅前的方桌上有盛着羊肉的铁桶和盛着配料的盘子。这是目前所知描绘涮羊肉的最早资料。

比辽壁画时间稍晚一些的南宋人林洪在所著《山家清供》中也涉及到涮羊肉。他原本是对所吃涮兔肉极为赞美,不仅详细记载兔肉的涮法、调料的种类,还写诗加以形容,诗曰:“浪涌晴江雪,风翻照彩霞。”这是由于兔肉片在热汤中的色泽如晚霞一般,故有此诗句。

公元1854年,北京前门外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味更加驰名。且中国古代医学认为,羊肉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