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的街头,我们经常会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然后顿时嘴角流下感动的口水。这种香味的来源就是糖炒栗子!夏天吃西瓜,冬天吃栗子。冬季买上一袋糖炒栗子慢慢品尝,整个人都感觉美美的。一包热乎烫手的,沾着油乎乎黑色砂砾的糖炒栗子,就是禹城冬天的味道。
氤氲的热气,滚烫的栗子,禹王大市场街头飘起的糖炒栗子的焦香让人不禁驻足停留。金黄油亮的糖炒栗子像一颗颗紫红的玛瑙,诱人的色泽、香甜的气味,让人垂涎三尺。捧一包刚出炉的糖炒栗子,剥开金黄的外壳,将栗肉放入口中,软糯甘甜的滋味立刻涌上心头。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京师食品亦有关于时令,(农历)十月以后,则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白薯贫富皆嗜。不假扶持,用火煨熟,自然甘美,较之山药、芋头尤足济世,方可为朴实有用之材。”糖炒栗子和烤白薯,是很多人在深秋到初冬时节的挚爱,尤其是那香甜的味道,成为了不少人记忆中的味道。
北京人吃栗子更像是一种乡愁。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的讲究,以良乡出产的最有名。老舍就在《骆驼祥子》里夸赞过:“良乡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良乡栗子个头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随即破裂,内皮一搓就掉。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给西太后吃的。对此汪曾祺先生曾有腹诽,在书中写道:“北方但凡好吃的,一般都说是给西太后吃的”。
糖炒栗子应是上等的闲食,文人墨客对其钟情有加。林海音笔下,冬天的黄昏最熟悉的气味,就是糖炒栗子的香。循着那味道去买上一斤,不禁要加快脚步往家赶,期待着快点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窗前的方桌上分享美味。张爱玲也是糖炒栗子的拥趸,每每总是爱不释手。当年她在上海,不光秋冬季,其他时节也常常一个人到街头顺着那缕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寻买糖炒栗子,一边吃一边旁若无人似地跑到书摊前,问老板自己的新书销量如何。
“糖炒栗子”之称到底始于何时,史籍中未见确切记载,有的说始于元代,有的说始于清代。从史料记载来说,清代文人笔下的炒栗子最具生活气息,就连乾隆皇帝也是格外青睐。据传,他曾专门写过两首诗赞誉炒栗子。一首是“堆盘陈玉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等魁烧。”另一首是《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他将炒栗子的炒制描写得淋漓尽致,随后钦定密云栗子为皇宫贡品,按时令进奉。
雪后初晴的日子,寒风凛冽。一股清甜的栗子香在寒风中飘过,让不少步履匆匆的人忍不住停下来,走到栗子铺前,买下一包温暖的糖炒栗子。剥开一颗糖炒栗子,咬上一口,香甜又温暖。买糖炒栗子的大多是附近居民和晚归的年轻人,有带着孩子的,情侣同行的,三三两两结伴的,循着味道去问价格,耐心地等待栗子出炉。从炒栗摊延伸出去大约十米,马路上还有卖烤红薯的,傍晚的时候,下班的人们骑着电动车从路的两头冒出来,钻进热气腾腾的小摊里,买到热乎乎的食物,很快又消失不见。
如果说糖炒栗子是文人墨客的心头所爱,那烤红薯就是我们平民百姓的冬季美食。这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
民国时一位文人徐霞村所著的《北平的巷头小吃》中提到烤红薯,并将烤红薯的特点概括为“肥、透、甜”三个字。肥,是选用那种圆乎乎、皮薄、肉厚实的红薯烤制;透,说的是烤红薯的手艺,不能生心也不能烤糊、烤干了;甜,就是甘甜且不腻,越吃越香,令人爱不释手。肥、透、甜的烤红薯。焦糖拉丝、软糯香甜、飘香十里。在街边买个烤红薯吃,似乎已经成了冬季的标配了。
吃烤红薯,一定要站到飘雪的冬日街头。刚刚拐过一个路口的角弯,顺风飘来阵阵烤红薯的香味,丝丝甜甜的香味顺风飘。一缕缕飘进馋嘴的小鼻子,嗅到好味的小鼻子,经不起甜甜香香的诱惑,鼓惑眼珠子左右东西,一路南北乱转悠,寻找烤满红薯的香甜大烤炉。眼睛勾着你的脚步,一路嗅着香味寻到烤炉前,买上一块外皮烤成黑红微焦的大红薯。站在冷冰冰的风中,手中捧上一块热乎乎的大红薯,酥软绵香。冬日特有的红薯香,那叫一个甜!
至今忘不了的是奶奶家那烧的通红的柴火灶头里烤出的红薯。拿几个大小适中的红薯,放到灶膛里,用灶灰将其稍稍掩埋。过一会儿,一缕缕薯香如丝如缕地散发出来,最后弥漫了整个厨房。用火钳把红薯从炉灰中翻找出来,周身满是草灰。红薯滚烫,轻轻将烤皱了的红薯皮扯掉,里面露出金黄色的红薯肉,香气更加浓郁,那是奶奶对孙子特别的爱。
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地里掏红薯,在野外生起了火,把掏出来的红薯扔进去,等着红薯的香味溢出,然后便是狼吞虎咽。在那个物质极其困乏的年代,烤红薯是我们的美味。
小时候没有什么零食,所以到了一定的季节,地里的红薯那就是我们的目标。红薯地里,有的红薯已经按捺不住,早已破土而出,露出了大半个躯体。我们顺着红薯藤开始挖红薯,心情异常地激动,看到一个个硕大无比的红薯,口水直流。掏红薯的时候,大都是直接用手,扒去泥土,把红薯旁边的土一点点地刨掉。遇到红薯种得好的时候,一株红薯能够结出好多红薯呢,个个肥硕。
几个人一起去搜集干枯的树枝,或找来一些干草树叶就开始了烤红薯。我们围在一起,燃起了火堆,把刚刚掏来的红薯扔进去,等待烤红薯的出炉。终于,烤红薯溢出了香味,弥漫整个原野。大家都迫不及待,都拿起了身旁的小木棍,从火堆灰里往外掏红薯。这下红薯已经烤好了,小伙伴们却似乎不怕烫,刚刚出炉的烤红薯拿在手里,急不可耐地掰开来吃。掰开烤红薯的瞬间,金黄色的果肉,香味浓郁,红色的薯汁溢出……
刚刚出炉的烤红薯,还是十分烫嘴的,小伙伴却很开心。吃着美味的烤红薯,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定格在最为美好的瞬间。吃完了烤红薯,大家的脸上都变成了黑色,像一只小花猫。手上,脸上,都是烤红薯的痕迹。吃完了烤红薯,有的小伙伴还觉得不过瘾,便把沾了烤红薯汁的手指,挨个地给舔了一遍。这些温软的记忆,承载着美好馨香的童年时光。
这些有关于烤红薯的印记,在孤寂的夜晚,时常想起,想念烤红薯的味道,想念自己的家乡。在无数个寒冷的冬夜,每次路经烤红薯摊的时候,便会把这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情愫唤醒。想起烤红薯的味道,想起自己难忘的家乡,想起家乡的亲人,脸庞总是会划过一滴晶莹的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