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别名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是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芍药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超过4900年,是中国栽培最早的一种花卉。又被称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据说,芍药不是凡花种,她和牡丹一样,是某年人间瘟疫、玉女或者花神为拯救世人从王母娘娘那儿盗下的仙丹。这被撒到人间的仙丹,一些变成了木本的牡丹,另一些变成了草本的芍药。她们确实都是可以治病救人的,芍药至今还带有“药”字呢。而且,由于她们都国色天香,更是备受人们青睐,牡丹被誉为“花王”,芍药被誉为“花相”,位列草本之首。
芍药形似牡丹,同样花朵硕大,同样色彩鲜艳,同样雍容华贵,所以,人们把牡丹称之为“花王”的时候,也不忘了给芍药一个“封号”:花中榜眼。也有人说,牡丹为花王,芍药即是花相。
其实,芍药谦逊,不与牡丹争春。俗话说,谷雨看牡丹,立夏观芍药。牡丹花盛开的时候,芍药只是静悄悄地孕育着花蕾;牡丹花谢了,芍药才渐渐地绽放。待到立夏过后,一朵朵芍药花俏丽得不得了,“金壶细叶”,尖尖的叶儿翠绿翠绿的,五颜六色的花瓣滑嫩滑嫩的。如果是成片的芍药花,比如说在北京植物园中的芍药园里,比如说在景山公园中的少年宫墙外,灿烂如云霞、随风飘幽香的芍药花,绝对会让任何一个游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不会因为牡丹花已经凋谢而扫兴,而惆怅。
芍药不似牡丹有强硬的枝干,因为牡丹是木本,芍药是草本。比起牡丹,芍药显得柔弱,显得含蓄。难怪古来文人雅士都把芍药比作深闺少女,比作恋爱中的情人。早在春秋时期,青年男女就把赠送芍药视为爱情信物,就如现今的孩子们送玫瑰。《诗经》中《郑风.溱洧》有这样的诗句: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河南嵩山之东的两条河流,东流合于双洎河。“士”与“女”快快活活地约会于溱洧,以赠送芍药表达爱慕之心。而后,到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经过溱洧,怀恋的也是这一份情结:
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
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
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所以,芍药花自古也有一个别号,叫做“将离”,有相互爱慕、依依不舍的寓意。其实以我所见,将离的意思还在于芍药开花的节令,恰在送别春天的时候,这便有对春天的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意。正因为芍药开放于牡丹之后、春天之末,所以,文人们又给了芍药一个雅号:“殿春”。
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现在,芍药已经成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是中国的爱情之花。
西方的玫瑰是带刺的,中国的情花芍药不仅美丽,而且可以治病,它映闪着中华民族如玉如芍药一样的品德和性格,勤劳、务实,淡如芍香、柔美如玉。粉红色的芍药如天边的彩霞,亦如相恋中羞涩的少女,浪漫、含蓄的芍药映红着春天的面庞。上巳节的习俗和“赠之以勺药”的情歌,从诗经的吟唱一直沿袭到汉唐明清。古老的中国,芍药一直是爱情的旋律,浪漫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