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袁枚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和山里孩子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苔》这首诗的大意是“尽管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苔藓依然青春萌动。哪怕开的花像米粒一般微小,也要像牡丹那样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精彩”。诗中提到的“苔”泛指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一类最原始的高等植物,包括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它们不具维管组织,不开花结果,精卵结合后发育成胚,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以孢子来繁殖后代。与其它高等植物不同的是,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在生活史中占优势,孢子体退化,因而被认为是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盲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已走到了进化的尽头。事实上,苔藓植物的适应能力之强、分布范围之广已超越了所有其他高等植物。
既然苔藓植物不能开花,那么诗中所指的“苔花”是一种什么结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袁枚的生前经历。袁枚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乾隆四年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乾隆七年因学习清书未合格改发江南做知县。虽仕途不顺低为一个知县,但袁枚还是下决心做一个好官。《苔》这首人生励志的小诗就反映了袁枚这个时期的心情。由此可以推测出袁枚当初所看到的苔藓应该生在江苏地区常见的一种苔藓。可以推测出诗人所看到的应该是江苏地区常见的一种苔藓植物,结合诗中用米粒来形容“苔花”,我们猜测“苔花”可能为细叶小羽藓一类的孢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到袁枚的这句诗,心中便涌出深深的感动。是呀,开花时,尽管如同米粒那样大小,但它没有自卑,没有沮丧,没有怨恨,更没有低头,照样学着牡丹的 样子昂然怒放,静静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燃烧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乡间清幽之处,闲中岁月长的乡村岁月里,对于苔,我还是有过那么一丝丝的佩服之处。终年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仍独自固守着自身的理念,暗暗积蓄着力量,凭借自身的一己之力,努力绽放着自身内在的生命之花。
常被人们忽视,抑或是被人们视而不见,乃至遗忘,它还是不离不弃,在该绽放的时候还是绽放,在该开花的时候,还会开花。真是――野百合也有春天呵!是的,是花总要开放,花开花放,情满人间。
苔,最卑微的植物,在它的内心深处,也有过之于大富大贵的牡丹花开的情怀,向往着一树花开。默默地、安静地开在院中角落,开在山坡人迹罕至之处,开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在这个大地萌动的季节里,开在这个美好的春天里。
苔,生长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又常常被人们忽视。当在某个春日,我们在不经意间,忽的看到那一地绽放的苔花,在我们的心中眼里,又该是何等的惊喜?是花儿总会绽放,是生命总会有花开的那一天。万物因缘兴谢,万物因缘人生。
苔花虽小如米粒,且常年与潮湿为伍,但她从不与牡丹争宠,更不步之后尘,为了博得人们的欢心,含苞怒放,惊艳芳庭。无论云卷云舒、荣起辱落,苔花始终在她蜗居的一角,默默的放飞自己的梦想;不管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苔花永远坚守着生存的底线,为世界涂上一抹属于她的别样的绿色。
我们赞美苔花,是因为苔花拥有在恶劣环境下坚韧不拔的毅力。长年生在湿漉漉的介质里,从不怨天忧人,从不羡慕牡丹的暖棚,更不嫉妒牡丹的鲜艳,而是正视现实,不断修正自身对环境的适应度,用强大的内功,战胜自然,超越困境,硬是在残酷的万花园中争取到了生生不息的一席之地。
我们颂扬苔花,是因为苔花拥有不争艳不争宠的谦谦之态。簇花争艳是花的秉性,但苔花却一直保持着低调的情怀,即便花似锦绣,却从不张扬,岁月静好,与世无争,蔑视功名,在被人遗失的角落,悄悄的给大地披上一片翠绿,给山河增添几朵鲜花,这就是苔花的性格。
我们讴歌苔花,是因为苔花拥有从不自卑的豁达胸襟。在广袤的植物园里,苔花如米小,小的足以让人遗忘,然而苔花从不因此而气馁,不卑不亢,不随波逐流,不阿意苟合,不溜须拍马,保持鲜明的个性,任凭他人数说评判,用自己奇特的味道点缀着自然的风景,成为万花丛中一道靓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