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贤(约1450-1514),明莱州平度人。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以学识渊博和政绩显著而著称。官贤是官廉之弟,二人同为进士,为平度官氏望族增添了光彩。据《康熙平度州志》记载:“官贤,字汝俊,廉之弟。由进士任刑部主事,谪汝州同知。闲来灌田,贮粟济民。累升陕西按察司佥事,寻督学校,政声大著,抚、按交荐。以忤刘瑾归,作太泉书院教授子弟,不谈荣辱,谢绝通显。所著有《纪行栈道》等诗,《归去来兮辞解》。六十六而卒。”对官贤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官贤在明弘治三年(1490年)考中进士,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仕途。他历任刑部主事、汝州同知等职务,展现了出色的行政才能。弘治末年,他升任陕西提学监事,负责当地的教育事务。在此期间,他以学识渊博和考选公允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政声大著”。
然而,官贤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荒淫的明武宗继位后,他因触忤了大宦官刘瑾的戚党,被罢职归田。这一事件无疑是对他政治生涯的一次重大打击。但官贤并未因此消沉,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官员,而且还是一位深具教育情怀的学者。他在被罢职归田后,选择回乡卜居平度城北,创办了太泉书院。《康熙平度州志》记载的官贤所著《太泉书院记》中写道:“然建 塾以为学,有学以为教,以是为子孙计,顾不重耶?则太泉书院之之作吾始为终焉之乐,以吊兹泉之不幸,今乃为子孙计也。凡吾族之子孙,乡之俊髦,有能与吾游者,固共之矣,又岂为子孙计耶?兹泉之幸耶?不幸耶?山灵固默会矣,子何言哉!”他写这段话的大意是:然而建造私塾来从事学业,有了学业来进行教化,以此来为子孙后代考虑,难道不重要吗?当初我修建太泉书院,本是出于对泉水不幸遭遇的吊念,如今却成了为子孙后代考虑的举措。凡是我们家族的子孙,以及乡里的杰出青年,有愿意与我一同求学的,我当然会与他们共享这座书院,这又岂止是为子孙后代考虑呢?那么,这是太泉书院的幸运呢?还是不幸呢?山中的神灵或许已经默默领会了这一切,我又何必多说呢!
这段文字表达了官贤修建太泉书院的初衷和愿景,他原本是为了吊念不幸的泉水,但最终却将书院建成了为子孙后代和乡里杰出青年提供教育的地方。他对于书院的期望,已经超越了个人和家族的范畴,而是希望它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知识和智慧。官贤建太泉书院的壮举,教育子孙及邑之子弟好学者,为平度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他亲自授课,传授学识与道德,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平度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平度的教育和文化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官贤还著有《太泉集》一书,这部著作不仅是他学术思想的结晶,也是他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刻洞察的体现。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官贤不仅为朝廷、为当地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以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著称,他曾为家乡平度旧八景写了大量诗篇。据《康熙平度州志》记载流传下来的就有六首。譬如,他在为《豹竹云台》中写道:“竹树荒凉古有台,仙人去后日云来。凤箫何处秋风动,豹竹空余月夜回。丹灶千年留石窟,青霞半壁长莓苔。繁华寂寞人问事,一笑登临载酒杯。”竹树环绕之地显得荒凉,古老的亭台依旧矗立,仙人离去之后,只有日云在此徘徊。秋风起时,何处传来凤箫的悠扬乐曲,豹竹虽在,却只剩月夜下的空寂回响。石窟中千年的丹灶犹存,见证了岁月的沧桑,青霞映照的半壁山崖,长满了霉苔。人间的繁华与寂寞,不过是过眼云烟,我笑着登上高处,举杯畅饮,尽赏此景。这首诗通过对荒凉古台、仙人离去、凤箫豹竹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岁月悠长的氛围。官贤感慨于人间的繁华与寂寞,却能在登高望远之时,以酒为伴,笑对人生。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展现了官贤豁达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
官贤在《云山翠竹》中写道:“云敛芙蓉翠满山,仙从从此种琅玕。夙鸾跨月来玄圃,环珮凌空响碧坛。清节不窥桃李艳,虛心长浥雪霜赛。登临莫遣长房驭,只恐龙翔竹材端。”大意是说,云彩聚拢又散去,芙蓉般的翠绿山色满布山间,仙人们从此地开始种植下了非常珍贵的琅玕竹。夜晚的鸾鸟跨月而来,降临在这玄妙的仙圃,环珮之声凌空响起,回荡在碧绿的祭坛之上。云山翠竹保持着清高的节操,从不窥视桃李的娇艳,内心虚心谦逊,长久地承受着雪霜的洗礼。当你登临此地时,不要让长房的仙术驱使你飞离,只恐怕惊扰了在此飞翔的龙,它们正栖息在竹林的顶端。
这首诗描绘了云山翠竹这一神秘而美丽的仙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仙人们的高洁情操和超凡脱俗的生活。官贤用“云敛芙蓉”“仙从种环”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新脱俗、超凡入圣的仙境氛围。同时,通过“清节不窥桃李艳,虚心长浥雪霜寒”等诗句,赞美了仙人们的高尚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他以“登临莫遣长房驭,只恐龙翔竹材端”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仙境的留恋和向往,又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敬畏之情。
他在《大泽晴云》中是这样写的:“海上千山大泽奇,雨余云白更相宜。孤峰忽失轻阴坠,绝壑初分夕阳移。长护龙眠吹不断,闲窥僧定意俱迟。几年尘土成何事,惭愧无心出岫时。”海上有无数连绵的山峰,大泽山的景色最为奇绝。雨过天晴后,白云与山色更显相宜。孤峰在轻阴的笼罩下忽然若隐若现,绝壑间初露的夕阳缓缓移动,美景如画。长风持续吹拂,守护着似在沉睡的龙,不曾断绝,我闲来窥视僧人入定,心境也随之变得宁静迟缓。多年来我在尘世间奔波劳碌,究竟成就了何事?真惭愧自己无法像云那样无心出岫,自在飘逸。
这首诗描绘了大泽山的雨后美景,以及官贤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慨。他通过孤峰、绝壑、龙眠、僧定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同时,他也反思了自己在尘世中的奔波与成就,表达了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无法摆脱尘世束缚的惭愧之情。
官贤在《门村漱玉》 中写道:“清泉一派泻孤村,鬼斧何年凿此痕?沧海钟灵应有脉,骊珠按剑可销魂。分来野渡随秋草,听尽渔歌绕断原。他日天瓢收拾去,银潢玉注更谁论。”一股清泉流淌过孤独的村庄,这如鬼斧神工般的痕迹是何时凿成的呢?沧海之中蕴藏着灵秀之气,定有它的脉络所在,就像骊龙守护着骊珠,那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清泉分流到野外的渡口,伴随着秋日的衰草,我听尽了渔舟上传来的歌声,它们在荒原上回荡。如果有一天,这清泉被天上的玉瓢收去,那银河倾泻、玉液流淌的景象,还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
这首诗通过对清泉流淌过孤村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官贤用“鬼斧何年凿此痕”来形容清泉的痕迹,强调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诗人也通过“沧海钟灵”、“骊珠按剑”等意象,赋予了清泉以更深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在清泉的流淌与渔歌的回荡中,官贤感受到了自然的韵味与生命的律动。最后,他以想象的方式,将清泉被天瓢收去的景象与银河倾泻、玉液流淌的美景相提并论,表达了对清泉之美的赞美与留恋。
他在《宁戚双松》中这样写道:“十里寒山夕照边,荒烟野草古时阡。歌残白石空长夜,老却青松不记年。还见牛来华表下,更无人奠券台前。逢尧与舜何曾试,看取春秋旧日编。”大意应是这样的:在十里长的寒山边,夕阳正照耀着,荒烟蔓草中掩映着古老的田间小路。白石旁的歌声已经消散,只留下漫长的夜晚,青松虽老,却已忘却了岁月的流转。还可见到牛儿在华表下悠闲地吃草,但券台前却再无人为之祭奠。我未曾有机会遇到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只能翻阅着春秋时期的旧史籍,感慨万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山夕照、荒烟野草的凄清画面,并通过白石、青松、华表、券台等意象,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在这里,官贤以牛来华表下、无人奠券台等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荒凉与孤寂的氛围。最后,他通过“逢尧与舜何曾试”的感慨,表达了自己未能遇到圣明君主、实现抱负的遗憾,只能借以阅读历史来慰藉自己的心情。
官贤在《采村烟柳》中写道:“南陌寻春春早归,柳条嫩绿水边齐。江亭游子歌初歇,岐路王孙望欲迷。爱舞东风吹不断,多情斜日照还低。十年回首长安梦,记得依稀满御堤。”在南边的田野上寻觅春天,但春天却早早地归去,水边的柳条嫩绿,与水面齐平,景色宜人。江亭中的游子刚刚唱罢离歌,声音渐渐停歇,站在岔路口的王孙贵族,望着前路,心中迷惘。东风吹拂,柳枝轻舞,似乎吹也吹不断,多情的夕阳斜照,余晖低洒,更添几分柔情。回首过去的十年,长安城的旧梦历历在目,依稀记得那满御堤的春色,令人难以忘怀。
这首诗描绘了官贤在南陌寻春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诗中通过柳条嫩绿、江亭游子、岐路王孙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与迷惘的氛围。同时,东风吹舞、斜阳多情等细节,又增添了几分柔情与留恋。最后,他以“十年回首长安梦,记得依稀满御堤”作结,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就可看出,官贤出身于平度官氏望族,这一家族在明清两朝曾出过多名进士和举人,他与其兄官廉同为进士,更是为家族、为家乡平度增添了光彩;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学者。他以学识渊博和政绩显著而著称于世。在仕途上,他历经坎坷但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为民造福;在教育领域,他倾注心血以太泉书院为依托,为家乡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文采飞扬,热爱家乡,为家乡平度山山水水写下了挥洒豪情的大量诗篇,待后人欣赏。他的事迹和贡献被后人铭记于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