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按照我们胶东的传统习俗,都叫:二月二节。今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到三四里外的活动场去晨练,可一推开单元门,随风带着淅淅沥沥的雨星飘到我的脸上。哦,下雨了,前几天就预告今天有雨,还真灵验。这是春雨,更是二月二的雨,这是上苍赐给世人们的雨,雨是天使,是带着使命和信息来的,要与世人们来一番心灵对话。看来盛情难却,远处活动去不成了,我便索性到眼前小区活动场凉亭内漫步,我一边徜徉,一边与语对话,说着二月二的故事;一边思考,思绪一如雨点串珠一样,连绵不断,串起了二月二的过往岁月故事。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仪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二月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与多位古代帝王和神话传说紧密相连。一种说法认为,这一节日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今天听了央视著名主持人刘芳菲在《芳菲的文明之旅》中说道:“二月二,龙抬头,万物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来了。民间认为,龙是主管云雨的祥瑞之物。从节气上来说,二月初,正好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这几个节气之间,南方很多地方都进入了雨季。古人认为,这都是龙的功劳,这一天要祈龙赐福,所以要吃龙食。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混沌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就连饼也做出了‘龙鳞’的形状,叫做‘龙鳞饼’。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这一天也是传统的理发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理发,希望可以从‘头’开始,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春天。一年鸿运今日始,春龙抬首,祝我们都能够跨越山河大海,生活有劲头,工作有奔头,来年更上一层楼!”
二月二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听看了美女主持的视频说道,我觉得我们胶东地区的民间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春龙节:二月二日这天,人们称为“春龙节”,因为农历二月正当一年二十四节的“惊蛰”。“惊蛰至,春雷起”。传说,雷是天上的光怒吼或甩尾巴所致。龙睡了一冬天,到“惊蛰”醒了。此时,正当初春,万物复苏,耕作也开始,至今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二月二还与龙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相传,农历二月初二,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从天文学上来说,我国古代用28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划分为东西南北4宫,东宫7宿由30颗恒星组成,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青龙。每到春分后黄昏时,青龙七宿中的两颗“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其余各星组成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犹如“龙抬头”。
正因为有了“龙抬头”的传说,国各地都效仿着形成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习俗。譬如:剃龙头,在二月二这一天,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理发的习俗。孩童理发,意为“剃喜头”,即借助龙抬头之势,保佑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以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意为“剃龙头”,寓意着辞旧迎新,鸿运当头。许多理发店在二月二这一天都会生意兴隆,因为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好运;吃龙食,二月二这天,正像刘芳菲美女主持说的那样,许多地方都会将各种食物冠上“龙”的头衔,二月二吃饼,曰“龙鳞饼”;二月二吃面,曰“龙须面”;还有“龙耳饺子”“龙眼馄饨”“龙子饭”等。人们希望以此沾上龙的气息,一年都有龙的好运加持。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敬畏;引钱龙,在二月二这一天,有些地方还盛行“引钱龙”的习俗。人们会在水壶里放置几枚硬币,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动的河或湖泊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到家,将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囤水的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至家,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舞龙表演,二月二“龙抬头”,自然也少不了舞龙表演。人们用彩绸扎成龙头龙身,表演者在锣鼓声中舞动龙身,做出各种动作,以祈祷平安顺遂。舞龙表演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增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二月二还有传统习俗一天不动针,意思怕“刺伤龙眼”。
二是圈粮囤:每年的二月二春龙节这天,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院里院外和场里圈仓囤(即画园圈),有的在仓囤旁用灰撒成梯子的样子,表示仓囤之高。还有在囤内撒把五谷杂粮,然后燃放爆竹,意思是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儿时的乡村普遍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俗语。这天,乡民们都在自家的天井、街门口等用草木灰圈成“粮囤”,再往“粮囤”里面放上一些五谷杂粮,寓意着来年五谷丰登,仓满囤流,希望有个好收成,成了当年乡村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我记事起,记忆最深的就是打粮囤的事了,因这是家家户户的大事。那时不知什么原因,二月二这天天不亮就起来打粮囤,有时我也爱凑热闹,很早就起来跟着大人们打粮囤,从灶台里掏出许多草木灰,跟在大人们身边学着打粮囤,先是在天井中间打上一个,因天井院小,只能打个小的,再到街门口外选个位置,打上一个大的,在大小“粮囤”里面放上些五谷杂粮,就大功告成了。吃完了早饭,就在家坐不住了,小伙伴们一个一个叫着跑到了街上,这时就见大街上、家家户户的门前出现了一个个“粮囤”,这些图案都出自乡村百姓之手,有大的,有小的,有复杂的,有简单的,有很圆的,有不太圆的,有白色的,有灰色的……大大小小、花样不一的“粮囤”吸引着我和小伙伴的眼球,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给那个枯燥乏味的乡村生活增添了点“调料”。我和小伙伴还顺着大街小巷奔跑着、追逐着,到了有“粮囤”的地方就停下来,一如欣赏美丽的画卷一样,欣赏品评一番,看看谁家打得“粮囤”好看。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某某家打得粮囤真好看。”有的说;“某某家打得太小了,也不像个囤样。”观看了大半个村子的“粮囤”,累并快乐着跑回家去,显现着意犹未尽的样子,有时白天的欢乐走进了梦境。
十年前的今天,我和妻急急地往姜家疃菜市场赶,准备回老家过“二月二”。车刚刚在菜市场对面的小区里停下,我便走下车,这时,就见一前一后两位退休干部或教师模样的老人迎面走来。走在前面的那位说:“今天过二月二,打粮囤,你知道‘打粮囤’是怎么回事吗?”紧跟在后面的那位老人若有所思地说:“知道,不就是用石灰或草木灰在地上打个圆圈吗?”这时我回头见两人已走到一栋楼的楼梯口旁,先前问话的那位老人低头看着眼前的一块空地,伸开了双臂,用手在那一块空地上比量着画圈似的,另一位老人一边点头,一边也用两手比划着,嘴里好像还在补充着什么,两位老人似乎很有兴致。出于对两位老者的尊敬,也基于两位老人说的这事很有意思,我已转过身来,向他俩报以微笑。这时两位老人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停止了交谈,转向我会意地笑了笑,彼此间有了些默契,其实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打粮囤这个习俗的,我已猜出两位老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因为对“打粮囤”的事儿那么了解,估计两位老人也猜中了我的来历,因为隐约表现出了对“打粮囤”的兴趣。
我觉得两位老者的交谈非常有意思,“打粮囤”的话题一下子就打开了尘封在我脑海里几十年的记忆,勾起了我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儿时用草木灰勾画在家家户户门前的一个个“粮囤”浮现在我眼前,这是那个年代乡村的美丽画卷。快要走到菜市场公路上了,我还在想着“打粮囤”的事儿,欣慰而急切地把刚才两位老人议论的话题转接给了妻子,“你知道刚才那两位老人在议论什么?是‘二月二,打粮囤’的事儿,这俩老人挺有趣,还在楼后那里比划着,真形象。”妻子听后笑了笑说:“也就是像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才记得用草木灰打粮囤的事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妻子的话旁敲侧击地提醒了我。是啊,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他们怎么会知道“打粮囤”的事呢?就连我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因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对农村的有些习俗也忘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忘记的更多。加之农村也多年没有打粮囤的了,没有触动,很难回忆起来。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的“二月二”,媒体也大都宣传“龙抬头”,鲜有提及“二月二,打粮囤”的事啦。现在慢慢想来,我已把打粮囤的故事忘在脑后不知多少年了,幸好遇见两位老者,可谓遇着了知音,触动了我的思绪,拨动了我的心弦,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牵出了珍藏在我脑海里几十年的童年记忆。
“二月二,打粮囤。”这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已流传了多少年,如今几近成为了历史,即使在农村里也很少有打粮囤的了。这究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还是传统习俗的流失?我不得而知。现在细细想来,这一习俗很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还凝聚着农耕文化的丰厚底蕴,蕴含着许多寓意和情趣,寄托着渴望丰收的梦想和希望,曾让一代代乡村百姓津津乐道,让一代代乡村百姓把“粮囤”打得更圆,也昭示着更圆满。“粮囤”的一笔一划里寄托着大人们的希望;“粮囤”的一圈一圈里留下了孩子们的欢乐;还有,童年时对“打粮囤”的美好记忆……
三是祭土地:这天还称 “土地会”,,家家户户都用肉、菜、面条到村头的土地庙去祭土地爷,意思是祈求丰收。这天早上一般是吃面条及过年留下来的馒头和年糕。说吃了馒头长力气,吃了年糕不腰痛,可以胜任一年中的劳动。
四是吃蝎豆:这天家家都炒黄豆,名叫“蝎子豆”。意思是把蝎虫炒死,吃了蝎豆,可以避免虫害,有的吃元宵节点用后的面灯,说吃了可以避免五毒,一年不生病。所以家家户户炒地瓜豆、炒豆子、炒“面棋”,相传小孩吃了不牙痛。儿时的二月二,吃了这豆吃那豆,欢乐都在心里头。
二月二,龙抬头,一年有个好兆头;二月二,打粮囤,家家打起聚福囤;二月二,吃蝎豆,一下带到儿时候。二月二的雨停了,我与雨对话结束了,我这心里对“二月二”还有美美的想头……
乔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