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建国的头像

蒋建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26
分享

话说吃青团

话说吃青团

蒋建国/文

如果说,有一种食物,能让人如沐春风、如饮清泉的感觉,香甜软糯、而又清新甘冽,想必非青团莫属了。

江南的春天,莫过于吴侬细语的一句“青团子来哉”。青团,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其细绿如玉,糯韧绵软。所以,这吃起来甜而不腻、清香扑鼻的青团,是每一个江南人的心头好。

不负春光不负“青”,江南人把每年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我们把思念和期待的馅料包裹在油绿如玉的青团中,吃完这种富有仪式感的青团,仿佛春天一下子就到了。咬一口软糯的青团,其细腻的馅料会在舌尖化开,这感觉,就好像把春天吃进嘴、吞下肚,那种满足感和饱腹感,是再多的山珍海味、玉露琼浆都无法比拟的。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芝麻馅或者萝卜丝馅,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吃青团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也因青团的外形圆润,因此有团圆的意思。

我老家在江苏武进,吃青团早已成为过年的习俗之一,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团、蒸青团。小时候盼着过年,看到包青团特别开心,知道要过年了。工作后,一家三口到岳母家过年,岳母早就准备了很多青团,每天早饭都要吃青团,过完春节回镇江时,岳母还要给我们准备一大包青团带回镇江。这几年岳母年岁大了,不能亲自包青团了,都是姨子包好了送给我们。

老家的青团不用艾草,而是用苎麻嫩叶,俗称绿苎头。苎麻一年四季常绿,采摘苎麻尖端嫩叶,去掉叶脉(粗的部分),入锅煮,水开后三四分钟捞出,挤掉水分,拌入生石灰粉,放置一夜就可使用,也可以储藏在瓶罐里常年使用。 使用的时候,洗掉石灰残渣,拌入米粉即可。包入馅料,捏拢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

蒸蒸青团很有讲究,时间要把握得好,现做的青团放入铺上湿布的笼内,上锅蒸熟即成。青团绿油油的,看起来爽心悦目,很有食欲,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吃起来很有嚼劲,回味无穷。如果是从冰箱或冰柜取出的熟青团一般只要蒸5—8分钟,如果是速冻的生青团则要蒸15—20分钟,时间少了,不熟不透,没法吃,时间长了,青团就塌了不成形了。笼内一定要铺上湿布,否则蒸熟后青团就夹不起来了,硬要夹起来也就破了。

青团最早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时期,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青团在江南一带流行已久。袁牧《随园食单》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白居易路过一家青团小店,一时间诗兴大发,也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说的是其实不然,该诗原句是“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不小心被后人以讹传讹,误传为青团,流传至今。不过虽然是谬误,却也可以算是证明青团之广受青睐的一个小小作证。

又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作。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人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那位农民回家路上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了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求御敌自保。吃青团就此流传开来。

青团原先是寒食节祭祖用的冷食,但在喜糯食的江南,这一清明前后才能短暂出现的特有小吃,自然而然成了茶余饭后的小吃,成了清明时节去江南旅游不可不尝的特色小吃,成了春节期间的早点必备。

现在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现在网上和商店都可以买到青团,但总觉得不是家乡的那个味。在我心中,青团早已不是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一种早点,而是一种浓浓的年味,一种割舍不断的浓浓的乡愁和亲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