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来到了世外桃园?苍翠的青山连绵起伏,碧绿的溪水汩汩而流,竹林丛丛,虬枝遮地,鸟语花香。突然,一股浓郁的香馨从远处袭来,沁人肺腑。一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向远方伸去,连接着古老的村庄和远方。装饰一新的传统的民居出现在眼前,房屋整齐、错落有致。村路四通八达,纵横有序,连接着各栋民居。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显得幽静、雅致和祥和,令人感到兴奋和欢喜,看到这一切,似乎觉得饱了眼福。这是哪里呢?这是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临塘乡东坑村的芷溪谷,它是一座新型的宜居乡村民宿,是一座亮瞎人的眼睛的融党建示范、生态农业、非遗文化和民宿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特色景区。
传统的乡村民居就是单纯为了生存而建的住房,而现在的芷溪谷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房屋是粉了一层淡棕色的墙,屋顶盖的是传统的黑灰瓦,门窗也是传统的木材做成的,还有最原始的木质吊脚楼。如果是黄昏来这里游玩欣赏,那么当你在田间小道漫步时,你可以一路欣赏久违的田园风光。你可以看到火红的夕阳慢慢西下,周围是霓霞环绕,晖光万道,一群大雁在宇空中遨翔,观看这落日余晖,感受久违的乡村滋味,你会觉得似乎有一股浓厚的诗情画意闪现在脑海里,一股鲜花郁香会沁入你的肺腑,令人舒服无限,流连忘返。
这里最使人难忘的是“纸与匠”、“竹与君”两大非遗工坊,看过这两个景点你就会懂得历史,你就会敬佩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就会亲身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
我们经常看到的书本和报刊,都是用工人造出的纸张印刷而成的。那么,纸张又是如何造出来的呢?最古老的纸张是工匠们通过泡料、煮料、舂臼、洗料、捞纸、焙干、打包等工序做出。当工匠们砍来毛竹后就可以造纸了。那么,具体的工序又是如何呢?它是由如下工序组成的。
泡料:又叫斩竹漂塘,把毛竹砍成四五尺长,劈成竹片,放入水池中浸泡100天左右,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煮料:又叫煮徨足火,把浸泡的竹子捞起来,再放入石灰水池中蒸煮1-2月,待毛竹熟透。
舂臼:又叫捣料,取出已熟的毛竹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或放入桶房内用脚、锤将熟竹砸烂,形同和面。
洗料:又叫荡料入帘,将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四边流下槽内。
捞纸:又叫覆帘压纸,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纸张。如此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放在纸板上叠积到一定数量高度,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份的水。
焙干:又叫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捞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苔,苔中生火,土砖温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焙后,揭起即得成纸。
打包:根据纸的用途分别进行打包,打包成大小不一。
由于造纸生产都是土法,技术欠成熟,工艺火候还不到位,这样生产出来的纸都是糙纸。但是,这纸在农村却有很大的用途:如做爆竹用纸、卫生用纸、祭祀用纸等。现代工艺生产出的纸张才可用来印刷报刊。
芷溪谷的竹编工坊,主要生产粪箕、谷箩、摸篮、扎扫把、罾刷、垫搭、斗笠、米筛等过去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工具,甚至现在农村里还经常要用到。竹编工坊实际上是把生活的真谛演绎在历史传承里,使我们懂得一截竹、一片篾就是一段生活,就是一个故事。那挂在墙上的斗笠就是过去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望着那挂在墙上的斗笠,我的大脑突然被触动了某根神经,一段过去时光突然浮现在眼前:
在读高中时,学校组织去乡下插秧支农,那是在七月抢收抢种时节。一天下午,我们班上几十个男女同学来到了学校附近的生产队田里插秧。当时天气很好,太阳高照,气温偏高,大家都没有带雨具。同学们有说有笑,干得热火朝天。不知干了多久,突然天空中吹来一片乌天,天空顿时暗了下来——眼看就要下大雨了。七月的天气,就像姑娘的脸说变就变。天空中哗啦啦地下起雨来了,而且越来越大。“同学们!快上来戴斗笠!”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原来是生产队长领着几个农民带来了几十顶斗笠。大家立即跳上田坎,马上戴上斗笠。这时,大雨劈劈啪啪地刮起来了。大家一阵激动,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要不是农民们及时送来斗笠,大家都要被淋得象“落汤鸡”一样,说不定还会得重感冒呢,后果不堪设想!这件往事令人难忘。
一顶斗笠,装满了过去的时光和故事;一个竹编器物就是一段虚虚实实的生活。
芷溪谷有太多的美好景点令人难忘,一条有护栅的村路,一个盖着稻草的老亭,一顶挂在墙上的斗笠,一座古老的石磨,就是一种呼唤,它在呼唤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造纸坊,不要忘记竹篾坊,不要忘记远去的乡愁,正像一首七律诗吟咏的那样:
七律·难忘乡愁
青山座座隐芳幽,河水条条向下流。
毛竹根根能造纸,农民个个却牵牛。
谁言斗笠无声去,我看芷溪有福收。
一段时光成记忆,乡愁澎湃涌心头。
乡见,芷溪谷!留住,心中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