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家强的头像

许家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30
分享

所说教育了别人,所做影响到儿女

晋代有个叫陶侃的名人,在当时就很有名,但在后世名气更大,很多当时比他更出名的人,在后世都被他比下去了。

陶侃的老家是鄱阳,父亲搬家到庐江寻阳,后来父亲去世,陶侃在县里干点小差使,收入不高,家用拮据。一天,老家有一位叫范逵的孝廉到寻阳来,陶侃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腰包里一时没有钱,正在着急,陶侃的母亲将自己留了几十年的头发割断,拿出去换回酒肴。

截发留宾,当时没啥影响,但在后世成了个成语,体现了待客的诚挚。

范逵离开后,直接到了寻阳县的上级庐江郡,找到与自己有较深私人感情的太守张夔,力荐陶侃,张夔下文件,将陶侃提拔为庐江郡督邮,兼任枞阳县县令。

用头发换来的一顿酒宴,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好朋友的一句话,就可以免去所有的程序,提拔重用。

陶侃固然有能力,应该提拔,只是,他的提拔,与他的工作、能力无关,只与他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有关,只与他妈的头发换来的那顿酒宴有关。

张夔后来又把陶侃调回郡里,任命为秘书长,成为心腹之人。某次张夔的妻子得了重病,要去数百里外迎接治病的医生。其时已值隆冬季节,天降大雪,郡里的同仁都很畏惧,只有陶侃一个人主动请求承担迎接医生的任务,陶侃认为:圣人教育我们,对待最高领导人皇帝就同对待父亲一样,那么我们的直接领导(太守)就该如同母亲一样,哪有父母有了病孩子可以不尽心尽力的。

——陶侃说这段话时,一定面容严肃,义正辞严。郡中众同仁纷纷挑起大拇指,称赞陶侃忠义无双。太守张夔更是感动的一塌糊涂。

陶侃后来一路高升,他当到江州刺史时,安排张夔的儿子张隐担任军队的高级参谋,范逵的儿子范珧为湘东太守。凡是他沉沦下层时,对他有恩德的人,哪怕只是送给他一碗饭吃,陶侃都一一报答。

这些人的孩子,拥有比当年的陶侃好得多的背景后台,在陶侃高升后,还没有好工作,只说明他们的综合能力有欠缺,或者根本没有与陶侃所安排职位相匹配的能力。陶侃对有恩于己的人的报答,用的也都是国家的权力和位置。但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世人,几乎没有例外,都称赞陶侃的不忘本,陶侃的忠诚、义气,陶侃的美德。

陶侃后来被权臣王敦嫉妒,王敦不杀陶侃,却远远把他赶到岭南的广州去当刺史。陶侃在那个荒蛮之地,无工作可做,就搞了一百块砖,早晨搬到室外,傍晚再搬回室内。人们看了很奇怪,问他原因,陶侃回答:我以后还要回中原地区建功立业,现在过于悠闲,到那时恐怕承担不起重任。

《晋书》如此介绍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他的部下有搞游戏赌博的,他只要知道,马上命人将赌具扔掉,鞭打赌博游戏之人。他曾经监督造船,用下来的木屑竹头,他都令人一一收集起来,人们不知道陶侃为什么这么做,这次陶侃不做解释了。后来下大雪,晴天后雪化成水,遍地泥浆,陶侃命人将木屑橵到地上防滑。又过了很多年,东晋的另一个权臣桓温伐蜀,用陶侃所贮存的竹头做钉子造船。

千年来,寸阴是惜与竹头木屑做为劝人珍惜时间与物质的成语,教育了数不清的人。

然而,在陶侃死后,他的三儿子陶夏,只是因为弟弟陶斌抢了些遗产,就亲手杀掉弟弟,晋朝的另一位名臣庚亮,专门为此事给皇帝写报告,说:陶斌虽然有些错误,但自有王法制裁,陶夏做为亲哥哥,骨肉至亲,亲自拿刀锯去砍死弟弟,“伤父母之恩,无恻隐之心。”陶侃的另一个儿子陶旗“性甚凶暴”,还有一个儿子陶称“豺狼愈甚,不忠不孝”。

为什么陶侃教育他人毫无问题,儿子们却似豺狼,不忠不孝?我们再从竹头木屑看起。

竹头木屑的故事,到今天仍被许多编给孩子看的教科书、儿童书提起,以此来昭示世上没有可废弃之物,让人们珍惜物品,不要浪费,以节约为美德。让我们看看陶侃是怎样节约的:《晋书》中说,陶侃大小老婆有好几十个,家中伺侯他以及他大小老婆的仆人,达一千多人,他家中的“珍奇宝货,富于天府”。

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不可能不影响到自己的孩子,结果大抵如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