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旭的头像

贾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9
分享

缅怀当代书法名家孙伯翔先生

今年4月16日,是我国当代书法名家孙伯翔先生仙逝一周年纪念日。孙伯翔(1934年10月4日—2024年4月16日),出生于天津武清县。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等。曾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我外祖父任朗斋和我都曾经与孙伯翔先生有过交往,孙先生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面前,我们与孙先生交往的画面又出现在我眼前……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下午,70多岁的外祖父从本市南开浴池洗澡回到家,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他遇到了一位中年书画家,他的书法不错,将来准能成为名家。原来外祖父在南开浴池休息大厅的墙上看到了挂着的几幅书法和国画,外祖父见到这些作品,顿觉眼前一亮,因为他很少见到这样高水平的作品,他仔细一看,这些书画的落款孙伯翔。外祖父经过询问,与作者孙伯翔先生见了面,相谈甚欢。这是我与外祖父一起生活30多年来,第一次见他这样夸赞一位书画家。凭直觉,我感觉孙伯翔的书画肯定不错。

外祖父在铁路系统干了一辈子,业余爱好书画,不但自己爱写写画画,还收藏了名家穆仲芹先生的春夏秋冬四幅画作,挂在屋里的墙上,每天欣赏。半个多月后,外祖父又到南开浴池洗澡时,带回了一张孙伯翔先生的国画,记得那是竖幅的山水国画,外祖父用塑料薄膜将画包裹好挂在墙上。再后来,外祖父洗澡回来,又高兴的带回了孙伯翔先生写的一副对联。这是一副七言嵌名联:“朗斋翁嘱教‘苍松霁雪月更朗,道德文章香满斋。’伯翔书”,这副对联把外祖父的名字“朗”“斋”嵌在上下联的末尾。外祖父把这副对联镶在玻璃框子中,挂在屋里的西墙上,与穆仲芹先生的画作相对,为屋里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外祖父经常泡上一壶好茶,望着屋里自己喜爱的字画,哼唱着京剧:“我正在城楼观山景……”陶醉其中。后来,外祖父又请孙伯翔先生为他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姨画了小画,留作纪念。孙伯翔先生的书法作品在我的脑海中镂下了深刻的印迹……

1994年初,我“跳”到高新区负责区报《天津园区》报(后为《科技先导》报)编辑部的筹建和日常工作,为了尽快提高报纸的知名度,策划在报纸副刊约邀我市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的书法作品,因为我家有孙伯翔先生的墨宝,我非常崇拜孙先生,可是,由于外祖父几年前过世,当时还没有手机,家里也没座机电话,我更没有孙先生的联系方式,就算是联系上了孙先生,他能赐墨宝给我们吗?为此,我向对天津书画界较为熟识的同学加文友的国岱兄求援。欣喜的是国岱兄不仅与孙伯翔先生相识,还认识孙先生的家。那年初秋的一个晚上,在国岱兄的带领下,我们骑自行车来到住在本市南开区的孙伯翔先生家登门拜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所崇拜的孙先生,中等身材,壮实的身板,两只有神的眸子,和蔼的笑容,平和的语气。国岱兄向孙先生介绍了我的情况和这次登门拜访的目的,特别提到我外祖父非常敬佩孙先生的为人和书法。孙先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我与任老先生非常谈得来,他是个懂得书画、京剧的老人。我说,我外祖父几年前已去世了,我们家里至今仍保留着他老人家生前的布置,穆仲芹先生的国画和您的书法对联仍挂在屋里。孙先生颔首,表情凝重地说,“任老先生是个好人。”当得知我们报纸要请孙先生赐予墨宝时,孙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他问了我们高新区的情况后,当即灯下铺纸倒墨,挥笔写下“高擎火炬再创辉煌——书贺天津园区报”,我捧着墨迹未干的墨宝欣喜若狂。随后,孙先生的书法发表在1994 年9月12日第3期《天津园区》报副刊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孙伯翔先生潜心于书法领域七十余年,其书法水平和造诣都极高,书法方峻挺拔、雄浑劲健、端庄朴茂、气象正大、境界高远,对当代书坛碑学一派影响重大。孙先生曾说:“没有厚积,难得妙章,没有长年,难有瞬间。”这不仅是他一生潜心翰墨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经验之谈,成为我们后人效仿的榜样。在此,我感恩遇到孙先生,感恩孙先生赐予墨宝与我外祖父、我姨和我等一家三代人,这份感情永世难忘。在孙伯翔先生仙逝一周年之际,草成小文表达我们一家人深深地敬意和追思,孙伯翔先生千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