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又见“门签子”
老家莒县的“过门笺”,现在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统美术剪纸,我们那的农村里一直叫“门签子”,是春节每家每户和对联一样必须张贴的喜庆符号。童年记忆里,老家那一带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这“门签子”,是村里人的谋生手艺之一。
“门签子”的制作是先从染纸开始的,每家买来很多一开的白纸,分别染成红色、粉色、绿色、黄色、紫色、蓝色六种不同颜色,染好的纸挂在用高粱秆做的架子上,慢慢晾干,五颜六色的,也是当时乡村的一道美丽风景。接下来把六张不同颜色的纸摞在一起,经过反复折叠裁剪,把这些彩纸裁剪成宽12厘米、长20厘米大小的纸本子,为防止散开,再用自制的一种“纸捻子”装订好,这样每本有12张六种颜色的纸,称为“一门”,正好够家中一个门口张贴,上面门楹黏贴6张,下边门楣黏贴6张。
接下来的刻制成品既是个细活,也是个苦活。 这种“门签子”图案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新年快乐、竹报平安、花开富贵、实现四化”等吉祥文字和围绕文字的修饰图案,结构比较复杂。但这部分是有“样子”的,是那些手艺高超的艺人设计的,各人仿制来,再用硬纸制成模板,放在上面照着刻。这部分内容是要人用手持刻刀,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这种刻刀是匠人专门打造的,两头都有斜刃,一头宽一头窄,10多厘米长,这活是很费力气的,开始刻不长时间,拿刀的食指和拇指就会磨起泡,时间久了,最后每个人的两个手指都会磨出厚厚的老茧。下半部分图案,主要是云纹、鱼鳞纹和宝葫芦等的图形修饰,是使用木槌敲击一套特制的刀具直接裁出来的,这个没有“样子”参照,刻的孬好,全靠刻制人的技艺水平。在这一制作过程中,每一刀都要认真准确,稍不注意就会刻坏,成为废品。
这个活,一般都是从秋收结束就开始,一直持续整个冬天,晚上还要干到很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还较差,工作起来非常辛苦。等到进入腊月逢年集了,各家各户开始赶集摆摊售卖,这些花色鲜艳精美的“门签子”,走向千家万户,使年味更浓。
大年初一的乡村是热闹的,也是全村人互相欣赏和评论各家制作“门签子”技艺水平的时候,谁家今年的图案有了新花样,谁家今年染的颜色最好,谁家今年刻制的最“板正”等等,随着拜年人群的流动,在全村传播开来,成为新年谈论的话题,快乐着全村人。
带着满满祝福的“门签子”,每到春节就飘扬在家家户户的门口,五彩缤纷、花花绿绿的,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给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