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冷的冬日,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海淀区的万寿寺,山门上方“敕建护国万寿寺”几个斑驳的金色大字,在夕阳里显得更加沧桑。
从车水马龙的西三环路下来,走到很近的山门前,都市的喧嚣消失了,恍若进入深山古刹般的清静,不禁感慨真的是“大隐隐于市”。
我行在山门前,端详着清朝顺治皇帝为寺院赐匾上的“敕建护国万寿寺”这几个字,陷入了沉思,建了这个寺院,用这个寺院,就真的能护住大清国吗?
翻看这寺院的历史知道,“明万历五年,万历帝母亲李太后带头捐资修建,主要用来收藏经卷,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五年,万寿寺重修、扩建,清光绪初年,又毁于火灾,随后成为菜圃,清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借60寿辰,挪用海军军费重修;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1937年,万寿寺被辟为戒毒所,由于电路短路,致使万寿阁及附近建筑均被火焚毁,后又修缮”。看看这些,答案就很明了,万寿寺连自己都护不了,何能护住大清国呢。大清国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历经十二帝,不到300年亡国,这结局顺治爷自然是不知道的,看来当时他期望一座寺院担当起护国重任,只是寄托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
那人能借此万寿吗,我们看看与此有关的人就知道,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带头捐资修万寿寺,68岁去世,未万寿;顺治帝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终年24岁,离万寿差的很远;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两修万寿寺,其母享年八十五岁,算是高寿了;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万寿寺,更未万寿,还遗臭万年。历代帝王总是想着靠神佛的护佑来“既寿永昌”、千秋万代,只从这万寿寺的历史故事看,就知道是何其的难哉!
过山门殿,来到第一进院子,中间是天王殿,现在里面布展的是“绿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把万寿寺的来龙去脉、建筑文化和经历的事件等都讲清楚了。东边是钟楼,成了文创空间,西边是鼓楼,安排了传统文化学习场所。两楼钟鼓皆无,名不副实,寺院自是无晨钟暮鼓之声,大概来这的也就无啥名利客了。
需要一提的是这钟楼,原本放置的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钟,这口大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明万历年间大钟移来这万寿寺,却在清雍正时期被移至今天的大钟寺,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这明显是挖了万寿寺的墙角,一口大钟都没保住,这恐怕是万寿寺万万没有料到的。现每当新年来临之际,永乐大钟都会被敲响,这口五百多年大钟不知对此事作何感想。
在这庄严、肃穆的寺院的最后面,竟然有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西洋门”,浓浓的异国风情,和周边建筑大不相同,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看介绍,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六十寿辰增建的,据考证,这门和圆明园的西洋楼是同年所建,不用说,这门也是体现乾隆皇帝的“中国之大何其不有”这个心结的。我却从中看到了当时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和接纳,在那个时代,真的了不起!
万寿寺从建立到现在不到450年,虽说中间历经多次毁坏,但每次都能重建,特别是现在修复保护的更好。如今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了北京艺术博物馆,赋予了更高的文化利用价值。我想,往后的年月里它必定会长长久久,平平安安,会万寿,祝福它!
游览完万寿寺,暮色渐浓,一天又倏忽而过。我不禁慨叹这快速流逝的人生,何其能万寿呢!我们都不过是时光里的匆匆过客,也许唯有这万寿寺永存、万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