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玲的头像

金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3
分享

笔架连心桥

电话铃声响起。

不用看,一定是母亲打来的。

挂断,打过去,母亲迅速地接通。这是我的习惯,对所有熟悉的同学朋友都如此,不习惯主动联系别人,因此格外珍惜每一次的被动通话,总想多聊几句,若我承担话费,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多找话题。

母亲的兴奋挣脱电话线的束缚溢满室内,在笔架山给她买的那个手绣手拿包被所有的老伙伴喜爱并夸奖,那份沾沾自喜充分显露出老小孩的特性,也助长了我作为女儿的成就感,从小就被灌输的以母亲喜乐为目标的人生得到了充分肯定。

母亲年纪大了,又晕车,很少出门,只是每年年底到我这里来过年的习惯一直保持着,也顺应了“候鸟老人”时髦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冬天不冷,正月里更是暖如阳春,阳台上的木槿和沙漠玫瑰开的旺盛,长寿花更是不甘落后,如火如荼的绽放着,望着窗外翻飞的成群的鸽子,不禁蠢蠢欲动,天气这么给力,似乎,应该带母亲逛逛了。

寄居锦州多年,深感锦州这些年的旅游景点建设的越来越好,值得去的地方也特别多,在内心里筛选着:我喜欢巍峨挺拔的“医巫闾山”,喜欢俊秀险峻的翠岩山,也喜欢温泉众多的九华山,想到最后,感觉最应该带母亲欣赏的,莫过于伫立于海中央的秀美岛山,“笔架山”。

于是,想起婉拒多次的闺蜜的邀约,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决定即刻成行。

闺蜜停好车,我们便溜溜达达的向山门而行。

“笔架山”,顾名思义,因其形状酷似临时放笔的架子而得名。“笔架山”风景区,名为山,却是由“山”“水”和连接山水的一条时隐时现的“路”组成,此路,又称“天桥”,这三个景观融为一体,堪称“佳境奇观”。

其实,“笔架山”是矗立于海中央的一座小岛,而唯一一条连接“笔架山”与陆地的路,俗称“天下第一奇桥”“笔架山天桥”,这座“天桥”,即没有桥墩,也没有桥梁,特别是,这座“天桥”会随着潮汐的涨落而出现或隐没:当落潮的时候,海水会慢慢向两边退去,通道便似一条蛟龙慢慢浮出海面,逐渐加宽,至潮水落尽,足以通车;而涨潮时,潮水又从两边向“天桥”涌来,“天桥”在海浪的冲击下逐渐变窄,直至“天桥”完全隐去,此时人们通行,就只能坐船了。

至于能即刻成行,也是因为今日的潮汐与我们的时间正好符合,我们到达笔架山山门的时候,正好赶上落潮时间,天桥渐渐显现,眼前的一片汪洋,在阵阵潮汐中渐渐露出一条直通海中央的笔架山的小路,站在海边,眼看着小路从窄窄的一人通行拓宽至五六米的宽度,母亲看得瞠目结舌,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也感谢闺蜜的盛情陪伴,看着她们相谈甚欢,我的心里荡漾着幸福的涟漪。

我们兴奋的沿着天桥向笔架山前进,一路上闺蜜向母亲介绍着笔架山的各种传奇故事,母亲像个小学生般聚精会神的聆听着,时不时点头会意,偶尔发出询问,那份专注、那份喜悦,足以证明这个景点,是她喜欢的,她对这趟出行是满意的。

喜悦融洽的气氛被一阵嘈杂声打破,我们顺着声音的来源看去,瞬间围成一圈的游客都在给一个旁边卖货的生意人让路,原来,一个外地来此旅游的老者带着一个小女孩,这小女孩应该是老人的孙女,第一次见到这天桥初成的样子,兴奋的脱了鞋子,光着脚踩踏着路边的浅水,不小心被一个石子割破了小脚丫,这孩子一见血,吓的哇哇大叫,过往行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关切的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个卖货的生意人熟练的从身上收钱的背包里拿出一个小包裹,里面是各种常用药,他从里面拿出一叠邦迪和一卷绷带,很快的给小女孩包扎妥当,那种熟练,堪比专业护士。

母亲看得动容,待这生意人回归摊位,她便跟在后面,我能猜到,母亲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生意人表示欣赏与尊敬,这是她常用的对待“好人”的方法,她总说,要让好人感受到做好人的“好处”,她希望通过自己付出的一点爱心激励这生意人继续发扬善意,为这一处美景增添更多的人性斑斓。

在那位生意人的推荐介绍下,母亲选择了一个手工绣花的手拿包,包的正面:一朵大大的牡丹花带着笑意注视着母亲,旁边几朵素雅的兰花静静的盛开着,恰似那位生意人的急救包与旁边游客的热情交相辉映着。

一直崇尚善良的母亲在我付款的时候,与这位好心人攀谈起来,原来,他是笔架山对岸的居民,世代享受着笔架山游客的惠顾,也目睹过很多游客因突发状况导致的各种损失,因此,老人的先辈们就立下了一个规矩:但凡子女到了能够自立的年纪,都要到笔架山天桥或者附近摆几年销售当地特色的小摊位,义务宣传当地风土人情,为旅游景点树立好的形象,更要为各地游客免费讲解笔架山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典故,以便游客能够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他说,当地很多人家都和他家一样,世代安居于此,也世代奉献至今,他的急救包,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惯,只是里面的药材和品类,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高端了而已。

母亲与他越聊越有共鸣,经过他的提醒才依依不舍的继续前行。

到了笔架山的山脚下,海水已经开始慢慢涨潮,等我们参观完山上的各处景点返回山脚下,“天桥”已经完全被海水覆盖,海面上烟波浩渺,这一片广袤,令母亲久久凝视。

回程,需要坐船上岸。

船票不贵,一向节俭的母亲喃喃着船夫的不易,应是在给自己的消费找到合理的出口;船夫特别热情,即使有我们在身边搀扶,船夫还是不甚放心,小心翼翼的接过握在我们手里的母亲的手臂,半扶半抱的将母亲安置在视线最好、最平稳的位置。

船夫是个健谈的人,边熟练的驾驶着船只,边大声的向游客们介绍涨潮落潮的时间规律,甚至讲起了他年轻时候听当时的老者讲述的奇闻异事,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便征服了大家,口沫横飞的兴奋感染了船上众多的游客,气氛渐渐高涨起来,欢笑声与鼓掌声此起彼伏,等船平稳靠岸了,游客们仍然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与船夫挥手道别,都说为了听船夫的故事,也要早早的安排下一次的行程。

那一日的尽兴而归,母亲始终念念不忘,总念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世外净土,纯洁了周边百姓的心灵,涤荡了游客的精神世界,也滋养了善意的灵魂,母亲说,她爱上了这座山,不止仰慕其气势的宏伟,不止感叹山路的崎岖,不止欣赏风景的俊秀,不止敬仰山上住着的神仙;在她的心里,山上的宫殿是精神的圣地,山下不计回报的付出更是百姓的信仰,远方每一份再次成行的渴望,都是连接笔架山与游客的幸福桥梁。

“笔架山”与“天桥”,既似连理,又似兄弟,更似战友,是善良与和谐的连心桥,他们与大海携手,与潮汐并肩,共同传递抱素怀朴、四海一家的人间佳话,更实时谱写着海秀山灵、天下一绝的传奇景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