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歌·四季刊》的头像

《九歌·四季刊》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12/30
分享

山青水清名山行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光雾天下红” ……天下名山何其多!它们或秀或幽或雄或奇或险或旷……而笔者在这里将要写到的名山,它其实不是这上面的任何一座天下名山,它只是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的一个小县城的名称。幅员面积6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辖9镇11乡、东临四川省省会成都90公里、西距雅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雨城区13公里的名山县城:古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驿站,今天是川藏国际旅游线的起点。呵呵,虽然名山其实不是这上面的任何一座天下名山;但是,名山还是有山的。而且,和其他的山有很大区别的是一座茶山——蒙顶山!先且暂不说莲花山和总岗山等;在这个周末,我们要去的名山区,第一站就是往蒙顶山的方向去。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幅人们耳熟能详、咏茶诗文中最为著名的一联茶诗,以民谚的方式千古流传至今;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中“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反复吟唱,则道尽了蒙顶山悠久独特的茶史,也道出了蒙顶山茶文化芬芳馥郁的内核。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祖师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棵茶树,首开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传说,这就是古老的雅安八景之一的“蒙顶青山石芽茶”。而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的蜀中名山“蒙顶山”,也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倘若要用最简捷的词语来表达和形容“名山”,我觉着只“名山”这两个字就够了。因为这两个字寄寓了这片土地上,这座茶山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当然,这种期盼是相对的:生活在“山”里,命运也在“山”里啊!而“山”不是永恒的;沧海桑田,“山”也是变化莫测的;所以,希望她“名”——“天下名山.世界茶源。”名山古系梁州之域,秦属严道县,汉归青衣、汉嘉郡,西魏置蒙山县。县因山名:名山亦因蒙顶而得名——公元593年(隋开皇十三年),将蒙山县改为名山县,县名取义于境内久负盛名之蒙山,沿用至今。而另外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则是,在县城西南,有鸡栋山,又叫鸡鸣山;“鸣”与“名”音同,故王象之曰:“鸡鸣山即古之名山,有名山戍,隋以名县。”而据《尚书·禹贡》记载,蒙顶山又以夏禹治水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久负盛名而列诸经史而得“天下第一茶”之美誉,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每当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入眼便是那些扑面而来肆无忌惮深入心底的青绿依然坚韧不拔地屹立在这片茶山,就一直让我心存敬意,难以忘怀。

这次,我们首先去的是蒙顶山焙制贡茶的重地:上山第一寺,智矩寺。这座千年古刹处在蒙山腰半,旧县志称,“汉甘露道人所建。宋淳熙(1174—1188)时重修。每年于此制造贡茶。”并且描述它是“云木参覃,岩泉飞洒,极为幽古,中有双矗云表。甘露禅师井中石像供奉于西龛,焙茶之所也。寺中题刻多漫灭,不可复读。”宋欧阳修有诗《时会堂》:“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宋·黄庭坚有《煎茶赋》:“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苦口利病,解涤昏,未尝一日不放箸。而策茗椀之勋者也。余尝为嗣真瀹茗,因其涤烦破睡之功,为之甲乙。建溪如割,双井如挞,日铸如,其余苦则辛螫,甘则底滞。呕酸寒胃,令人失睡,亦未足与议。或曰无甚高论,敢问其次。涪翁曰:味江之罗山,严道之蒙顶。黔阳之都濡高株,沪州之纳溪梅岭,夷陵之压砖。临邛之火井。不得已而去于三,则六者亦可酌兔褐之瓯,瀹鱼眼之鼎者也。或者又曰:寒中瘠气,莫甚于茶。或济之盐,勾贼破家,滑窍走水,又况鸡苏之与胡麻。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参伊圣之汤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而佐以草石之良,所以固太仓而坚作强。于是有胡桃、松实、庵摩、鸭脚、贺、靡芜、水苏、甘菊。既加臭味,亦厚宾客。前四后四,各用其一。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厥初贪味隽永,速化汤饼。乃至中夜不眠,耿耿既作,温齐殊可屡歃。如六经,济三尺法,虽有除治,与人安乐。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如此种种,历代文人墨客的千古诗文留存颇多,就不一一在此列举了;总之,都是写蒙山茶的。而一直让我记忆尤其深刻的却是这个寺庙里面清幽的院落;初夏的暖阳照在寺院的天井里,几个年老的僧人在香烟缭绕中闭着眼睛打坐念经,对佛的那一片虔诚啊,怎不让人肃然动容……

接下来,我们继续往山上去的第二个千年古刹是千佛寺。进得寺庙不二门,首先入我眼帘的,便是千佛禅院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走进去还看见有西天境的对联:“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明是上乘禅”等等。茶香袅袅,佛法无边,梵音天籁,让人渐渐沉浸于茶、佛、禅的诸多感悟之中。

出了千佛寺,我们继续到了古韵犹存的蒙顶古刹永兴寺。永兴寺位于风景区后山,始建于唐(一说三国就开始修建),盛于宋;唐时,意取“蒙山之龙脉”而取名龙泉院;明天启年间重修,以“院脉流泉”于梦山而取名蒙泉院;清改名为永兴寺至今。掩映在一片密林茶园之中的永兴寺,过去只有一条机耕道可以到达,游人大多去前山游走,这里少有人问津。如今能够直接将车开上去,碰巧今天又逢周末,沿途可见一些成都乐山等地的周边县邻车牌的车辆络绎其间,不断往返。

永兴寺在蒙顶山现存的寺庙中较为完整。始建于三国,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乾隆年间又修补,因而显得古意盎然。县志载,原来“寺藏有赵文敏公蓝版金书《药师经》一部,惜残缺过半,旧为茶商某留镇上门者。”而这里所说的“赵文敏公”,就是元代著名书画大家赵孟頫。可惜的是这部《药师经》金书也只见史载,不知所终了。所幸近年有台湾人士携由台湾出版的《蒙山施食仪规》到蒙山寻踪,原来佛界关于如何施食的“仪规”便出于永兴寺。因为这个“仪规”是佛界通用的,而永兴寺作为制定这个仪规的源地,当初的规模应当是相当大的,由此可见,其影响也非常之大。而在佛界唱经中,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虔诚献香花”赞词也出自永兴寺。赞词是这样唱的:“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供琵琶。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据说寺庙上大供的时候,都要唱这首赞词,并且曲子是“七步诗”的作者曹植所谱。古音稀声,意韵悠远。究竟曲子是不是曹植所谱?这样的争疑,就留给那些被岁月和历史湮没的古人去评说吧,咱们且先继续前行讨杯茶喝去……

在蒙顶山的青山绿树间饮茶,是一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饮法。“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这两句词原本是赞颂酒的功效的: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平复胸中郁愤,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而这两句词如果用来形容喝茶,其实也是同样适用的。试想,端一杯清茶倚立窗边,轻风携带蒙顶山早晨温润的阳光洒进屋子里,会觉得一霎那间全身上下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自在和温暖清新。在目之所及的山野,一座座古刹掩映在青山绿树间,雄壮而幽深,苍茫又秀美,让人不得不倾心、叹服。在这样的山间小饮三杯清茶或者豪喝一斗浓酽,余香缭绕,同样会“渐觉纷华远”或者“都浇块磊平”的……

自古以来有规模庙产茶叶的永兴寺,正殿乃是一座全石结构的石楼,这也许是古刹得以留存至今的主要原因吧;这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很是珍贵独特,曾经吸引了不少建筑界专业人士前往考察。石寺之中,残存不少题刻,其中以建昌道黄云鹄在雅安名山任职时候的题刻最多。据传,清咸丰年间的进士黄云鹄,乃是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之后。曾任雅州知府、永宁道、建昌兵备道、盐茶史等职的黄云鹄,数十載蜀中为官,喜舞文弄墨。同治年间,任成都知府5年后再次接到到雅安的调令后,他兴致勃勃上到蒙顶山来,那永兴寺的石柱、石壁等便成了他挥毫泼洒的对象;他尽情四处写着风格多样的诗词、对联,并在寺门之前的石壁上书写下斗大一个“福”字,两边有“千祥云集”四字相陪衬,笔力遒劲,圆润饱满,颇有功底,为永兴寺添色许多。相传,如果在那个“福”字上面贴钱币不掉者,即是有福之人;于是,同行的游客有很多跃跃欲试,都立马往包里掏出硬币去贴,庄严肃穆的古刹随着日头的升高而渐渐变得热闹起来……

穿梭在沿山势而建的千年古刹间,智矩寺、千佛寺、永兴寺……每一座寺庙背后都有几许曲折的故事。我们一路上追随着高大挺立的千年古银杏群和茂竹密林间红墙梵宇里那些老旧的壁椽、石刻、经文、禅意、佛法、天井、院落……世事沧桑,兴衰变幻无常。感受着一座千秋蒙顶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越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伟大终究敌不过岁月的侵蚀,昔日的繁华终究会有败落的那一天。那些为人们所世代相争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传奇,在自然的轮回和岁月的流转中,也只不过是昨夜的一场清风雅雨,一瞬间便散落在记忆的湖底。今日的茶文化遗迹,昔日的旷世贡茶荣光,辉煌地存在过,又被千年的时光无情地吞没进岁月深处;没入各个寺庙遗存的那一口口装满碧水的长方形“平安缸”里,一望之下,深不见底……而作为离这个时代已经渐行渐远的中国元素的平安缸——在消防科技远没有现代发达的古代,它其实是一种虽极其简易普通但却相当重要的消防设施;因为以前的房屋多是木质结构的,水缸里平时储满水,殿宇房屋失火走水时,可以用来灭火,取其永保平安之意,因此叫做“平安缸”。在以前,水缸是一件家家户户很普遍的常用之物,一般通常摆放在后院露天的地方;因为后院一般是人家户的生活区,灶房往往是堆放柴草最多的地方,做饭时容易发生火灾,而平安缸放置后院便能在第一时间利用缸子里的水来灭火——这些在火情发生时以便能够快速灭火的平安缸,在印证历史沧桑的同时,既表明了古代人们战胜自然的态度和能力,也体现了那时人们的聪明智慧,传达出一生平安的祈愿。有时候,院落里放一口装满清水的缸,水清澈见底,还可用来养鱼;呵呵,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兴许就是这个了吧。现除了偶尔在乡下的古旧老屋能够见到,这些大而长的石质水缸如今在雅安各地也是极少见的,而在蒙顶山的这些寺庙里,这些放于天井院落或者殿外空处等角落的长方形“平安缸”,便成了蒙顶山千年古刹里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头顶一片阳光,午饭后我们去了建于宋代并“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事宜的“茶马司”。在318国道线旁边,一座赭红色石料檐柱的砖木结构四合院:殿前空地的墙上有一圈关于“茶马古道”的图文介绍,门庭前竖立的藏汉石刻碑文如下:“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以名山茶易马用……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而大门上黑底金字的“茶马司”三字,至今还在向来来去去的过往人们诉说着,古代内地用茶叶与西藏为主的各民族进行以茶换马交易而用于军事的悠远历史……

稍后,我们随车一路来到一眼望不到边的万亩茶园——如此近距离地靠近这个仙茶故乡并接近和茶有关的那些历史,接近这个茶的天堂,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这里没有大都市的躁动,只有一座西南小城隐于青山绿野之中的悠闲;这里没有嘈杂拥挤的车流人海,只有周末休闲的三五人群来来往往地沉迷于千年古迹里。这里的茶农质朴又纯良,他们的眼神是如此的明亮清澈;他们乐观开朗、天真淳朴,毫不设防地跟陌生游客微笑交谈……漫步行走于这茶的故乡、绿的天堂,美与信仰是如此地接近我们,而且是如此地触动我心;感受茶园那一片无边绿海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感受一种与时间对抗后顽强的生命力量……真希望他们能够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靠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把这如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美好!

按照行程安排,出了茶园,我们就该去百丈湖了。中途在一个加油站旁边略作停留的时候,在路边一大片密密麻麻丛生的白花三叶草里面,近视眼的我和李姐姐居然都一下子就发现了一片四叶草。耶!传说中,如果能够在三叶草里面找到四叶草,是很幸运的呢!我抽了抽几百度的眼镜,和几个人一起继续再找;但是,直到又继续上车前行时也没有再找到了。那么,就把这仅有的2片象征幸运的四叶草送给同行的人,送给名山送给全天下的所有人吧,祝福大家都幸运……

拥有一片自己的湖,对一个城市来说,绝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湖让这个城市保持着她与生俱来的优雅气度。有个词语叫做“眉目传情”——而百丈湖之于名山,正如大明湖之于济南、洱海之于大理、西湖之于杭州一样;她乃是名山这个县城的眉目,无时无刻不传递出一座“仙茶故乡”自古以来的千万种风情……离百丈湖越近,就越贴近了名山的眼睛。百丈湖,仿佛天生长就了一对倾听的耳朵;沿蒙顶青山一路蜿蜒而下的和风轻柔地抚摸着湖水微微漾起的一圈圈波痕,犹如一颗颗茶色的音符,不停地跳跃徜徉在山色空蒙的湖面上,让人细细体味宋朝文同“蜀地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原汁原味,让人在此还原生活本来的模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来是山,水到天成;放松身心,坦荡安宁,在繁复的日常里抽空打捞一些生活中的诗意之美——“髻鬟春雾翠微重,眉黛秋山烟雨抹。”百丈湖倒影着一片葱翠油绿的连绵青山,湖水越发显得清亮空灵,宛若一面玉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倘若在一个有雪的月夜沏一壶清香怡人的蒙山茶来此湖上荡舟,边饮茶边欣赏那一轮皎洁的寒月和蒙顶青山上的皑皑积雪交相辉映的景致,想必定会是好一幅绝美得让人心跳漏掉半拍的水墨山水画吧。那一刻,想必所有的呼吸都会沉醉于此,挪不动前行或者后退的脚步……

烟波浩渺,因为有湖,在喧闹都市躁动的一颗心在湖水的抚慰下会渐趋平和自如;而在粼粼湖光中,一座县城才显山露水,一座城的传奇也在湖光山色中潮起潮落。因此,初建是四川最大人工水库的百丈湖,理所当然而为一幅名山眼底的窗景。由于自古就流传着“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的说法;夺关者得天下——于是,一场红军长征南下以来规模最大、打得最艰难、最悲壮、最惨烈的百丈关战役因此打响……而今,我们在百丈镇东的栖霞古刹追忆凭吊往昔,当年诸葛亮西征“七擒孟获”在这里打第一仗的传说也早已淹没在那曾经百里可闻的远去栖霞晚钟声里……

衡量一方山水之美,我觉得无需太过于繁复了,一个“清”字,足矣。辞书上面有一种说法是:“清,从水,有声,本义作‘朗’解,乃指水澄净后明洁之状而言,故从水;又以青为天无云时,所现深蓝之色,因有明洁之意,水明洁即清,故从有声。”由此可见,水洁净如天色,原本才应是“清”之本意也。对于一方山水而言,山青水清,山川清美,田畴清涧……一个水灵灵、碧波盈盈的“清”字,即可。山野因茶之清香醇厚而怡人,湖水因鱼之肥嫩鲜美而回味。于是乎,名山,也还当得起这一个“清”字。

一个城市多树多绿多水,无疑是这个城市之福,无疑也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之福啊!百丈湖、清漪湖、太平湖们与蒙顶青山映照成趣,有如一粒粒明珠,把一座“名山”县城装点得越加水润清和。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名山,正是如此:从蒙顶山上茶开始,一路迤逦至百丈湖、清漪湖、双龙峡……

呵呵,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雀鸟三五声。位于蒙山之巅蒙顶的天盖寺,《名山县志》里面是这样记载的:“甘露道人始结庐于此。淳熙时重建,明洪武及万历时,屡经补修,邑之寺院唯此最古。”以“古”而论,这里是名山茶祖吴理真结庐种茶之处,寺内有甘露大师和大禹等塑像,也的确算得上是历史悠久。天盖寺大殿主体建筑由数丈高的大石柱支撑,这些历经千年风风雨雨的大石柱很稳固地巍然屹立,它们见证了蒙山茶兴衰又兴旺的千古传奇。而天盖寺之名,来源于“漏天之盖”。“漏天”是女娲娘娘补天时漏补的地方,因雨水过多,只得加“盖”防漏,所以名为“天盖寺”。寺内立有记载植茶渊源的“天下大蒙山”石碑,四围环植十四株千年古银杏;大殿后门曲径通幽,可达蒙泉井、皇茶园和蒙顶山五峰。游道迂回曲折,可以在那里品芳香仙茶,发思古幽情,观茶艺绝技“龙行十八式”……由于上一次已经去过,这次由于时间安排不过来,我们就没有再去天盖寺了。然而,“雅安多雨,中心蒙山”。回来的路上,碰巧忽然就下起了一阵劈哩啪啦的珍珠雨,应和着飞躲入绿林间鸟雀的偶尔鸣叫,声音清脆响亮,让人忘却一天旅途奔波的劳累…

                                     …

【注】此文刊发在《九歌·四季刊》(2024行记专号)上。

作者简介:吴春萍,女,汉族,1973.09月生于雨城——四川雅安,作品发表于《北京文学》《四川文学》《中国铁路文艺》《中华诗词》《芳草》《散文诗》《读者》《东方少年》《少年文艺》《艺术界.儿童文艺》《少年诗刊》《南风艺术》《人民日报》《西藏日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香港文汇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有童话获上海“小百花”奖、散文获第四届四川散文奖、散文诗获天津“文化杯”、现代诗在《诗刊》“子昂故里•诗意遂宁”全国诗歌创作大赛等赛事中获奖并入选《诗刊.2017年度陈子昂诗歌奖获奖作品集》等,有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幼儿文学精选》等选本。文观:让心在美丽的文字中自由飞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