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鸟鸣,在宣恩,尤其如此。宣恩生态好,仙山、贡水,借着参加宣恩七夕诗会的机会。得以拜访七姊妹山,徜徉在保护区的山水风情里,与鸟儿们相遇,然后,仔细聆听鸟声。保护区里有很多鸟儿,既是常见的鸟儿,也有稀有的品种。它们的声音,有的婉转,有的清脆,有的沉郁,有的则如笛音,落在心底,就能激荡不一样的美感。
其实,去七姊妹山听鸟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七姊妹山距离宣恩县城较远,约40公里,需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自驾或者骑行去,最为合适。
也许,正是因为距离县城远,远离闹市,远离喧嚣,鸟儿们才能享受这原始森林般的幽秘与安静。它们喜欢群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站在枝头,栖在崖壁。
还未进保护区,我就在道路两旁看到了白鹭。白鹭是常见的的鸟儿。七姊妹山的白鹭,大多是黑嘴黄脚。翩翩展翅时,才会亮出仙人的姿态。飘逸、潇洒。白鹭的叫声和它的长相属实不匹配,按理说,作为一种优雅的鸟类,叫声应该明亮、动听,恰恰相反,白鹭的叫声有点像鸭子叫:“嘎嘎——”当我们下车、靠近,仔细聆听白鹭的叫声时,显然被它那沙哑的叫声震撼到了。美感全无。失落之余,才猛然惊醒,这原生态的叫声,不比网络视频里那修饰出来的美音更好?纯粹的,真实的,才是最美的啊。想到这,内心释然。
另一种常见的鸟儿,是山雀。在椿木营,山雀站在银杏树上,凝望着我们,有欢迎之意。山雀长相小巧、精致,体型上,和麻雀是近亲。背部有绿色的隐身纹,可以很好地隐藏在丛林中。不会被仇敌发现。山雀的叫声属实好听。你看它小嘴张开,舌尖跳跃,一开始的叫声,有吞吐玉珠的模样,能听到“唧唧——”声,然后,它就开始吟唱了。一连串清脆的旋律,从舌尖奔涌。好听的很。其实,鸟鸣,是很难描绘的。模仿,也许能学的妙处。用文字叙述,只能写其表,不能探究其里。但是我还是想把山雀的叫声,用文字的声音勾勒出来。
你听啊:“唧嘿,唧嘿,唧嘿,唧唧嘿,嘿唧,嘿唧,嘿嘿唧……”
而且,山雀鸣叫时,其它的鸟儿,也会一起应和。比如四声杜鹃,用“哦儿——”的叫声回应。一个在唱,一个在和。叫声,在七姊妹山的山水间回荡。这个时候,恍若置身一种空谷之中。人心是安宁的。有时甚至有一种感觉,自己也不是灵长类动物了,是植物,要是山雀们栖息在我的脑袋上,我也觉得是应该的,是荣幸的。或者,自己也化身为一只鸟儿,站在树枝上,鸣叫起来。鸟儿的叫声,只有快乐的时候,才能叫的好听,叫的从容。一般情况下,它们是安静的,是谨慎的。鸟鸣,是心情,是心绪,是对生活美好的一种回应。
与红腹锦鸡相遇纯属偶然。去长潭河,在草丛中觅到两只红腹锦鸡。因为听到人声,它们胆怯,飞向了高处。红腹锦鸡长得美,据说凤凰的原型就是以红腹锦鸡为模板创造出来的神鸟。金黄的头发,红色的羽毛,尾巴似野鸡,色彩比例搭配的和谐而精致。发出的叫声,圆溜溜的,像衔着一枚枚水珠。
鸟儿能有什么繁杂的心思呢?只是想清静一点,雄鸟追逐雌鸟,呼朋引伴,看着红腹锦鸡一跃飞上红豆杉的枝头,“吉祥”二字映入眼帘。通体的红色,在青山绿水间,的确是很耀眼的颜色。这种自然的贵气,是人工雕饰不出来的。红腹锦鸡的羽毛,红的锦绣,也红的热烈。即便是躲在枯草丛中,也难掩一身的华贵。啄食虫子和草籽时,与普通的公鸡无异,只有飞起来,栖落在枝头,才能展示它独特的气质。
我用手机拍摄红腹锦鸡时,太阳鸟飞进了我的聚焦范围。头顶蓝色,脖颈大红,身上是灰色的羽毛。叫声如连珠炮:“叽叽叽叽叽叽——”体型和山雀相似。太阳鸟,被誉为“东方的蜂鸟”和“月下老人”,一是因为它体型娇小,二是因为它美的优雅。鸟类学家观察发现,每当太阳初升,霞光映照,或者雨过天晴,太阳鸟和蝴蝶、蜜蜂等在万紫千红的百花丛中,成群飞翔。它们那鲜艳的羽衣,闪现红、黄、蓝、绿等耀眼的光泽,夺目异常,故名“太阳鸟”(百度百科有介绍)。太阳鸟的叫声,如果用一种乐器来形容,自然是风笛。太阳鸟一鸣叫,天就晴了,蓝天就空阔了,天气就好了。有阳光的天气,自然是最美的,别说鸟儿,就连动物、植物,都会露出笑脸。
七姊妹山,湿地、沼泽有多处,适合黑翅长脚鹬的栖息。黑色的翅膀,红色的大长腿,黑翅长脚鹬行走起来,像踩高跷。它的叫声,是有节奏的“唧唧——”,不连贯,但气息婉转。看到它,我忽然间觉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耳边回响起黄家驹《光辉岁月》里的歌词:“缤纷色彩闪现的美丽,是因他没有分开每种色彩。”是的,每一种鸟儿,都代表着一种生命的迹象,都代表着一种色彩,都是世界缤纷之美的一部分。七姊妹山也如此,能够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名号,就在于它的动植物、鸟类的品种多样。
因为时间有限,没有长年累月的观察、拍摄或者跟踪、记录,是很难认识七姊妹山的众多鸟儿的。能够认识几种甚至十几种,已然是一种幸运,能够亲耳听到它们的鸣叫,更是三生有幸。
鸟鸣,是诗的语言,是画意的注解。
不仅悦耳,更能悦心。
其实,真的很羡慕在山中居住的人。睡到自然醒,或者,有时干脆就让鸟鸣唤醒熟睡的心。记得,去彭家寨,和山里的村民聊天。他们说,竹鸡和翠鸟,都喜欢在天似亮非亮时鸣叫,叫声清脆,躺在床上,听它们的叫声,就像在听一场鸟儿的音乐会。
我更觉得,这些没有被圈养在笼中的鸟儿,更有自由之心。其叫声,亦更洒脱,更来自内心深处的情绪释放。
都市的人,向往山中生活。无非是这里的空气好,生态好。泉水淙淙,溪水潺潺,时而浮动炊烟,时而鸟鸣啁啾。疲惫的心,在此洗涤,劳碌的心绪,在此沉静。
在七姊妹山,我们从抵达到回宣恩县城,山中,也仅停留大半日。浮生半日,与鸟儿晤谈,已然收获颇丰。鸟鸣是能净化人心的,驻留在心尖上,可以时时回味。录在视频里,就是景区的主角。
想起在德阳旌湖边喂鸟的经历。我们手拿饼干,抛向空中,海鸥纷纷飞向空中,衔食。有的胆子大的,甚至飞到我们手上,啄食。人与鸟儿的距离,可以如此之近,是信任,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是的,在七姊妹山,有一颗向往自然,尊敬自然,感恩自然,愿意和鸟儿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心。七姊妹山的鸟儿,也会把我们当作心灵的朋友。
【注】此文刊发在《九歌·四季刊》(2024行记专号)上。
[作者简介]刘巧,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近年获得第31届鲁藜诗歌奖、什邡市政府文艺奖。作品散见《星星》《诗歌月刊》《西藏文学》《诗选刊》《中国铁路文艺》《星火》《台港文学选刊》等刊,有作品入选《2022中国散文诗排行榜年选》《四川诗歌年鉴》等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