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歌·四季刊》的头像

《九歌·四季刊》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412/30
分享

冠县之行的文化探寻与文明观察

冠县绝非等闲之地,其悠久历史可追溯至春秋。冠氏邑、黄邑先后历属晋、魏、赵三国。这是一个有历史、有底蕴、有故事、有精神的地方。孔门十哲之冉子(冉雍,字仲弓)多次莅临此地游学传道,立“尧舜既没,圣道茫茫,吾愿为继起”之大志;孟子亦在此晓春布道,在此留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豪言;而作为宋辽 “澶渊之盟” 见证的古城——萧城,至今仍有遗迹留存。

绵延千里的黄河,在冲刷出生命绿洲之际,亦积留下广袤的黄沙地带。黄河于聊城六度改道,其中四次流经冠县,它冲出了 “鲁西平原”,也留给冠县一座又一座茫茫沙丘。漫漫黄沙,大风一起,日月失明,寸草不生,群众苦不堪言。至新中国建立时,冠县的林木覆盖率不到5%。旱、涝、碱、风、沙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因着先天这种恶劣的环境,地处黄泛区的冠县长期处于“贫困县”状态。

“娘啊娘,真狠心。你把姑娘嫁到马园村。饿了吃沙土,渴了嚼茅根……”这是流行在冠县田马园村口口相传的一首民间小调。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自五十年代起,冠县人民便踏上了斗黄沙、战荒漠、造绿林的奋斗与发展征程。八十年代初,第一代林场人顶着风沙平沙丘、打机井、调水浇树,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造林之路。马西林场负责人介绍道,“我们打井打不出水的时候,就用肩挑手抬,运水浇树,让其成活。”

“白杨上路,榆树进村,柳树下坑,桐枣进田,刺槐上岗进碱荒,紫穗槐杞柳爬坡,上乔下灌,乔灌结合。”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冠县实现了华丽蜕变,呈现出“沟渠纵横树成行,沙滩盐碱披绿装”的壮美景象。曾经黄沙肆虐的百里黄河故道,已然化作洋溢着生机与希望的“绿色长廊”。在绘就这幅画卷、进行防沙治沙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一些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冠县人民的奋斗事迹与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他们批复了“2606”造林援助项目,恰似“雪中送炭”。在毛白杨林场,一棵棵高大笔直的毛白杨树整齐排列,宛如大地上的绿色琴键,阳光在绿叶间弹奏着动人的旋律。

“治穷先治沙,治沙必造林……县委领导来指导,村支书田洪勋带头干。平沙丘,填沙坑,治沙造林意志坚。”田马园村的村民以说唱的形式,把他们的防沙治沙史缓缓道来。老支书、“全国劳动模范”田洪勋带领村民平整沙丘,大力种植泡桐和杨树,开辟高标准果园。历经三代人持之不懈的努力,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如今的田马园村,新的小调流传开来:“娘啊娘,你放心,你把闺女嫁到马园村,吃的是好饭,穿的是金银。”这般情境,着实令人感慨不已。田马园村乃是冠县人民战天斗地、勤劳致富的生动缩影!也正是在这种与天抗争、与地奋斗中,凝铸了冠县人民的文化与文明底色:拼搏奉献、敢为人先。

此次采风团将首站选定为“黄河故道防沙治沙展览馆”。甫一走近展馆,“绿色丰碑”四个石刻大字便跃入眼帘。展览馆生动再现了冠县人民多年来同林业科研工作者一起携手并肩、艰苦奋斗、防风治沙、植树造林、优化生态,成就“沙海变林海”的非凡事迹和传奇篇章。全县人民敢为人先、拼搏奉献,把防沙治沙与优质林果业发展并行推进,实现绿色跨越发展。昔日16万亩沙丘和30万亩盐碱地被改造成今日40万亩森林,全县果品产值超过14亿元。其中兰沃乡韩路村便植有35万多棵梨树,百龄梨树逾万棵,被誉为“中华第一梨园”。春天梨花盛开,如雪似玉;夏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秋天硕果累累,香气四溢;冬天枝干遒劲,风姿绰约。

诗人王永武在《聊城是一片叶子》中感慨地写下:

黄河故道是黄龙渡劫蜕下的皮囊

风干的躯体留不住草木般的毛发

也留不住背井离乡闯关东的身影

康复的叶子,焕发生机活力

防风固沙是祛除顽疾的良方

植根增绿是固本培元的良药

崛起的森林是锁住沙龙的绳索

盈绿满天是白杨眼中最美的色彩

丰盈的叶子,裹着一袭繁华

严密的绿灌满叶片的每一个细胞

智慧的丝带串起空中地表和地下

将辛勤的汗水滋润成生活的滋味

把蓝天碧水绿地绘成生态和谐的画卷

“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毛白杨之乡”“中国鸭梨之乡”……,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与褒扬着冠县的壮举与收获。

冠县文化底蕴深厚,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面塑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蛤蟆嗡、武训故事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可谓“小城冠县大文章”。“南拳北腿山东查”的名号,足见查拳武术的非凡魅力。柳林花鼓属民间鼓子秧歌,以独特的挎鼓方法、有情节、有人物的表演方式而独树一帜;郎庄面塑是一种传统食用塑作艺术,花样丰富,题材广泛,造型精美;蛤蟆嗡这一民间小戏得以复活,新作不断,新时期的传承颇有声色。尤其《武训舍情》作为看家大戏格外引人注目。武训,这位平民教育家,虐杀了七情六欲,舍去了天伦之乐,只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该剧刻画演绎了武训在行乞兴学中的情感、心路历程,在情与理,情与义,灵与肉的搏杀之中终成大业。这是一部“传统”与“新意”有机结合的戏曲作品,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情操高尚的武训,是民间绝唱发新声的良好范式。编剧郭银慧先生谈到,武训作为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物,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典型,但他行乞办学过程中心无旁骛的执着、滚石上山的耐力,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体现,他所具有的人格力量与人文精神是永不过时的正能量。站在当今去探求武训、研究武训不能把他强归于哪个阶级与阶层,他具有人类的大爱与大善。出身中文系的沙德胜先生毫不犹豫地推荐武训纪念馆作为我们的首站采风点。其时,他不是以镇长的身份推荐,而是以一位文化人的身份荐推此地,并在陪同我们的过程中如数家珍地为我们一一讲解。

冠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涛在座谈时介绍说,冠县是革命老区、红色之县,现存30余处革命遗址,铭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冠县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代表性的如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赵健民旧居、六十二烈士墓等,形成了“一核多点”的十公里红色教育圈。钢板、镀锌板加工产业是冠县特色支柱产业,护栏板产量占全国的60%—70%,相关产品出口到东南亚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钢板“明星产品”被用于海内外重大工程。如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彩涂板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产品应用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展览中心、美国塞班岛休闲度假中心等建设。冠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品钢板加工产业集群,山东省精品钢板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县现有AAA级以上景区五处,东有马颊河湿地,西有故道林海,南有漳马通道,北有中华梨园,是冠县文旅发展的四大生态群。有赋赞曰:

临漳卫以濯缨,眺马颊而景明,木扶疏之溢彩,林氤氲而飞虹。梨园万顷,累累硕而飘香……

冠县文联副主席赵安营的讲话及其创作历程,为我们展现了冠县生动的文学、音乐等文艺文化活动景象。他谈到,冠县文联和教体局常常联合开展文艺文化活动,激励学生从小拿起笔来写,把冠县的文脉传承好。

八月十日下午,采风团在与冠县作协作家、中学语文教师等同仁交流文学并捐赠《九歌•四季刊》刊物后,走进冠县灵芝科技示范园,观察灵芝产业与文化。示范园是该县重点打造的灵芝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一期项目便建成120座高标准种植棚,配套建设自动化育种生产线、分拣包装生产线、冷藏保鲜库、检测中心等。负责人郭健辉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身材高大宽厚,为人朴实亲切,满头大汗却依然热情地为我们细详介绍。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园区实现了灵芝的成长环境、加工环境、人员操作等各关键节点的全流程管理;利用数智平台对温度、湿度等进行精准控制,为灵芝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还可实现“反季节种植”。当我们步入高标准灵芝种植棚内,只见雾气缭绕,宛如仙境一般。一排排立体网格架上,一株株灵芝“仙草”煞是好看。大家纷纷叫好称赞。目前冠县建有灵芝生产棚1万余座,年产灵芝子实体、孢子粉1万余吨,灵芝盆景80万余盆,灵芝产量、交易量及盆景销量均居全国首位,年产值超过30亿元。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灵芝只能长在深山老林里才是。正所谓:“灵芝出幽谷,仙姿映翠微。”上世纪80年代,敢为人先的店子镇村民打破这一传统认知,尝试在平原上种植。林果资源丰富的冠县所产出的大量果树木屑、杂木木屑和其他农副产品原料为灵芝栽培提供了优质基质。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灵芝在冠县长成了大产业,小仙草成了摇钱树、聚宝盆。近两年,随着灵芝成为“药食同源”试点项目,该县灵芝产业更是驶入快车道。孢子粉、灵芝酒、灵芝茶、中药饮片等保健食品、化妆品、普通食品等近百个系列产品相继产出,产业链在不断延伸,附加值在不断提高。正如诗中所言:“灵辉凝瑞彩,气韵绽芳菲。济世千家颂,安身万户归。悠悠神韵在,相伴彩云飞。”如今,“冠县灵芝”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遥想二十五载前,于聊城求学之时所耳闻的“聊城三大宝”——风沙、毛驴、大红枣,如今被阿胶、灵芝、桑黄这“新三宝”以高品质、高格调取而代之,着实堪称华丽的跃迁。

匆匆一天的行程,有些走马观花,朋友相聚也未能尽兴。临别之时,刘主任执意送我们到高速路口,还赠予我两本厚重之书——《弘扬武训精神,办好人民教育——第三次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与《查拳考略》。翻开《查》书第九章“查拳故事”开篇是“查拳西来”。“安史之乱”期间,唐联军在统帅郭子仪、僕固怀恩等率领下与史朝义部队历经血战后攻破冠县,但攻城先锋的一些西域武士牺牲或受伤。其中滑宗歧和查密尔受伤后在一礼拜堂(唐时称,后称清真寺)养伤,得到穆斯林教民的精心照料。二人伤愈之后,为报教民之恩,先后传授西域拳术让他们“健身、护教”。因查、滑同出一门,统称“查拳”。这便是查拳的由来。又是一个冠县人民救死扶伤、济困救难的温暖感人的故事!这里救的是两位武将,而一代文学大家、金代元好问也是被冠县县令所救并被冠县的土地和人民所收留护佑的。元好问感恩地为冠县赋诗:文杏堂前千树红,去舒霞卷涨春风。而清朝名震一时的“冠县教案”又告诉我们一个显明道理:不要人为制造对立矛盾,压迫过甚必有反抗,冠县人民不是好惹的!

文通古今、齐风鲁韵之地,崇德向善、厚重有礼、温暖有爱、敢为人先、拼搏奉献的冠县必定行稳致远,光照千秋!

【注】此文刊发在《九歌·四季刊》(2024行记专号)上。作者:秦治洲,聊城大学教师,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