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歌·四季刊》的头像

《九歌·四季刊》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12/30
分享

冠洲纪行

七夕前,应朋友邀约,有冠县一日采风行。事实上,与冠县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约20年前,我参加大梨园头村的送楹联下乡活动,就与冠县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启了自己的联赋写作之路。此后断断续续去冠县不止一次,尤其是萧城遗址的采风,令我深感冠县文化的深厚广博。但这次行程又与以往不同,地域特色鲜明的人、地、物、产,令我倍生穿越历史的感动与神往。


  奇 人

武训兴办义学的故事曾经在鲁西北大地乃至整个中华大地广泛流传,冠县、临清等地都建有武训学校,以纪念这位名动一时的“千古乞丐”。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电影《武训传》的被批判又让武训及其故事蒙上了乖离的面纱,如何认识和评价武训又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冠县之行的第一站即是武训纪念馆,让我们有机会再次走近这位奇行义举、褒贬不一的乡党。

武训纪念馆始建于1903年,扩建于1937年,重修于1995年,现有武训祠、东西配殿、乐善门、武训墓、武训魂亭、义学正坊、崇贤义塾等建筑。游览下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有两个方面:一是前人或名家的题词撰联。无论是张学良的“行兼孔墨”、冯玉祥的“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还是胡絜青的“赞赤贫兴学传万代;颂残羹育才奠千秋”、季羡林的“高山仰止,千古奇人”,都对武训的行乞办学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虽然这其中更多是从传统道德的立场上给予评定的,但剥离了时代、个体、认知等方面的局限性去看,武训克己兴学的精神的确有值得肯定的方面,理应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弘扬。义正学坊有一副对联尤其引人注目:“行乞兴学,遍尝辛酸,莫管人间毁誉;读书问道,历尽霜雪,何须世上功名。”(徐寒撰联)上联通过武训事迹的高度概括,突出的是武训忘怀个人得失毁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奉献牺牲精神,下联讲被义学资助的学子以及后来的学子们,都应当专心读书,不畏艰辛,立志成为武训那样不问名利、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志士仁人。可以说,这副对联所揭示的武训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应当肯定并予以大力弘扬的,其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又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要求,以及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的历史性期待。二是义塾中的一组武训行乞人物画。一般人看来,武训以忍辱卖笑的方式行乞,那无论是内心还是外表,一定是凄惨悲苦的,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相反的,武训在行乞时一定是内心欢愉的,而且落魄的言行也掩饰不住其神采中的喜悦,因为在物质的贫乏和肉体的屈辱背后,是一颗自性光明的圣徒之心。基于此,义塾中的人物国画将武训塑造成鹑衣百结而欢颜自得的样子,我想,这是更符合武训真实精神面貌的艺术化形象处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武训故事已成为昔日的传说,而如何讲好武训故事,既需要我们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予以重新审视、阐释与宣扬,也需要我们用新的社会人生实践来延续和弘扬武训精神,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故事。

大 厂

大爱知青文化园是此行的第二站,出人意料的是,这竟然是一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由路标可知,这里不但有红卫兵接待站、东方红饭店、毛泽东挥手像及座像、营房宿舍、人民会堂、人民医院、广播站、工业车间遗址、语录墙等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历史性建筑遗存,而且还有知青馆、影像馆、激情岁月馆、农耕馆、军事馆、近代工业馆、民俗馆等旧物专题展览馆。文化园是由国棉厂旧址改造而成的,位置略偏,这大概是其能够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全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厂区的办公场所、厂房车间,以及雕塑、标语墙等,都基本能够维持原貌,留下了关于那个时代难得的实物记忆;另一方面,利用厂房车间改造而成的收藏展览馆又集中保存了大量的旧物,让人们在凝视与沉浸中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回到了那个物资紧俏的计划经济时代。

游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供销社专题展馆和放映机专题展馆。农村生活是我儿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学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的,上学后寒暑假也常常是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家或姑姑家度过。供销社是农村生活中充满诱惑的地方,无论日常生活中缺少什么,都可以在供销社买到。记忆中,村里的供销社叫“供销点”,虽然小,但也是货品齐备、琳琅满目,从烟酒糖茶到日用百货,从生活用品到节庆礼品,应有尽有。小时候最愿意干的家务活就是帮着家里“打醋打酱油”,因为这个时候可以趁机要点跑腿钱买糖吃,那是可以开心一整天的事情。我从小喜欢看电影,无论是乡村的露天电影,还是电影院里的宽银幕电影,总能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奇思,而放映机展馆的一排排放映机着实让我震撼到了。露天电影的放映机相对比较简陋,而这里陈设的都是电影院专用的放映机,那是记忆中电影放映时藏在斑斓光影背后的神秘存在。据导游介绍,这些机器都是能正常运转的。这又让我心生遐想:什么时候能发明时空穿越器,让人能够重温儿时快乐而温暖的观影记忆呢?

与同行的朋友们交流,这个文化园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挖掘利用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除了作为影视基地、研学基地、专题展馆,实际上这里可以开掘的东西还很多,如文创产品研发、短视频制作、研学项目拓展等,都是可以深入开拓的方向。真心希望这里能得到既有实力又有眼光的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将这笔财富转化为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宝藏。

白 杨

穿越过一大片连绵不断的防沙固沙林,采风团就来到了此行的第三站——黄河故道防沙治沙展览馆。展览馆于2023年6月启用,是山东省首个防沙治沙展览馆,主要用于展示冠县人民几十年如一日防沙治沙的光辉历史和辉煌成就。除了图片、实物、文字说明等传统展示手段外,展馆还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媒介技术,令观众在声光影像的全方位立体体验中回顾和感受那段战天斗地的艰辛历程。

面对“大风一到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的严酷生存条件,冠县人民并没有认命气馁,而是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上了向恶劣自然环境宣战的绿色征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原始的治沙工具,彰显着当年冠县人民防沙治沙的忘我奋斗精神。在这项伟大征程中,不仅有担当敢为、意志坚定的领导干部,还有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基层群众,更有脚踏实地、沉潜探索的科研人员。朱一悌院士就是治沙先驱中科研人员的代表,他不仅长期驻留一线,潜心防沙治沙的特有树种——毛白杨的种植研究,而且培育了一大批专心此项研究的硕士博士,打造了一支防沙治沙事业的后备军,充分体现了知难而上、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化解问题的毛白杨精神,真正是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尤其可喜的是,据讲解员介绍,如今的毛白杨种植已经解决了“落絮轻沾扑绣帘”的春日飞絮问题,这就为毛白杨继续发挥防沙治沙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览馆进门时,迎面看到的是以毛白杨为主题的标志性设计:圆柱形树干葱葱郁郁,伸展到天花板的枝叶繁茂苍翠,而玻璃地板下是纵横盘旋的根系。这正是一棵毛白杨的形象!离开展览馆时,再回望一眼这个设计,心中不由对毛白杨的故事又多了几分感动与体悟:一棵树的故事也是一方人一方水土的故事,顶天立地的毛白杨造型不正是冠县人民自立自强、改天换地的精神写照吗?有了这种精神,冠县人民不但能够改造出一个美好的今天,更能够创造出一个充满希望和幸福的明天!

灵 芝

中午品尝完具有鲜明清真特色的美食后,采风团一行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冠县灵芝科技示范园。冠县的灵芝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冠县灵芝已然成为与东阿阿胶、临清桑黄并称的“聊城新三宝”。久闻灵芝盛名,但这传说中的仙草是如何生产种植的?这次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宽敞的自动化育种生产线车间,菌包被依次定型、上架、流转与暂存,令人惊叹的是整个生产线上只有三位女工,而且她们的工作也只是辅助流水线调整好菌包的位置。更令人惊叹的是培育灵芝的种植棚,在数智平台的调控下,棚内的温度、湿度等都被精准控制,云雾缭绕之际,游客宛如进入仙境;一排排整齐的网格架上,一个个菌包被精心安置,像摇篮中的婴儿,在沉睡中酝酿着激发生命活力的奇迹。如果定睛细察,还能看到空气中飞扬的孢子粉,那星星点点的孢子犹如飘舞的精灵,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玄奥。据负责人介绍,冠县灵芝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基于雄厚的灵芝种植业,该县已发展出孢子粉、灵芝茶、灵芝酒、中药饮片、灵芝盆景等立体化产品形态,产业链也不断延伸,物美质优的灵芝也因此成为普通用户可以承受和消费的大众产品。

在神话传说故事中,灵芝是起死回生、延年益寿的仙草。如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因饮用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于是上仙山、盗灵芝,才救回了许仙的命,成就了许仙和白娘子的传奇爱情故事;而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灵芝也是救回中毒的神农的仙丹灵草,给后人留下了关于灵芝的神奇药用案例。又如在麻姑献寿的民间传说中,麻姑因献给西王母灵芝酒而被封为“女寿仙”。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的仙草,正因为灵芝产业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普通食材,成为福泽天下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总之,冠县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冠县文化精神就像探之无穷、挖之不尽、取之不尽的宝库,吸引着后来者的关注与探究。如果说,奇人、大厂,代表着冠县精神的过往辉煌,那么灵芝则代表着冠县精神的未来辉光,而白杨则代表着冠县精神自古迄今的核心灵魂。


【注】此文刊发在《九歌·四季刊》(2024行记专号)上。作者:郝学华,聊城大学教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