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界一直由两种人统治着,一种是有故事的人,一种是写故事的人。朱自清先生应属于第三种人——既有故事又写故事的人。他的灵魂从“荷塘”里涅槃重生,他的精神在“背影”中永垂不朽。
一一题记
甲辰龙年十月初七日,历史名城扬州。我怀着崇敬与期待,踏入了扬州安乐巷 27 号。那古旧的门扉,仿若一位沉默的智者,悄然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岁月。始建于清代的“三合院”,散发着浓郁的古色古香。三间两厢一对照,布局错落有致,天井里的砖石,似在低诉往昔的故事。大门过道,承载着无数的出入往来;客座两间,仿佛还留存着昔日的朗朗书声。这一方小小的天地,见证了朱自清的成长与家庭的温馨。
书房内,书橱静静伫立,似在守护那些曾经被主人翻阅无数次的典籍。烟斗与文房四宝,仿佛还带着他的气息与温度。在这方小天地里,他以笔为剑,以墨为锋,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美的语言,雕琢出一篇篇散文经典。《荷塘月色》诞生于此,那月下的荷塘,不仅是自然景致的描绘,更是他在动荡世间对内心宁静与美好的苦苦追寻。在物欲喧嚣、纷扰不断的尘世中,他用文字勾勒的精神荷塘,宛如一方净土,供人暂避风雨,是一种超脱于世俗之上的精神象征。那些文字,如星子般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为现代白话散文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堂的客厅,曾回荡着家人的欢声笑语;两侧的房间,住着他最亲的人。东厢房里,父母的身影仿佛还在;西厢房内,庶母与朱闰生的气息似仍萦绕。这故居的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生活的烟火气。从《背影》中那蹒跚翻过月台的父亲形象,能深切感受到家庭情感在他心中的深沉分量。这种对亲情细致入微的刻画,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体会到亲情的普世与珍贵。
堂屋正厅墙上,康有为的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彰显着对他的赞誉与敬仰。康熙年间王原祁的山水画,更为这故居增添了一抹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朱自清,这位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的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与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的长河。他在国学经典、现代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等诸多领域的深厚造诣,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仰止。而他的气节、风骨和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永远屹立不倒。
参观这故居,仿佛是在阅读先生的另一部无声之书。墙壁似书页,记录着他的灵感闪现;房梁如章节分隔,划分出他思想的演进。先生虽已远去,然而他在这故居中沉淀下的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如同旧居里的尘埃,看似细微,却无处不在。它们悄然落在我们的心头,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或许有限,但生命的深度却可借由思想与情感的沉淀无限延展。就如同先生的文字,从这座故居出发,跨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阻隔,在无数人的精神世界里落地生根。这启示着我们,真正的不朽并非物质的留存,而是精神价值的传递与延续。
站在这故居之中,我深深思索,一个人究竟能以怎样的力量,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朱自清用他的勤勉、正直与才华,给出了最动人的答案。他在那并不平静的时代里,坚守内心的宁静与对文学的执着,于家庭情感与社会责任间寻得平衡,用文字编织起一幅反映时代风貌与人性光辉的画卷。他虽已远去,但他的背影,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上,永远鲜活于每一个敬仰他的人的心中,成为永恒的指引与力量。每一次对他故居的探访,都是一次与灵魂的对话,与高尚精神的触碰,让我们在缅怀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去追寻如他那般在有限时光里绽放无限光芒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