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湾位于金溪县西部,在古金临驿道的中段,坐落在抚河中游。当我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进入了一幅古老而宁静的画卷。它东枕疏山,那山的轮廓像是默默守护着古镇的巨人;西关灵谷峰,山峰的神秘气息仿佛与古镇的底蕴相呼应;前濒抚河,河水悠悠流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后通驿道,曾经的车水马龙仿佛还在眼前回荡。
浒湾是“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这里的水势平缓,水面上偶尔泛起的涟漪就像古镇轻轻的呼吸。这平稳的水面就像大自然赋予的天然航道,便利了航船的通行。而四周物阜民丰,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丰富的物产,这无疑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遥想数百年前,浒湾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赣东大地上。那时,这里有大小商店多达500余家。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老的街道上,店户们就纷纷打开店门,迎接一天的忙碌。店内的伙计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店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到了夜晚,别有一番景象,灯火通明,人影穿梭。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仿佛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交响乐。这里成了抚河边上的“不夜之城”,那热闹的景象一定如同现在的繁华都市一般。
说到浒湾,不得不提及闻名遐迩的浒湾木刻印书。在明清时期,浒湾的木刻印书业十分繁荣,简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它素来有着“籍著中华”、“藻丽嫏环”的美名。“临川才子金溪书”,人们习惯地说这里的“金溪书”就是指浒湾木刻印书。但我要说这句话应该是一句互文,可以理解为“临川与金溪的才子和临川与金溪的书”。因为金溪的千年历史中,不仅仅有浒湾的印书,诸如宋儒学案中记载的金溪三陆,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王安石、曾巩、苏澈、李觏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后裔遍布金溪大地。朱熹、王守仁等的足迹印在金溪山水之间。
漫步在浒湾,我看到还保留着九条老街巷,它们就像古镇的脉络,延伸着历史与文化的基因。黄家井巷,那也许是曾经一处水源地附近形成的独特小巷;江夏第,名字背后仿佛有着古老的地域文化联系;三姑巷,不知道是否存在着与三姑相关的传说故事;篾器街,想必曾经是篾器制作的集中地,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竹篾的清香;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这两条街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就像是两座文化的城堡;礼家巷、占家巷,它们各自承载着家族或者特定群体的记忆;还有仁里街,传递着一种仁爱、和善的古风。另外,苏洲街和扬洲街也别具一格。
其中,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是最有魅力的存在。这两条街都大约有200米长,它们相向平行,像是两位并肩而立的兄弟。而两街中间的三座谯楼,就像忠诚的卫士,它们是印刷工人报更用的。站在谯楼前,我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印刷工人在谯楼的报时声中辛勤劳作,那雕版、印刷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从前书铺街和后书铺街的布局来看,可谓独具匠心。街道两边的铺栈、书店、作坊大都首尾衔接,曲径通幽。大门开在前书铺街的,其后门就巧妙地开在后书铺街;反之亦然。这样的设计方便了货物运输、人员往来,足见当时人们的智慧。前书铺街弯转,店铺的门面展示在人们眼前,显得开敞而大气;后书铺街平直,墙面给人一种封闭而宁静的感觉。这一前一后,一虚一实的布局,就像阴阳两极,相得益彰。
在极盛时期,书铺街的印书商号多达60多家。其中,最著名的书铺如两仪堂、大文堂、文奎堂、文林堂、红杏山房、旧学山房等等。这些书铺的名字充满了文化韵味,在当时可能是众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地方。走进这些书铺的旧址,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排排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这里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各种话本小说。无论是想要钻研学术的学者,还是寻求休闲娱乐的普通百姓,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仪的书籍。浒湾木刻印书业能够刊刻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也使得它成为明清时期江西的印书中心,其印刷的书籍被称为“江西版”。
而浒湾的商业种类十分齐全。除了闻名遐迩的书铺,还有众多的行业在这里蓬勃生长。粮食行业,这里的粮食汇聚了周边地区的优质产品,是古镇的重要物资基础;纸业,浒湾的纸张质量上乘,在当时的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货、布匹百货等行业也一应俱全。油面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木竹则是建筑和手工艺品的重要原料。饮食客栈为往来的商旅提供了休憩之所,药业保障着人们的健康。银楼里的金银首饰闪耀着财富的光芒。民间流传的浒湾“十锦”,更是见证了当时这些行业的繁荣。和顺祥的土布,质地柔软,色彩质朴;祥和贡面,口感劲道;民顺楼粉,细腻爽滑;天盛仁纸,洁白坚韧;赞育堂药,药到病除;怡和豆豉,酱香浓郁;和生栈饼,香脆可口;洪太生纸伞,精致美观;龙香阁墨,墨香四溢;品芳斋桔饼,酸甜可口。这些特色产品都在当时的市场上盛极一时。
在古镇的街道上,商号林立。有书铺,那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殿堂;有作坊,里面传出的是各种手工艺品制作的声响;纸店,纸张的海洋让人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棉絮之中;木材点堆满了各种木材;颜色店摆放着五彩斑斓的颜料;药店里弥漫着草药的清香;绸布点展示着华丽的布料;粮店中粮食满仓;南货点充满了南方的特色商品;客栈里人来人往;茶馆里传出阵阵茶香和欢声笑语;仓储里则是一片忙碌的储备景象。那些店铺的名字,“集宿”“翰苑流芳”“洪顺祥”“贡试纸栈”“竹筠栈”“饶永堂”“刘五云”“彩云栈”等等,每一个名字都像一个小小的故事集,蕴含着无限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岁月无情,曾经热闹非凡的码头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石阶和静静流淌的河水。那些石阶上,仿佛还能看到昔日搬运货物的人们忙碌的身影,河水浅浅的,没有了昔日流淌的节奏,更少了那些喧嚣的船只和忙碌的码头工人。当目光投向古镇的其他角落,我也发现了许多曾经辉煌的建筑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浒湾古镇上曾经拥有众多的庙宇、道观,财神庙里曾经香火缭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弥漫在空气中;鲁班庙是工匠们供奉祖先和神灵的地方;五谷神庙诉说着对粮食丰收的期盼;龙潭古庙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广王庙、二郎庙、回龙庵、关帝庙、广惠观、三官殿、三圣殿、陀山殿、社公殿、天后宫、元帝宫、万寿宫、玉皇阁、观音阁等等,这些庙宇道观是人们精神信仰的寄托。如今,只剩下礼家巷端头的观音阁孤独地矗立着,它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古镇曾经的热闹与辉煌。
我小心翼翼地走近观音阁,那古老的建筑风格透露出一种庄严与神秘。阁内的佛像依然慈悲地凝视着前方,周围的壁画虽然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初绘制的精美。站在观音阁内,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曾经前来参拜的人们虔诚的面容,听到那低沉的诵经声。
沿着古老的街道继续前行,我看到的大都是现代修建的民居。有少数几栋还保留有独特风格的民居建筑,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走进这些民居,非常安静,里面显然很久没有人居住了。内部凌乱,庭院里杂草疯狂地生长,却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我想象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如果他们回到这里,看到这种景象是不是会惆怅感慨!
我还发现了一座古老的石桥。桥的石块已经有些磨损,但依然坚固地横跨在一条小河上。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在水草间游弋。站在桥上,我能看到远处的山峦和古镇的全貌。这座石桥见证了古镇的变迁,它是浒湾历史的见证者。
随着夕阳渐渐西下,浒湾古镇被笼罩在一片金黄的余晖之中。此时的古镇显得宁静而美丽。我站在抚河边筑起的高高拦水坝上,面对着几近干涸的河道,我心中满是对这座古镇的感慨。在时光的河流中,多少东西来了又去了。有的留下了痕迹,有的了无声息。而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才是宇宙间的真实。
我在抚河边沉思,眼前的抚河正慢慢走向干涩,却给我无限的情丝。但我相信,只要向前走,历史、现在、未来都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存续。我们还须沉着、冷静。浒湾一定还会以它自己的独特方式走在时光的风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