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塘镇冯家村安静地坐落一片田地间,像是一位遗世独立的时光守望者。当我们的脚步误打误撞地踏入这片土地,原以为会邂逅一场与名人故里的璀璨邂逅,却未曾料到,眼前景象竟如被岁月遗忘的旧梦,透着难以言说的失落。
村落依偎在山麓的怀抱,规模小巧玲珑。村前的一座门楼,宛如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村里的“进士第”与“科甲门第”,带着古老的韵味,仿佛在时光长河中坚守着家族昔日的荣耀。然而,“科甲门第”那块石匾却命运多舛,已摔成两半,所幸,被村民们小心翼翼地保留着,这份珍视里,有着对家族历史的敬畏,有着不愿遗忘先辈荣光的执着。
抬眼望去,村子里仅剩下两三幢老房子,它们整齐地面向村口的池塘。那池塘宛如一面古老的铜镜,倒映着天空、老房,以及岁月在空气中荡漾的点点涟漪。老房子的门坊极为普通,门额上刻着的“翰林第”三个字,在风雨的侵蚀下,笔画已不再那么锋利清晰,却依然倔强地彰显着家族曾经的辉煌。
而门坊背后,稀疏排列着几幢现代意义上的砖瓦房。虽然还有人居住,但整个村落却弥漫着一种寂静。树密草深,茂密的枝叶交织在一起,遮挡了大部分的阳光,让这片土地仿佛被时光定格,似乎已经被荒置了许久。脚下的村道几近荒废,杂草在缝隙中顽强生长,石板路上也看不出曾经的热闹与繁华。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纷扰,就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安静得有些让人心疼。
可这看似不起眼的村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是冯詠和冯谦这对兄弟翰林的故乡。在清代早期的同榜进士中,他们如两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金溪的历史天空。
金溪县志完好地保存着冯詠的《乌墩塘行》和冯谦的《莲溪行》。翻开那些泛黄的书页,仿若能走进他们的时代,感受到那字里行间的才情与抱负。
冯詠(约 1672~1731),字夔飏,这个曾被称为神童的少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清康熙、雍正时期,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方志学家。他与兄冯谌、弟冯谦皆擅长八股文,他们的文章被人们争相传诵。在文坛上,“金溪三冯”的名字,如同一颗闪耀的明珠。康熙六十年(1721),冯詠与弟弟冯谦同榜进士,又一同被选为翰林庶吉士,这是何等的荣耀,家族的荣光达到了顶点。
冯氏祠堂,那承载着家族骄傲与传承的地方,有着一副充满骄傲的对联:“八骏传汉世,三冯耀金溪” 。上联中,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联则指向了清朝的冯詠,这位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以家族的智慧与才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村前的池塘,水质依然清澈。微风吹过,水波荡漾,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池塘见证过冯氏兄弟年少时的嬉戏玩耍吗?那池边的垂柳,或许曾为他们的成长遮风挡雨。可如今,池塘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平静得让人觉得,这平静的表象下,似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沿着村道缓缓前行,脚下的石板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岁月的叹息。眼前所见,实在难以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诞生过神童,更找不到那种“官气”。冯氏兄弟,他们虽身处官场,却有着隐隐的隐士风范。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着世间万象,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与抱负。也许,正是因为这份超脱世俗的心境,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遥想当年,冯詠人生的后半程可谓命运多舛。他滞留丹徒,在囹圄中度过了余生,最终客死他乡,死后还被牵连到清初的文字狱中。这样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这村落的萧然,它的寂静,是否也在隐隐诉说着冯詠一生的不幸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朝的更迭,人事的兴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三百年的时间,犹如一场漫长的梦,冲走了很多东西,也改变了太多。曾经的名人故里,如今的寂静荒村,都是时光流转的见证。
“苍苔满山径,最喜客来稀。”在这静谧的村落里,我不禁想起这句诗。或许,这小小的村落,从骨子里就希望一直保持这份安静,不被打扰。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承载了家族的荣耀与悲伤;在未来的时光中,它或许将继续以这种静谧的姿态,守望着历史的记忆,等待着有心人来揭开它尘封的故事。
走在村道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琴弦上。曾经,这里或许回荡过孩童的欢声笑语,那是冯詠和冯谦年少时的童趣,也是在同榜进士的荣耀下,家族欢天喜地的庆祝。那时的他们,心怀壮志,憧憬着未来能以才华为国家、为家族带来更多的荣耀。可如今,村道空旷,只有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寂寥。
池塘边,有几个孩童在追逐嬉戏,他们纯真的笑声打破了村落长久以来的寂静。这笑声,让我仿佛看到了冯詠和冯谦童年时的模样,那无忧无虑、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模样。尽管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充满坎坷,但童年的快乐或许也曾是那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给予他们力量。
冯詠的一生,被命运的大手无情地摆弄。他在文坛上闪耀,却在官场中遭遇不幸。滞留丹徒的那些日子,他该是多么的无奈与痛苦,心中的抱负无法施展,命运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他。在异乡的困境中,他是否也会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望着窗外的明月,思念着故乡的山水,思念着故乡的亲人和朋友。而最终,客死他乡,被卷入文字狱的漩涡,这一切,让他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
可是,他又仿佛并没有完全消失。他的才华,他的文学作品,通过县志的记录,通过后人的传承,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
这小小的冯家村,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是无数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追求,是希望与失望的交织。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荣耀与落寞或许就在一念之间。但同时,它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磨灭,就像冯氏家族的文化与精神,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新芽。
离开时,我再次回头望向那逐渐模糊的村庄轮廓。它就像一幅古老的画卷,在暮色中渐渐收起,却在我的记忆里愈发清晰。我带着满心的感慨与思索离去,心中盼望着,它能在岁月的流转中,保持那份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不被外界的喧嚣打扰,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