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当我踏上符竹村的水泥小径时,贾岛的诗句忽然跃上心头。这座隐于马街水库山坳的被誉为全国乡村游重点村和省级3A乡村旅游点的美丽村落古,正以数百年的时光刻度,在清淡的时光中缓缓舒展。
村口簇新的门楼古朴而典雅,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门楼的结构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既有传统的祥云、瑞兽,也有现代的几何线条,展现出符竹村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魅力。穿过门楼,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古村落。
沿着村口的清溪溯源而行,淙淙溪水穿村而过,将我的身影与明清古宅的倒影糅合成水墨画卷,恍如穿越时空的邀约。两岸古樟虬枝如盖,将晨曦筛成斑驳的碎金。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我不禁脱口而出:“好一条玉带水”。这就是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符溪”,千年光阴不过弹指,却仍保持着古籍中“清冽甘醇,可鉴须眉”的形容。
进入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明清建筑。这些建筑大多经过了精心的修复,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又增添了一份现代的精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栋建筑都仿佛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诉说着过去的岁月。经过修复的古建,无不是新旧交融。在一个修复了的雕花木窗前,我看到新旧结合非常紧密,仿佛听到新旧木纹的对话中,工匠凿刀的叮当声。一个正厅“四水归堂”的天井里,苔痕斑驳的铜钱纹地砖仍在诉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古老智慧。
我仔细观察着每一栋老屋。虽然屋内光线昏暗,但透过窗户洒进的阳光,却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过去人们的生活场景,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这些明清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符竹村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村子的变迁与发展。如今,这些老屋经过修复与保护,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游客们感受古韵今风的重要场所。
在古建筑区中,有一栋平房如同凝固的时光胶囊,这是保存完好的知青老屋。这栋老屋是上海下放知青曾经居住的地方,如今已宛如一座知青博物馆。走进知青老屋,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
知青老屋的布局简单而质朴,屋内摆放着当年知青们使用过的物品:简陋的木床、破旧的书桌、斑驳的煤油灯……这些物品虽然已经陈旧,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乐观。墙上挂着一些黑白照片,记录着知青们在符竹村的生活场景。照片中,年轻的知青们在田间劳作、在河边嬉戏、在屋内读书,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这些照片仿佛将时间定格,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纯真与美好。
知青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些当年知青们写下的日记和信件。这些文字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感。从这些文字中,我仿佛能听到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符竹村这片土地的热爱。知青老屋不仅是一座展览馆,更是一段岁月的回忆,它见证了知青们在符竹村度过的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成为了符竹村独特的文化记忆。
村中老人戴师傅回忆,1969年深冬,三十多名上海知青踏着积雪进村时,正是他赶着牛车去公社接的人。“这些细皮嫩肉的城里娃,第一天割稻子就满手血泡。”他指着一面贴满黑白照片的墙说:“这都是知青们的照片,有当年他们在这里照的,也有他们后来寄来的。”我觉得那些老旧的照片尤其珍贵,那泛黄影像里的青春,在木窗透进的斜阳中愈发清晰。
行走在这片充满古韵今风的土地上,我不禁想起了危素。危素(1295~1372),字太仆,号云林,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翰林学士。他的叔父曾居于符竹村,危素小时候便在这里居住、上学,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危素4岁开始读书,15岁便精通《五经》,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后来,他拜读于吴澄门下,尊李存为师。吴澄对他十分赏识,大力引荐,使他得以广交文学名士,成为一代文坛巨匠。危素的学识渊博,他的著作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循着书香往村北探寻,危素启蒙的“云林精舍”还在。在这里,我想到曾经看到的《吴澄与危素问学图》。画中少年危素躬身执卷,吴澄手持戒尺的神情既严厉又慈祥。遥想元至顺年间,这位未来史学家正是在这青山环抱中,完成了从蒙童到学者的蜕变。
危素与符竹村的渊源,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起点,更是符竹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象征。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符竹村人,让他们明白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重要性。如今,符竹村依然重视文化教育,德法书屋的设立便是最好的证明。村民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传承文化,让古老的符竹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戴氏祠堂,戴氏祠堂内建有一座“德法书屋”,我走进德法书屋,樟木书架散发着淡淡幽香。戴师傅介绍,这里的藏书大多来自村民捐赠。书屋内各种书籍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从文学名著到历史典籍,从科普读物到艺术作品,应有尽有。书屋内安静而祥和,村民们或坐或站,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享受着阅读的乐趣。这里不仅是村民们的阅读场所,更是符竹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里,村民们可以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传承文化,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屋的存在,让符竹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也让游客们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符竹村的规划错落有致,各具特色。除了古建筑区和知青老屋,村子还设有花卉苗木区、垂钓区和休闲区,将古韵与现代完美融合。
花卉苗木区位于村子的东南角,这里种植着各种花卉和苗木。春天,这里繁花似锦,香气扑鼻;夏天,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秋天,果实累累,五彩斑斓;冬天,银装素裹,宛如仙境。我漫步在花卉苗木区,欣赏着各种花卉的美丽姿态,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这里的花卉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符竹村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垂钓区则位于村子的西北角,这里有一片清澈的池塘,池塘四周绿树环绕,环境十分优美。池塘内鱼儿成群,是垂钓爱好者的天堂。在这里,人们不仅能享受垂钓的乐趣,还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垂钓区的荷塘别具匠心,九曲木栈道连接着五座观景亭。坐在“听雨轩”内,但见锦鲤搅动满塘星斗,荷叶的每一次颤动都牵动光影流转。对岸传来悠悠古琴音乐,弹奏的竟是《樵歌》古谱,琴韵与泉声相和,让人顿生“独坐幽篁里”的出世之想。
休闲区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这里设有亭台楼阁、长椅石凳,供游客们休息和聊天。休闲区内还摆放着一些健身器材,方便村民们锻炼身体。我坐在休闲区的长椅上,欣赏着村子的美景,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和谐。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在符竹村,除了欣赏美景、感受文化,还有一样不可错过的便是当地的美食。符竹村的美食以农家菜为主,食材大多来自当地的田间地头,新鲜而美味。我品尝了当地的特色菜肴:清蒸鱼、红烧肉、炒时蔬……每一道菜都散发着浓郁的乡村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的活力与生机,也感受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走在符竹村,我有一个设想,可以利用“金溪采茶戏”的形式编演《劝学记》。把危素小时候苦读的故事搬上戏台,还可以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将危素《史学纂要》中的句子投射在明代砖墙上,让古典文脉与科技光影碰撞出奇妙火花。同时,重点打造民宿“云林居”,把经过修缮的古建改造利用,让智能家居系统与传统榫卯结构完美融合。这样,当游客躺在百年樟木打造的宁式床上,透过天窗可见银河倾泻。床头摆放的电子阅读器里,危素的《元海运志》与知青回忆录《符竹岁月》并列,那是怎样一个时空的奇妙交汇。
离开时,我在“玉带水”(我且这样称呼溪水)畔拾得一枚带水纹的卵石。阳光穿透石上纹路时,竟显出一幅天然山水图。这或许就是符竹村的隐喻——自然与人文的纹理早已水乳交融,每个时代都在续写着新的传奇。
归途回望,炊烟正从明清马头墙上升起,与山岚缠绵成水墨氤氲,而振翅的鸟声已和着溪流,奏响平静符竹的时光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