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奕春的头像

刘奕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9
分享

蛇年春节德兴之旅

春节快到了,妈妈总是念叨着让我们去看看江西的两位叔叔。我跟妈妈说:“好的,您年纪大了,这么远的路,我们去就好”。于是,妈妈在家里准备制作豆腐、黄粿和麻糍,装了满满的袋子里让我们带去。姑妈、二叔和婶婶一家本来也是想和我们一起去的,年关近了,二叔的痛风病又开始发作了,于是他们也做了家里的黄粿和豆腐,托我们一定带给江西的亲人尝一尝。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每年过年过节总是想念着亲人,这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比什么都珍贵。

腊月二十八我们回葛山老家陪妈妈过年,大年初二我们一家三口从葛山出发到江西省德兴市向亲人们拜年。以前,父辈们去江西都是坐汽车、搭火车,一路上风尘仆仆地非常不容易。现在我们一家第一次去江西德兴开着自驾车,根据二姐发来的定位测算了一下,老家到达江西德兴也就6个小时左右,因为担心春节高速路堵,我就和二姐说,从老家到她那里大约需要8个小时。果不其然,我们早上8点钟出发,到下午3点多才到,尽管路途当中大姐和二姐都发来信息,可是高速路上堵车也是见怪不怪。二姐家住德兴市上海路很繁华的闹市区,在他那儿吃了午餐补充能量,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奔赴大叔和三叔家——德兴市花桥镇金矿。

我的两位叔叔家位于德兴市花桥镇,离昌德高速公路花桥出口处仅 5 公里,交通便利。大叔1958年从葛山老家出去的,当年他是高小毕业,有知识有文化,是大队里的会计师。在那个饥不果腹的年代,大叔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毅然来到江西德兴谋生,想不到当年的帅小伙,现在已经是86岁的白发苍苍的老头了。他少小离家虽多次回乡,我印象之中最深刻的是四十多年前叔叔回家,我和哥哥刘奕传奔赴二十多里远的鸬鹚村去接他。那是一个大冬天,天寒地冻天气,我们从中午十二点等到下午四点才接到,看见大叔的那一刻,我们兄弟俩特别的开心。年少的我肩扛背挑行李返回葛山,渐渐天气暗下来了,我们摸黑走在山路上饥肠辘辘。于是,大叔拿出饼干和糖果,吃着这些美味食品我异常兴奋,那时候的一颗糖果、一块饼干对我来说就是人世间最美的食物。尽管时间一晃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当年的情景我是忘不了它的。大叔回到老家,原因是爷爷生病了,他在家陪着爷爷奶奶烧火做饭。当年葛山村里缺水,他就到外岭的水井里挑水,葛山村海拔高,天气那么冷,地上结了冰,每天大叔一早起来就挑水帮助家里照顾老人。他高高的个子,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满满的一担水估计八、九十斤重吧,对于一个在城市里没有干过体力活的他来说很不容易,可是他做到了。大叔在葛山呆了十几天,他要回德兴金矿上班。后来爷爷病逝了,奶奶也身体不好,他更加牵挂家里的人,每每收到他的来信问候近况,我总会大声读给奶奶、爸爸和妈妈他们听。不时的他又给家里人寄衣服和糖果之类,每次寄来的包裹分成几份,我家的,叔叔家的、姑姑家的,我们都在感受到特殊的温暖。尤其珍贵的是那年我接到一个包裹,是大叔寄给我的一套初中复习用书,全套六本,语文、数学、英语、数学、物理和化学,一本本崭新的复习用书。当年我在英川中学读书的时候,几乎买不到什么书籍,有了叔叔寄给我这一套书,我更加勤奋学习,1987年我考上龙泉师范学校跳出“农门”。于是,我写信告诉大叔我的读书学习生活以及家里的情况,大叔回信给我,勉励我继续努力学习,争取为刘家争光。

大年初二傍晚时分,我们的车直接开到德兴市花桥镇,迎候我们的叔叔和婶婶从他家里出来,非常的开心。看见我们带着老家的土特产来这儿拜年,他们就掏出红包塞给我的儿子。我说儿子都这么大了,在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还有压岁包收吗?儿子不肯收,两位叔叔、婶婶、哥哥、姐姐硬是把压岁包塞给我的儿子。我想人世间最有温暖和力量的是这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呀!晚饭在运木叔叔家吃,他们烧了一大桌的菜,一瓶自家酿造的老酒香气仆人,全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着美味,说着地道的家乡话,那样的场景总是令人愉悦。

三叔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老家葛山到江西省靖安县操都乡朱坪村居住。在那个年代,由于“四人帮”的危害,叔叔读初中就辍学了,和他同年代的小青、小平等同学都经大队和村委会推荐读书去了。三叔当年想读书去不了,想当兵也没有资格。于是,跟随乡亲们到江西搞副业,他们一般是在深山老林里烧木炭、做香菇等,他们的生活很苦,秋天稻谷收割完毕就出去,来年清明时节就要返乡回家种田地。想当年,三叔正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江西靖安和当地的姑娘苏宏梅恋爱了。第二年,三叔回到老家,舒宏梅就连续一封封的信件源源不断地寄来,他心动了,回到江西两人结婚,生下儿子刘奕华、生下女儿刘娟。为了养家糊口,一家人任劳任怨辛勤劳作,然后又在朱坪村建造房屋,当年我的爸爸和二叔在他们那里搞副业,也帮助三叔家盖房造屋,上一辈兄弟之间相互帮忙情谊深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1998年,三叔带女儿回葛山村说想让刘娟学理发手艺。因为我的妻子张宝红就是在老家开理发店,刘娟跟着学了一段时间,后来她就回江西了。这次碰到堂妹刘娟,她比想象中美了好多,原来是瘦了呢!她现在在德兴金矿里上班,生了一个女儿已经是大学生了,平时她和她的老爸一起相互有个照应,加上大叔和三叔家就相差五十米,兄弟俩相隔这么近,相互之间有个帮手,真好!

晚上九点多,二姐安排我们住在德兴市的宾馆歇息。姐姐家在市区繁华路段,附近的宾馆很多,我们下榻的宾馆名为心缘大酒店,走进房间,小度帮忙空调开启、窗帘打开、温馨如家的居所令人舒心。经姐夫和姐姐介绍,这家宾馆就是浙江衢州的老板开的,老板很和气,浙江人敢为天下先,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让家乡的人自豪。在浙江景宁,全县十七万人口中,大约有七、八万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比如北京、天津、四川、贵州等地开超市、开宾馆、开水利发电厂,这些从景宁大山走出去的浙江景宁老乡就有一种拼搏精神,他们在外地打拼的,我们简称为“三小经济”,正是因为他们为家乡创造财富,成为新时代景宁经济新的增长点。二姐跟我说,德兴全市三十多万人口,三分之一是浙江来这里创业的人,有三分之一是全国各地移民来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地地道道的德兴人。因此,德兴人都说普通话,每一个人都很友好,德兴是一个干净整洁,又是一个“金、银、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据了解,德兴金山金矿田包括金山金矿、花桥金矿和雷高雾矿区、石坞矿区、朱林西矿区等,累计已探明的岩金矿资源储量达 170 余吨。按照规划,金山金矿田将建成日采选处理能力 5000 吨、年产金 5 吨的大型黄金生产企业。如今运兴叔叔曾经是金山金矿的会计师已经退休,三叔、堂哥奕平、堂姐金娟、堂妹刘娟等人都是金山金矿的职工,由于是央企,职工待遇好、福利高。两位七、八十岁的叔叔,现在居住在企业的福利房安居乐业颐养天年而其乐融融。

大年初三早上,大姐和二姐、姐夫依然陪伴我们到叔叔家玩。午饭时间还早,三叔、大姐和堂妹刘娟先带我们到花桥金山金矿参观。刚走进金矿大门,在厂里值班的奕平大哥就来给我们介绍,宽敞的人行道到达金矿车间不是很远,我们步行一边参观一边交流。据说这里有800多名职工,如果加上矿井下的200多名农民工,全厂就有一千多人。从厂区的里面看出去,矿石经运送通道到车间里磨碎,然后通过繁琐的工序提炼出黄金等各种金属。德兴金山金矿原为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和江西大茅山集团联合经营,由江西大茅山集团控股。2008 年 6 月,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在金山金矿的权益由 21.5% 增加到 76%,取得经营建设的主导权。如今经过多年的技改、扩建,已形成日处理原矿 2000 吨的生产规模,年产黄金近 1.3 吨,销售收入超三亿元。听了奕平大哥的介绍,我们全家在厂区行政楼前合影留念,美好的时光定格在幸福的瞬间。

按照春节惯例,昨天在三叔家吃晚饭,今天则到大叔家吃饭。婶婶陈美仙是江西花桥金山人,想当年大叔孤身一人来此,是婶婶嫁给他,让叔叔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养育了三个孩子,长女金英,今年63岁了,已经退休,她嫁给余吉奎,原籍浙江开化人,养育一子一女,儿子在浙江衢州农商银行工作,女儿则是博士在广州当大学教授。次女金娟,今年58岁,金山金矿干检验工作已经退休,现在则在老年大学里当上舞蹈老师,以前我曾经见过姐姐发来的一些舞蹈视频,那曼妙的身姿,美妙的舞蹈总是令人浮想联翩。如果我们不是相距那么远,我们也可以跟着金娟姐姐翩翩起舞。姐姐的儿子是当地法院工作,儿媳当高中老师,一家人居住在德兴市区,相互间有个照应。吃中饭的时候,大叔全家十几口人聚在一起举杯庆贺新年快乐。我问婶婶是否来过葛山老家,她微微一笑对我们说:“我来葛山的时候你还很小呢,当年我们翻山越岭来你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我们手牵着金英,肩膀上挑着奕平和金娟,一家人在山路上走了十几里,虽然路途辛苦,但是见到了亲人特别开心!”婶婶和我们说的,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因为那时候我只有二、三岁,很多事情还是没啥记忆。后来,到了1998年那次是大叔回家,他依然给家人帮忙、挑水做饭样样在行,我看在眼里,印刻在心里,大叔是我们一辈子学习的榜样。那一年,叔叔回家是因为我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大哥)病逝,送我的父亲上山入土为安之后。叔叔和我们说,咱刘家已经多年没有修家谱了,这次回来亲人们聚在一起刚好可以收集信息,把刘家的家谱做一下。在大叔的倡议下,叔叔执笔撰写《刘氏家谱》,根据清朝光绪年间的老家谱,结合最新的刘家亲人按辈分排列,无论男女,只要是刘氏后裔都一一写入家谱。定稿之后,叔叔又手工撰写了五份,五个兄弟姐妹每个家庭都有一份,看着洋溢着墨水香气的家谱里的每一个亲人生辰八字和生平简介,回想着亲人之间的亲切之情,无以言表的欢欣雀跃心情在心底悄然生起。这次我来到江西德兴对两位叔叔说,再过三年就是2028年,我要再次收集亲人们的信息,把刘氏家谱在新时代中进行完善。我想这不是空话,这个愿望我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去实现它。

午饭之后,大姐和二姐,还有外甥阳阳带领我们参观江西矿冶博物馆和聚远楼。江西矿冶博物馆,是江西唯一一座以江西矿冶史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它位于江西省德兴市凤凰湖风景区,其建筑风格采用宋代园林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注重平衡和谐的美学原则,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该馆建筑面积为 2688 平方米,主要装修建设内容包括 “金色辉煌 —— 江西金属矿业”“三金耀中华 —— 德兴金属矿业”“传承矿冶文明 —— 江西金银铜矿历史景观模拟”等。参观江西冶炼博物馆的整个过程,姐姐她们都在向我们介绍,因为她们都是金山金矿的老职工,许多冶炼方面的问题都能给我们一一解答。该馆藏文物有国家一级文物,如 “鎏金錾刻人物花卉纹狮钮盖银瓶”,其工艺精湛,艺术价值独特,展现了古代矿冶业与金属加工技术的高度融合,我们看过之后都啧啧赞叹。

从江西冶炼博物馆出来,亲人们又带领我们移步去德兴聚远楼游玩。该楼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 年),由德兴人余仕隆集资兴建。当时的德兴县令单锡与苏东坡是同科进士,余仕隆尊单锡才华,请其为楼定名。单锡登楼远眺,全城尽收眼底,故取楼名为 “聚远楼”。该楼曾因苏东坡登临游览并留下《题咏聚远楼诗》“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而扬名天下。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大文豪苏东坡来到聚远楼,他应单锡之约,为聚远楼写了另一首绝句:“闻说楼居似地仙,不知门外有尘寰。幽人隐几寂无语,心在飞鸿灭没间”。南宋高宗建炎年(1127 年),高宗深赏此诗,特赐御书 “聚远楼” 金匾,使聚远楼一时成为江东名楼。但聚远楼历经风雨,元末毁于兵乱,明代进行重修,又毁于清末。2003 年 12 月,德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聚远楼,并于 2005 年国庆节时期顺利建成。

由于聚远楼位于凤凰湖西面海拔高 160 多米的古龙山顶,一条宽 6 米的水泥盘山公路直抵中心。它由主楼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 639.87 平方米。聚远楼根据宋朝建筑风格设计,碧瓦丹柱,斗拱重檐,气势恢宏。主楼为三重檐仿古建筑,高 39 米,外观三叠层,内设六层,四周悬挂着八块镀金匾额,门前朱红的柱子上挂着赵孟頫题的 “思陵宸翰坡仙句,云汉奎光聚此楼” 楹联,最顶层是宋高宗题 “聚远楼” 三个苍劲镀金大字。站在聚远楼之上,让人浮想联翩,感慨颇多,在返回的路上,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

乙巳蛇年春节,我携家人来到江西省德兴市看望叔叔,婶婶及各位亲戚朋友,受到亲人热情款待,一家人登高望远其乐融融。三天短暂的时光,我们在一起说说家乡话,品尝各种美味佳肴,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样的团聚家和万事兴,一年四季行好运。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诸多情感,化作一首诗歌——《沁园春.德兴之旅》献给亲戚朋友!

聚远楼高,凤凰湖畔,十里芬芳。

看群山遍野,嫰鲜枝笌,游山玩水,漫步城乡。

白鹭高飞,游鱼戏水,乐安河流绕故乡。

见亲友,家和万事兴,眉目飞扬。

春节鹭舞云翔,望金矿花桥升月光。

去德兴访亲,余音缭绕,山间漫步,在水一方。

春燕高飞,空灵悠远,润育铜都更富强。

家人乐,品情怀佳酿,响彻家乡。

这两天在德兴不仅向叔叔、婶婶及各位亲人拜年,还领略到德兴的山川之美和人文之情,除此之外江西德兴的红色故事也是深入人心。有了亲人的陪伴,我沉浸在无与伦比的聊天赏景及应酬,儿子刘志翔则全程开车为我们保驾护航,年轻人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尽管路途开车辛苦,还是不忘感恩。他说:“叔公、姑姑、姑父、哥哥,在德兴已经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幸福了,真的是回家的感觉。我们现在已经到家了,平安抵达,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