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岸风》的头像

《西岸风》

内刊会员

散文
202503/31
分享

岁月回眸 国庆抒怀

——天津文化中心走笔

魏定渤

1949年10月1日,当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欢快的歌声,还回荡在大街小巷中的时候,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让刚获得翻身解放的人民能住上新房,及时制定了加快建设工人新村的决定。天津市、区政府在1950年下半年开工,1952年秋天就建成了王串场、丁字沽和西南楼等地区一片片崭新的红砖平房。

在1952年的深秋季节里,当年不到八岁的我随着父母从徽州道大杂院破旧、低矮且潮湿的平房,融进眉开眼笑、喜气洋洋乔迁新居的人流中,搬到了西南楼平房的新家。搬家虽然在金凤吹拂的秋季,但是欢天喜地住进新家的男女老少喜气盈盈的脸上,都浮现出陶醉在春风里的幸福微笑……

西南楼,这个因在南楼之南、西楼之西而得名的地方,昔日是一片荒凉的野地,有了居民住进来就有了人间火气,也有了生活需要和文化的向往。河西区(当时称六区)政府首先把一条坑坑洼洼,泥泞难行的小路,修建成红砖铺就的马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出行。随之,区政府根据居民的意愿,在今天中环线和广东路交口的左侧路边,搭建了简易的露天影院。每当夜幕降临,语气透着兴奋和欣喜的人们相互打着招呼,呼朋唤友:“走啊,看电影去啊?”“是啊,今天演《鸡毛信》吧,小英雄斗日本鬼子的片子!”月色下,走向露天电影院的人群中洋溢着百姓们的欢声笑语。

区政府解决了百姓们娱乐需求,为了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又在露天影院马路对过的平房里,建成了两间平房的小图书室。里面简陋的书架上,放有书籍、报纸、杂志和孩子们喜爱的小人书。因为图书室距离我家很近,我又爱看书,我和几个小伙伴就成了这里的常客。管理图书室的是一位身材不高,衣服洁净,身体微胖,留着白胡子的老人。好像他姓穆,我们称穆大爷。他之所以给我印象很深,就是我和小伙伴们去看小人书时,他必须严厉地检查我们小手是否干净,发现不干净立即让我们去洗手,否则不让我们翻看小人书。

从图书室往前再走两排平房,有几间屋子是区临时文化工作站。几位工作人员总是在忙碌地工作着。他们经常在马路边搞宣传和展览,节假日还组织人们打腰鼓和扭秧歌。我居住的是工会宿舍,从和工会工作的邻居伯伯的聊天中得知,这平房的图书室和文化工作站就是河西图书馆和河西文化馆的前身。

为了让居民有个休闲健身的地方,区政府还把前进道上一个曾经的私家小花园(现在称西南楼公园,俗称小花园)进行改造。设计和施工人员遵照园林无水不秀,无亭不雅的理论,改造时挖了一条小河环绕小花园,并在花园门口特意修建了造型古朴的亭子。随着健身锻炼的人们越来越多,小花园显得拥挤了。区政府在六十年代后期,又在西南楼北面的一片野地上修建了尖山公园。公园大门有两个底座,是用粘合剂沾着碎木条的板材加工成四方型的门楼垛子,两个四方型的垛子上面是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尖山公园”四个大字。园子里除了树木和花卉,还有三个水坑,分别是四方坑、长条坑和大圆坑。后者又叫“王八坑”,这是因水坑里有几块大石头,热天时甲鱼(天津土话称甲鱼为王八)就爬到石头上晒太阳,由此得名。这三个水坑其实是当年取土盖房时留下的三个大水塘。圆形的“王八坑”湖心有个小岛,岛上有个四根红色立柱的小亭子。

当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八九岁,正是精力过剩、活泼好动的年纪。尖山公园的名字引发了我们对寻觅尖山的兴趣。既然叫尖山公园,附近肯定有大山,可这座尖尖的山到底在哪里?我们几个孩子双脚踏遍了整个西南楼地区俗称大开洼的野地。东边小村庄里狗吠声日夜不断,人们称这个村庄为“狗庄子”。这个小村庄有着数十间冒着缕缕炊烟的农舍,种着高粱和棉花。西头是一片稻田和小河沟子,稻田里、草丛中,蜻蜓纷飞,野兔子、刺猬、黄鼠狼乱窜。南面是生产队的一大片菜地,水沟里还长着芦苇,架着古老的龙骨水车。在这些地方我们没寻见尖尖的山。于是我们又走得远些了,执着地寻觅那座叫尖山的大山。结果,我们从八大里中穿梭寻觅,终于扫兴而归,始终没有找到尖尖的大山。后来,家大人们告诉我们,尖山就是个地名,是因为在海河以西开阔的平地上,有两座较高的土堆——前尖山和后尖山,也叫尖山庄子,都是农业社的村子。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尖山公园成了临时居住的避难地。一眼望不到边的地震棚和临时简易的住房占据了整个尖山公园。1984年市政府和河西区政府决定利用尖山公园原址集资兴建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工厂职工和普通百姓都积极参加了募捐和义务劳动。1985年6月1日儿童节,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自然生态园、知识科技园、游泳的筑波健身区域等游乐设施日渐完善,实现了总体规划,更名为天津乐园。今天的东西方向的乐园道就是当时的历史记忆。天津市、区几届政府领导班子本着为人民服务,为居民造福的宗旨,不断挖掘和提升老尖山公园自身的潜力,先后修建了具有锻炼、休闲,文化和娱乐功能的项目-----拆除了大圆坑的土堆和凉亭,扩建了水池使之成为长有红粉荷花的,有水流伴随着交响乐起舞的音乐喷泉池塘。池塘中耸立着造型别致的天津大剧院。走过栽着梧桐树的甬道,藏书颇丰的图书馆,美术界古今中外融会交流的美术馆,回眸历史烟云的、展示中华英才功德的历史博物馆和白天鹅展翅奋飞的自然博物馆一字排开,游人络绎不绝。

西府海棠树、八棱海棠树、红白玉兰树、山楂树,一棵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一片片各种树木组成的绿色林带,围绕着用石板铺就的开阔场地,这就是文化中心著名景点之一银河广场。这里,春时繁花争妍,夏日鸟鸣蝉喧,秋天硕果累累,而冬季,老人们在这里晨练沐浴阳光,雪后初霁,孩子们喜笑颜开地在这里堆雪人。每当夜幕来临,华灯初上,天上璀璨的银河星光,辉映着尖山大地上文化中心的银河广场,人们在这里纵情放歌,偏偏起舞……

在欢庆建国75周年的日子里,又逢金秋十月,我约来了当年的小伙伴们。大家都从不同岗位退休了,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们再一次来到昔日的尖山公园——今天的文化中心银河广场。东边的“狗庄子”变成了天津科技馆;西面的一片稻田不见了,路边的是豪华的友谊商店和乳白色高楼的水晶宫大酒店;南面曾经冒着缕缕炊烟的农舍和田间阡陌不见了,现在是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绿树成荫鲜花开放的社区居民楼群;北面则是各国高档商品购物中心万象城以及容纳各地美食风味和儿童娱乐设施的彩悦城。

共和国在风雨中走过75年的历程,中华民族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弱国走向富强。不是吗?天津市河西区尖山这片土地,从一片荒凉的野地,变成尖山公园,变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变成天津乐园,再变成著名景区天津市文化中心,不正是祖国复兴的一个缩影吗?!

萧瑟秋风今又是,银发老人忆旧情。

七五春秋看变化,银河广场展新容。

我们站在银河广场环顾四周,喜迎国庆的鲜花,大型的写有“欢度国庆”的彩灯,衬托着天津文化中心,让银河广场更显得年轻。仰望蓝天白云,一股不知什么情绪让我们心潮难平。我们都含笑不语,因为我们在心里祝福,祖国不断走向复兴,走向繁荣昌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