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深厚的人,如初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咬刺他,凶鸟猛兽不搏击他;由于其筋骨柔弱,所以握拳固实,小生殖器自然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由;号哭而任声之自出,气不逆滞,这是因元气醇和。醇和本是恒常状态。有意营生则通向妖祥之境,心机主使醇和之气是逞强。万物过分强壮就意味着走向衰老,因不合于道而早早夭亡。
老子告诉人们如何积蓄生命力。人的能力只在于生命力的强度,生命力表现在不同境遇里与他物的沟通能力,它贯穿每一生命阶段,有效调适人的生命力量。生命力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威武勇猛,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谐和。心情的和畅,生理的谐和,内在气流的和谐;实现这样的谐和才可以抵达人之常。
婴儿的无知无觉正是谐和均衡的体现,始终听从自然的呼声,而不偏执于外物的诱惑,“所之”、“所为”没有计划和认知,一切自然而行,顺任外物。这样才能“不忧”,这是内外的谐和。这是道的“无模式”,“不形式”。
哲学意义的谐和,是“不螫”、“不搏”。婴儿是新生力量,充满潜力,希望,以及无法阻挡的活力,对周围环境里的蜂蝎、毒蛇、凶鸟、猛兽具有先天的免疫力,“不螫”、“不搏”说的就是这个。
那么,婴儿的免疫力来自何处呢?“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摒弃仿效他人坚持自己。谐和的获得,不是和而皆同,是和而不同,这不同正是万物关系链,实现自身对接的价值所在,离开这个,就失去了在万物关系链中立足的理由。
婴儿与万物应和的能力显示着既柔韧又坚固、既灵活又强壮的特点。生命力的获取是人生实现价值和责任的必须。人从出生起,就朝着相背于婴儿的方向行进。人生的实践走的是一条反婴儿的文明化路径。人生经验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洞察力,洞察力把无序的生活体验片段,变成有序的与人类生活节奏保持协调一致的规律性因子。这种自然取向保持了与婴儿特性的契合。在道的“无模式”的意义上,就是即物而性,人必须本着本性生活,自得其性而没有任何丧失;“能止乎”是依归本性性分,“能已”则是不做逾越本性以外的任何追求,这就是真正的防卫生命的理则。就是本着本性轨道自然无为而行为,逾越这个界限的任何人为,都是违背柔软坚韧自然谐和的精神的。老子称为“不道”,这种行为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提前退出生命的舞台。
老子生命力的根本是“不忧”的谐和,它具有“不螫”、“不搏”的功效,打破“不道”而走向依归本性轨道。老子的“不形式”,也成为一幅在生命力舞台上的视觉图画。(107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