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履坎的头像

履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5
分享

青凉伞上微微雨

青凉伞上微微雨

文/履坎

雨一斟,春的诗意便满。溢出几滴杏烟梨雪的人家、瘦金颀长的云柳。雨氤氲在线装木刻的诗词歌卷中,随意翻开一页雨,都能看见开得娉婷的伞。可惜,我们如今握在手的,大多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伞。

该怎么开始叙述呢?先拨开二千年的雨雾,去一片竹林深处吧。

春秋末年,鲁国,丹青画成的山林里,鲁班常在那作业。若遇下雨,回家路上不免淋湿,咳嗽总反反复复。鲁班的妻子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映入眼帘的便是家门口的竹林。蓊蓊郁郁,筱筿逶迤,她心生一计,把竹子劈成细条,细条再蒙上兽皮,造型如亭,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带着竹子的冰凉气息,至此为所有人间的浪漫邂逅埋下伏笔——

如果微雨是春天必然发生的情节,那么一柄油纸伞,便是这情节中虚实结合的伏笔。虚的,是“伞中避雨”,实的,是“往后余生”。

民间把伞的工艺不断改进,最终步骤竟达七十二步。大致有如下几步:

号竹:即选竹。

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上伞面: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

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

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值得一提,熟桐油的榨取方法是桐子炒熟榨油,因此会留有很浓的草本香。寻香,我们便能找到伞的主人。

可以是闲愁万种的崔莺莺,可以是翻山越岭的徐霞客,也可以是拄杖徐行的苏轼……是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或者在一个无雨的唐朝的上元灯会,姑娘们斜支着绣了堇色图案的油纸伞,灯花千树、星落入雨,油纸伞上光彩流转。

我们把视线拉长,还可以望见——

油纸伞出现在进京赶考的尘路,十万进士因有了它而不至于典籍全毁;油纸伞在灞陵伤别时罩着两个依依不舍的人,雨珠从伞边垂落、泪滴从眼角滚下。

而我总想起去年十月去西湖。在人潮中,我仿佛看见——白素贞受观音指点,去西湖找恩人,遍寻不得,突然看到许仙站在断桥上,有些心动。

小青品出端倪,便去捉弄许仙,故意把白娘子的簪子遗落。许仙物归原主,看到白娘子的时候愣住了,小青“哎”了好几声才回过神来,白素贞有点害羞的样子。

那时青山含媚、古刹燎烟。许仙取出伞,倏然打开的刹那,我觉得那应是一场很美好的雨,落在了一柄很素白的油纸伞上。

西湖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淼淼的云水烟波,是遮不住的似水柔情。

但只把这份柔情分给江南,就贻笑大方了。油纸伞是盛行全国的。其中佼佼者,当属江西甲路。

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以制作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现在,匠人们仍在花色深处制造油纸伞。

康熙年间,徽戏盛行。一次,康熙微服私访,正赶上露天看戏,不巧落骤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击中了雨伞,却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

康熙觉得奇怪,即派人打听。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伞。于是,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这三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体的,都是生活美学凝练的典范。油纸伞,就是一匹细腻的丝绸;而瓷器,就是一柄收拢的伞。

油纸伞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畅销全国,扬名海外。在1936年的国际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奖。

洋人借油纸伞的精妙结构,仿出了现代雨伞。

我始终觉得现代雨伞虽便捷,但不足以寄兴。它和雨是对立的关系,是一种趁手的工具。而油纸伞仿佛是雨的一位旧友,它们彼此呼应相互成全,雨让油纸伞有了风韵;油纸伞让雨有了轻梦。

就这么撑伞而行吧,三月云袂,半是雨水,半是花明。青凉伞上微微雨,伞下有温情。(1419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