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明
在赣南乡村,家家户户都有两三个酒坛,有的甚至更多。每到过年时,那些酒坛都是满满的,几坛芳香四溢的米酒不仅供家人享用,也用于招待春节期间登门做客的亲戚朋友。
我的老家在赣县区一个小村,村里人尤为看重过年时那几坛米酒的质量。在小村人心目中,过年那几坛酒还能预示新年之家运,若年酒醇香顺口,人喝人爱,则新的一年百事顺意,家业红火,人兴财旺。反之,则会给人在心理上造成或多或少的阴影,在未来的一年为人行事更为谨慎周到。老家称酿酒为“蒸酒”,每当蒸年酒时,每个家庭主妇都格外细心,使出自己的看家招朮,以期蒸出几坛醇香扑鼻玉液琼浆似的美酒。
酒是陈的香。按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做法,蒸年酒必须用冬季的井水。立冬一过,小村人家便张罗着蒸年酒了。这次蒸酒是一年当中量最大的一次,有的人家还分数次进行。俗话说,“蒸酒磨豆腐,没人敢称老师傅。"家家早早碾好糯米,精心选购好效果靠得住的酒饼,在寒尾暖头的晴好天气,对水桶、木甑、酒缸各种用具都用黄荆枝叶加开水反复烫洗多遍。井水泡糯米,旺火蒸糯饭,浇淋酒饼水,入缸封藏,保温发酵,冬水泡酒,装坛“扑"酒,每一道工序都须掌握时机与火候,力求做到一丝不拘,恰到好处。
大大的酒缸在温暖的酒窝内“窖藏"两个多月,缸内原先的糯米饭全部酵化成醇香黏稠的液态酒娘时,加入井水泡上两昼夜,滤去酒糟,此时的酒称为生酒,若不经煮沸熟化,时间久则易变味。家庭主妇们将生酒装入一个个酒坛,用一片片厚而宽的春笋外壳扎紧坛口,以谷壳、木屑或木梓壳为燃料,给数个酒坛同时加热煮沸,经这番“扑”酒后,坛内之酒便成了清澈金黄,酒味浓郁,醇香楼顺不上头的过年米酒。
“酒香不怕巷子深",老家小村虽处赣县北隅,但米酒质量却颇有名气,村里瑞丰的米酒更是名声在外,他一年四季蒸酒卖酒,而立冬后,蒸年酒卖年酒尤其多,数十个酒坛轮换着用。不少喜欢喝米酒的城里人也开车到村里来买酒,整坛整坛拉走,过了年,酒喝完,再把酒坛悉数送还。村里一对在杭州经商的夫妇,小孩也在杭读书,每当过年必自驾车回乡,过完年返杭时,定带上两坛酒,他说,只有喝上家乡的过年米酒,才有过年的感觉。米酒喝完了,想念家乡时,看着那从老家带来散发着酒香的酒坛也倍感亲切。还真是“愁肠望断千山路,只因怀乡抱酒坛。”在瑞丰的带动下,小村的信富、瑞明等数户人家,每年蒸千余斤糯米的年酒,把蒸酒卖酒做成了一项致富产业。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把平时少用的锡制酒具烫壶、酒壶清洗得干干净净,据说那锡制器具盛茶不变味,盛酒酒更香。过年那天,酒坛开封。年夜饭,人人都要喝酒。小村人喝酒,不用酒杯,用的是盛饭的碗,会喝酒爱喝酒者,藉着那满桌菜肴下酒,自然是大碗大碗地喝,不喝酒的,也要在碗底盛上少许,呡上一小口。在小村人看来,酒,尤其是年酒,象征着吉祥顺利,兴旺红火。因此,在年头年尾这些特别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定喝酒,且颇有种仪式感,当全家人在饭桌前举起酒碗时,家中长辈会说上几句:“过去的一年,我们家事事如意。祝愿我们在新的一年,种田的,五谷丰登;读书的,金榜题名;外出赚钱的,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此时,懂事的晚辈也端着酒,来到长辈面前,感谢父母长辈的辛勤付出,敬祝长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之后,其乐融融一家人喝酒吃菜,各取所需。慢慢地喝,细细地品,仿佛过去一年所有劳作的辛苦都被这醇香的米酒消融,升华为此时此刻一种人间最美的滋味与享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正月,家家户户灶台上烧热水的温鼎内随时温热着从酒坛里舀起的一壶满满的米酒,锅里热着板鸭、香肠等腊货,果盘里装着油炸的元红、麻丸、云片和稣籽等果点,以迎接前来做客的亲戚朋友。在老家人看来,新年以酒待客方为热情好客,诚意大方。而对客人来说,新年出门做客喝了酒,则意味着事事吉祥,项项顺利。正月,无论去到哪家,必定是以滚烫的年酒和各味热气腾腾的腊货及各色香脆农家果子招待,即使是平时滴酒不沾者,此时也要盛上满满一碗酒,这叫“满上",再另用碗倒出少许喝过,方可喝其它饮料或茶水。来到家里的亲戚朋友,主人大多清楚对方的酒量,会喝酒的,不用客气,尽管开快畅饮,看着客人碗里的酒喝深了,主人双手提起酒壶就加酒,客人客气的地连声说道:“有了!有了!”所有的情谊,万般的祝福尽在这自酿的醇香米酒中。一壶喝完了,还有容量更大的烫壶热着酒,可随时为酒壶添满,若来的客人多,主人干脆热好整坛酒。老家人历来文明喝酒,主随客便,绝不免强劝酒,因此村里极少有人醉酒失态。
年年岁岁花相似,小村人家的过年米酒醇香不改。随着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家家户户的酒柜里也摆上了各式各样档次不同的从商场购回的白酒红酒,但每年蒸几坛拿得出手,摆得上台面的醇香年酒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小村人家的酒坛都是满满的,暖暖的。
(本文原载2019年4月12日《江西工人报》“鄱阳湖”副刊头条
和2019年1月30日《赣南日报》“赣江源”副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