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长河中,东方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故乡的土地上,承载着我对家乡自然风光最美好的眷恋。它那鬼斧神工的自然风貌,犹如一首悠扬的诗篇,时常在我的心间低吟浅唱,引得我无数次梦回那片葱茏,在心底默默将它思念。那尖尖的竹笋,仿若破土而出的希望;那苍翠的绿荫,似是大自然铺开的绒毯;而朦胧的夏雨,更如轻柔的薄纱,为东方山增添了几分如梦如幻的韵味。
东方山,云山雾海间,崇岭跌宕起伏,山峦巍峨挺拔,古刹隐匿其中,幽深静谧。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无尽的残殇与喜悦。
“世界这么大,好想去看看!” 位于中国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的东方山,其名省来源也自有独特之处。传说西汉著名文学家、汉武帝近臣东方朔曾于此游历、讲学、炼丹,后人便将此山命名为东方山。这里峰峦叠嶂,山壑纵横,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景区内古木参天,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百花争艳,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如今,经过精心修缮,东方山更是圣景纷呈。它主要由曼倩垴、揽胜垴、走马寨三大主峰组成,方圆十八平方公里,三峰鼎足而立,各具风姿。其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既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又是森林公园,被誉为 “三楚第一山”。
追溯其历史,早年三国时期孙权设置武昌郡,此山为武昌郡东界,故而得名东方山。它坐落于湖北黄石市下陆、铁山两个城区之间,方圆1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75米,弘化禅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整个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南向幕阜山脉,北临长江,尽显雄伟陡峻之姿。
我曾游历四方,踏足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领略其神圣庄严;登上海拔千米的道教圣地山西绵山,感受其空灵清幽;漫步在风景如画的福建厦门鼓浪屿上的日光岩寺,沉醉于其浪漫诗意;也到访过浙江温州的 “玉苍山”,广东深圳的 “梧桐山”,不同的地理环境与地质气候,造就了各地山脉独特的人文风景。然而,无论走过多少山川,心中最难忘、最依恋的,始终是伴我成长的故乡山水——黄石东方山,它的身影,始终萦绕在我的梦里,从未改变。
今年夏季,在入夏高温来临之前,趁着假日,我怀着满心的期待,决定再次游览东方山,去重拾那份久违的情怀。这是相隔十八年后的二次旧地重游,顺便还能到铁山探望多年未见的同学杨桂谷,看看岳父生前工作过的铁山,也算是了却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记忆的时针拨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清晨,在阴雨绵绵的初夏季节,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学少年,高举着队旗,唱着激昂的校歌,迈着坚定的步伐,踏着泥泞的山道,热情高涨地奔赴东方山的怀抱。队伍中,有一个戴着军帽、身着军衣的小伙,面目清秀,那便是年少的我。当时,我特意穿上哥哥参军留下的草绿色军装,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同学们一同搭乘朋友租来的拉货东风卡车。一路上,我们歌声嘹亮,年少的我们英姿飒爽,豪迈而充满斗志。尽管学校曾一再声明,未经校方许可,不得自发组织出游,但我们这一群怀梦少年,还是毅然决然地相邀,自发组织了这次夏游。
首次来到尚在开发建设中的东方山景区,我们沿着山道,一路攀爬,一路欢笑。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享受着课外回归自然的新奇与喜悦。山道泥泞崎岖,蜿蜒曲折,烟雨朦胧中,苍翠的竹林与树木,透着几分神秘与陌生,却让我们感到无比新奇与热烈。我们顺着小雨打湿的山道艰难步行,顺势而上,沿途山峦叠嶂,满目苍翠,山涧溪流 “哗哗” 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大自然的乐章,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山顶,步入古朴圣洁的弘化禅寺,烧香拜佛,感受那份宁静与庄严。游赏过后,我们来到后山,在竹林树丛间嬉戏打闹。不知是谁惊喜地发现了一处茂密的竹林,雨后春笋正破土而出,大家兴奋不已。
情不自禁,我拔起几节春笋,却不曾想被山里的管理人员发现。身着绿军装的我,因这一行为被带到管理处,还险些因亵渎军人 “尊严”,军领被拔下,军装被没收,最终被罚款几十元。由于身上钱带得不多,加上我们都是学生,为了不让学校知道,同学们纷纷帮忙凑钱,才平息了这场 “偷笋事件”。
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到日暮黄昏。尽管大家游兴未尽,但考虑到第二天要返回学校,只能恋恋不舍地下山。然而不巧的是,所联系的车辆因故未能前来接送。眼看天色渐暗,我们疲惫地沿着通往铁山的公路步行了将近五六公里。中途细雨蒙蒙,饥饿、困乏与疲惫一同袭来。好不容易找到一处路边的小饭店,我们每人吃了一大碗面充饥,才在黑暗中慢慢赶到铁山市区住了一宿,次日便返回学校上课。那是一段多么令人怀念的旧时光啊!自那之后,我与东方山一别便是数载。
如今,当年的同学早已天各一方,或许今生再难重逢,而东方山,却始终与时俱进,以它博大的胸怀,随时欢迎我的到来。
日出东方红似火,时空流转,世道变迁。十几年后,早已长大成家立业的我,再次踏上东方山的土地,以全新的视野和情感来重新审视它。来到山脚下,我没有选择搭乘山下的中巴车,而是顺着开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徒步而上,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如今的东方山早已今非昔比,新修的水泥道路宽敞整洁,上下山道一步一景。扶手、栏杆、休息亭子错落有致,新建的庙宇、牌楼与苍翠绿荫间的树木、竹林、山峦巅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远远望去,东方山恰如一颗璀璨明珠,焕然一新,傲然屹立在江南这片铁矿之都的东方。
我沿着上山的公路缓缓攀爬,沿途山峦间峡谷幽深,小溪潺潺流淌,鸟儿欢快鸣唱,仿佛在为我讲述着东方山的故事。不知不觉已近晌午,烈日当空,然而山上的天气却还算凉爽。正在我身心稍感疲惫,准备稍作休息之时,绿树丛林间一处隐秘的当地陆氏祠堂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怀着好奇的心境,一路跋涉来到祠堂门口。但见祠堂内香火缭绕,弥漫着与世无争的宁静氛围。其间佛像庄严肃穆,让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一旁几位老人正在虔诚地折叠纸币,看来似乎近期有佛事节日即将到来。在这片高山峻岭、林深茂密的绿野之间,我仿佛得到了一份灵魂的超脱。
恰逢当地村民做菩萨的法事,很是热闹, 得知我是远道而来的异乡客人,好客的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大家一见如故,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东方山的古往今来。主人还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心中满是感激。山村的乡民们淳朴忠厚、善良热情,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纷扰,远离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与乡亲们畅谈之间,我深深感怀于这份人间淳朴善良之美。这,就是我家乡可爱可敬的乡亲们!这里青山绿水环绕,四季风情各异,实在值得一游。
稍作休息后,我便继续赶路,抓紧时间去参观山顶的弘化禅寺。与大家话别后,我顶着烈日,走走停停。沿途山道两旁依然是一望无际的绿树丛林,仿佛是大自然为我撑开的绿色华盖。快要来到山顶,快到弘化禅寺时,我举目四望,蓝天白云下,远处群山跌宕起伏,蜿蜒连绵。脚下的铁山、新下陆都市尽收眼底,春风送来阵阵凉爽,我深深地呼吸一口来自大自然的淳朴气息,顿时心旷神怡,一种 “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壮志涌上心头。来到大门入口,我的心情竟莫名地激动起来,仿佛即将揭开岁月为它蒙上的神秘面纱。
东方山的弘化禅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千载岁月,香火依然旺盛,高僧辈出。以弘化禅寺为中心的22座大小寺庙,如繁星般散落于群山峰壑之间。就历史而言,这里作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可谓得天独厚。毕竟是佛教圣地,远近的老百姓虽无太多闲钱与闲暇去享受 “旅游”,但他们却把弘化禅寺当作 “圣地” 来虔诚崇拜。有些善男信女不远千里攀爬至此,只为到寺庙磕头烧香,祈求子息、财富与平安。
来到弘华禅寺的门楼,仰望近年新修高耸的寺门,在几十个踏步栏杆两旁,一座座雕刻精美的威严神像,让人顿生敬畏之感。我顾不上疲惫与劳苦,怀着极大的观赏兴趣和崇敬之情,开始一步步踏入弘化禅寺,一间间地游览寺庙。我的神情不时被一座座寺庙中的佛像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在神像前虔诚叩首膜拜。
弘化禅寺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源远流长。马祖道一高足德聪和尚云游至此,结庐修炼。其后,唐宪宗为山寺题名 “宝峰招提”,至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又赐寺名为 “弘化”。弘化禅寺曾历经 “三灾三火之厄”,却屡废屡兴,始终雄踞鄂东南佛刹之首。近代,寺院虽遭到严重破坏,文物、财产、田地等所剩无几,但如今千年古刹已基本恢复到万历年间之规模,名副其实地成为鄂东南禅林首刹。据说,弘化禅寺历史上一直设有学塾,培养出了大量栋梁之才及佛门高僧。
迈步进入弘化禅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米高的坐立 “凶神” 四大金刚,气度不凡。我来到开阔的院内,走过小桥,桥下荷花池塘荷叶田田。随后,我开始在各个寺庙之间穿梭。庭院深处,依山傍水之畔,有一株参天古树银杏,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树高25米,围合在4米左右,可谓东方山的树神。在它旁边站立着一尊佛像雕塑,庄严肃穆,气度非凡。据说每当春夏之际,树叶婆娑,林荫蔽日;秋冬时节,黄叶金黄,美不胜收。来到寺庙内的 “大雄宝殿”,引人注目的不仅有姿态各异、人体兽面的十二生肖彩塑雕像,还有两旁或坐或站立的几百个一米多高、神态各异的金身彩绘罗汉。
据说从任何一处罗汉开始,数到自己年纪的数目,所见到的罗汉姿态,便是自己的福星、命运之神,能预测并保佑自己未来平安幸福。步入其间的天王殿、观音堂,在香烟袅袅、梵音回荡之中,正面高高供奉的如来和观音神像雕塑,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情不自禁地顶礼膜拜。再看两侧各种神态各异、姿态万千、大小不一的神像,更是气度不凡。在香火缭绕之间,我虔诚地祈福自己事业兴旺,家人平安。
弘化八景中的禅关月涌和灵泉锡卓,现今仍然留存。禅关月涌在弘化三门前,原是长约千米的峡谷。每临皓月当空之际,但见飞云横渡,月华如涌,若真若幻,如诗如画。伴以寺院颂经声、木鱼声,忽远忽近,偶尔宿鸟受扰,惊叫几声,更增添了空山幽谷的寂静。弘化祖师殿后檐有泉井,井台由汉白玉镶嵌,井口约1尺5,井深20米,为寺内众僧饮水之源。
我虽只是走马观花地游览了弘化禅寺里的一些庙宇,但也算是了却了一段心愿。看看时间已到下午三点,只好就此作别。我匆匆踏着另一处僻静幽深的林间休闲下山小道,在渐行渐远的弘化寺古朴的风铃之声里,依依惜别东方山。
在人工改造的台阶路面上行走,下山的路途轻松了许多。我恋恋不舍地行走于绿荫苍翠之间,天空不知何时阴沉下来,再次下起了小雨。绵绵的雨水打湿了我的衣服,却浇不凉我心中对东方山的热爱之火。时过境迁,我已无法再品味到从前那般心境,因为我们已不再年轻,再也回不到从前。
东方山,我的二次到来,仿佛是在冥思祭奠故人,怀念一段逝去的岁月时光。在这家乡独特的自然环境里,我心潮起伏,涌动着如春天般蓬勃的思绪。新时代的东方山,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新月异,我的到来不过是万千平凡苍生中的沧海一粟,而它依然那么巍峨壮丽,那么俊秀迷人,让后人瞻仰缅怀。一年四季,东方山迎来送往天下客,唯愿在未来的岁月里,它能变得更加美好。
“世人争说匡庐好,我道家乡独东方”“孔雀飞来不是峰,大江东去恋仙踪。归来览胜曲径途,依然苍翠香如故。修竹扶疏觅日影,丛林掩映透风凉。古迹寺庙佛胜景,名山不只此山中”。
东方山,我终究还是要与你分别,期待着下次美好的再相逢。祝愿未来的你,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傲然屹立,笑迎天下客人。
东方山顶探遗痕,
翠胜连峰绿叶繁。
破晓游云寻旧路,
临空入镜映新村。
神明寺庙高僧念,
香火烟尘远客喧。
见景题诗留赋语,
友朋情谊暖心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