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晓丽的头像

王晓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0
分享

徐霞客与彻庸: 双向奔赴却彼此错过的君子之交

初十日

又东一里半,始傍西水岸南行。半里,东度小桥,遂由东麓南行。二里至鹿家村后,遂东上山。山半有岐,路从歧入峡,半里,渡溪东北上。一里,至妙峰山德云寺。寺门西向,南望烟萝,后有梦庵亭。后五里,碧峰庵。

十一日

待师未归,看《藏》。

十二日

饭,仍西下山。二里,南行。二里,随坞西转。二里,有桥跨溪上,曰梁桥。度其北,即仡老村尽处也,其水自南来入,路从村西上岭。一里半,逾坳西,行岭上。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

戊寅(公元1638年)十二月初七日至十二日,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大姚境内游历了6天,辗转百余里,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中以2760多字的文字记忆,为大姚留下丰厚历史文化遗产,也让现代人触摸到了明朝中后期大姚的人文生态。其中,初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徐霞客均停留在在妙峰山德云寺。

游记原文显示,徐霞客到大姚妙峰山德云寺,不仅仅是为了旅行和考察,更重要的是为了拜访彻庸禅师。那么,能让行程匆匆的徐霞客不惜花三天时间来等待的彻庸禅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与徐霞客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为此,笔者通过阅读《徐霞客游记》和梳理两人的生平,从中有了一些发现。

纵观徐霞客的整个旅途,除了地理路线之外,还有一条人文路线。这条路线是由徐霞客身边的朋友及游历途中的交游所呈现。

1.惊才绝绝两痴人 各领风骚在自身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生于江阴名门望族,鸿儒之家,自小饱读诗书,深得家学厚养,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成年后不止文才出众,诗词、书画、佛学、茶道、棋艺都有相当的造诣。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经34年旅行,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

1636年至1639年,徐霞客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占《徐霞客游记》全书的十分之九。1639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受邀为鸡足山编写《山志》,并坚持整理游记资料。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况愈甚,丽江土司木增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

徐霞客病逝后,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徐霞客游记》,广泛流传。《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彻庸禅师(1591—1940),云南人,法号周理,杜氏子。一生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禅净双修,被后世公认为云南明末清初的禅宗泰斗。

传说彻庸禅师出生时白气出屋,乡人感到奇异。才出襁褓便啼哭不止,有二位异僧登门赐史慧九,并授记其乃佛门龙象。九岁丧父,十一岁时入鸡足山大觉寺礼偏周和尚为师。彻庸禅师聪慧过人,阅经过目成诵,得到密藏大师的印证和赞叹。此后,彻庸禅师与弟子无住禅师隐居于牟定白云窝,后又依愿来到大姚妙峰开山建德云寺。

相传,彻庸禅师云游到妙峰山地界,忽然听到密林中一阵动听的仙乐之音,见一高僧乘云驾雾而来,等到彻庸禅师赶到,而高僧又飘然消失,彻庸禅师放眼望去,出现在眼前的是祥云瑞现、千峰争秀、万壑斗奇。于是,彻庸禅师便率其弟子无主禅师在这仙山宝地建起了德云寺,成为了一大佛教圣地。据1993年《云南省大姚县地名志》,妙峰山德云寺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崇祯二年(1629年)建成。

彻庸禅师被誉为“德云比丘再现”,乃根据佛经《华严经》中授记的善财童子第一参,参妙峰山德云比丘之圣记而来。彻庸祥师在禅宗上不仅道高德厚,而且在禅文化上也有建树,使昔日隐藏在僻野山林之中的德云寺也能名振朝野,在禅文化上形成了一条以妙峰山为首的佛文化主脉。彻庸禅师在禅宗上留下了许多法颂和法偈。如《柬刘晋川司空》,《柬黄慎轩太史》、《与陶工部洪》等文稿,都是开示修禅问道的法篇。在用功上也用过诗偈来作答,禅意深远,意味深厚,耐人寻味。在《法颂》上曾留下“行”、“坐”、“住”、“卧”四篇法颂传世。如《行》颂云:“游遍三峰五岳,归来屋里洞天,纵浇上方物色,何如此地心田”。

彻庸禅师不仅是禅宗泰斗,在诗文上也独具一格。在《妙峰即景》中就有四首,其中《天柱峰》诗云:

天柱崇高势接天,时人到此尽挤攀。

不如天上神仙过,东土西天总一般。

又在《别峰》诗中有云:

个事元来逾绝巅,攸生拟议隔三千。

何当七日跟寻遍,天明依旧别峰前。

在另一首《妙峰即景·梦庵》诗中云:

天地分明一梦中,梦回世界总虚空。

依然一色乾坤象,非色非空就此峰。

从诸多史料中可见,徐霞客和彻庸禅师生卒年相近,虽出生地一个在东南沿海,一个在西南边陲,但都是明朝晚期各自领域中最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作为同时代两个交游甚广的文化名人,他们从诗文中认识彼此并相互欣赏且心生向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朋友圈”还有很多交集。

2.未见其人闻其声 宛若明月照我心

1636年,徐霞客五十一岁。那一年年底(一十月初六日),他从江阴故里出发,途经浙江、江西、湖南,穿越广西、贵州,最后抵达云南。这是他一生中时间最长、困难最多、成就最大的一次旅行,也是他最后一次旅行。

天地辽阔,游过了三山五岳,徐霞客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为什么却把最后一次旅行的目的地选在云南呢?

从徐霞客的生平中不难看出,徐霞客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中,早就有了云南的因素。因为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调卫,因为大明第一才子杨慎贬谪云南,还因为云南传说是建文皇帝遁迹隐形的神秘边陲,云南山水已成为明代文人士子心中畏且敬的远方。另外,在徐霞客的家乡江阴有口皆碑的知县李元阳(1497-1580),云南大理人。李元阳江阴为官期间,声望很高。《江阴县志》载:“仁甫(李元阳)为邑,能兴学校,理冤屈,抑豪强,毁淫祠,禁妖污,弥江寇,诸事聿新。”后来看不惯朝廷走向衰弱的各种弊病,辞官回乡,游历山水,寄趣诗书,为地方修书撰志,编撰有《大理府志》、《云南通志》等文献。与大才子杨慎最为默契,经常同游名胜,诗歌互答。从游记中的一些情节来看,徐霞客还未到云南,常带在身边的书籍中就有《云南通志》。后来,徐霞客游大理,亲自到大理崇圣寺旁边顶礼膜拜李元阳墓,在鸡足山饿着肚子也要抄写完李元阳的碑记。

徐霞客广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其中多有名人鸿儒,陈继儒就是其中之一。陈继儒是明末有名的文学家、画家,其博学多通,志趣高雅,中原名士丢争先与之接近,已然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人物之一。陈继儒长徐霞客29岁,二人属忘年之交。陈继儒初见徐霞客,言其“眉眼之间,有烟霞之气在翻滚”,故为其取号“霞客”。他说徐霞客“不谒贵,不借邮符,不觊地主金钱,清也;置万里道途于度外,置七尺形骸于死法外,任也;负笠悬瓢,惟恐骇鱼樵而惊猿鸟,和也。吾师乎徐先生也”。正由于对这份“清”与“和”的欣赏,陈继儒为徐霞客写了许多推荐信,尽量为其西游提供帮助,而且请求徐霞客“出游记示我,请为涤耳易肠而读之”(《答徐霞客》)。

云南名士唐泰,字担当,曾在董其昌、陈继儒、李本宁等大家门下学习书画,享有诗书画“三绝”的美誉。陈继儒在徐霞客出游之前,就给学生唐泰写信,托他给予徐霞客游滇提供帮助。唐泰接到陈继儒的书信后,天天盼望,并派人在昆明寻访。1638年十月初,徐霞客抵达昆明后,就被唐泰请到老家晋宁,两人意见如故,共道仰慕之情。唐泰及其朋友殷勤款待徐霞客,陪伴游历20余天,诗文唱和,品茶弈棋,留下很多诗篇。分手时,唐泰不仅筹措赠送旅费,还致信各地友人对徐霞客接下来的旅途给予关照。

陈继儒还把丽江土司木增介绍给徐霞客。徐霞客还未入滇,就与木增土司书信往来,心意相通。木增 (1587-1646),明代丽江府第十三任土司,倡导学习汉文化,文学修养出众。徐霞客还没有到大理,木增就派人打听徐霞客的行踪。徐霞客到丽江后逗留了十多天,木增土司倾情相陪,悉心照拂。徐霞客为木增书信引荐当时名流,拓展了木增学习汉文化的渠道。木增知道徐霞客旅途窘况,以拜师求知、请修文章之名给予徐霞客丰厚的酬劳作为旅途之资。1639年,徐霞客西行回到鸡足山,又应木增所请,为鸡足山修志。1640年,徐霞客病况愈甚,木增土司派出八个精壮纳西汉子,把徐霞客从云南大理鸡足山抬回浙江江阴家中,历时156天。《徐霞客滇游日记》中,徐霞客与木增的相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次具体记载。文化的魅力是超越时空、民族、身份地位的思想情感黏合剂。木增尊重知识,渴求先进文化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感佩。

书画大家董其昌是陈继儒的同乡,二人交往甚是亲密,常以诗文书画相唱和。后来,陈继儒又把自己“忘年交”徐霞客引荐给了董其昌。

文震孟是徐霞客最早结交的好友,文震孟的曾祖是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其朴拙的隶书和飞若流云的行草在徐霞客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徐霞客早期的书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文震孟曾称徐霞客为“地行仙人”,嘱咐他将游记“汇成《记述》,以导后游,以传千秋”(《寄徐霞客书》)。

彻庸禅师一生精研佛理、工诗文,才华横溢,著述丰厚。他不仅是一名僧人,而且还是一名文学家、诗人,甚至书法家,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诗文,禅悟以及书法墨迹。作为妙峰山的开山祖师,彻庸禅师发掘出它固有的灵性和精神世界,通过自身的修持和文采,使它与外界产生了交流,使妙峰山具有灵性和文性而成为一座圣山。彻庸禅师与当时文士名流交往甚密,陈继儒、文震孟、董其昌、范允临、赵克孟、戈允礼、陶珽、陶珙、王锡衮等人交游唱和,儒释互证,给妙峰山增添了厚重的文气。

其中就有徐霞客的至交好友陈继儒、文震孟、董其昌、唐泰、木增等都为彻庸禅师题过诗文。

陈继儒《赠彻庸禅师开妙峰山题》:

寂寂山堂报晚钟,绕身三匝见狞龙。

戏将绦系龙腰上,明日寻来似老松。

文震孟《偶成为彻庸禅师》:

漫道心如水,水犹分渭泾。

直与秋空似,都令暮气醒。

逍遥向谁说,悠忽自为形。

更拟团蕉坐,焚香证道经。

董其昌《赠彻庸禅师》:

花竹蒙茸野水纤,闲弹别鹤试游鱼。

经春自领湖山长,可奉东皇迟尺书。

木增寄彻庸禅师(二首):

(一)

月注曹溪溪外天,松风演义妙音玄。

主人饱腹无他羡,半榻云庵了了眠。

(二)

酣酣抱佛若痴憨,骨冷冰心无法参。

一枕云根天外白,清香半柱绿罗庵。

唐泰《题彻公赠见师卷》:

鸡山彻公,海内最异人也。生平不轻许一人,为安心法不易指出耳。顾独于见师有所独契。余观其卷,不胜爱慕。在寺一宿后,晓起勉题数字“闻师瓶钵何草草,昨日入山今日老!山好水好闲更好,家中有子莫挂他,摇头只说不知道,不知道,好好好!”

前文说到,在徐霞客西游云南之前,陈继儒为其写了很多推荐信,唐泰、木增等都曾收到过陈继儒的推荐信。那么,作为与陈继儒交情不浅的云南文化名流,彻庸禅师应该收到过陈继儒推荐信的。徐霞客来到昆明之后,唐泰致信各地友人对徐霞客接下来的旅途给予关照。资料显示:普荷禅师(1593--1673年),号担当,俗名唐泰,礼大姚妙峰山德云寺开山祖师彻庸大师弟子无住禅师剃染于水目山,著名名诗书画高僧。从唐泰生平来看,他出家后师从彻庸的大弟子无住禅师。那么,他致信的人中,有自己的师门的长辈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在彻庸与文震孟、董其昌等人以诗文相交的过程中,或者徐霞客与木增的书信来往中,他们或许早就听闻过彼此了吧。

从《徐霞客游记》中可以感受到,明朝,佛教文化兴盛,寺院僧侣是互动交流很活跃的一支队伍,某种程度上成为民间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徐霞客所到之处,联络往来的大多是清雅名士。正是这样,徐霞客旅行登山拜寺访友成了一种特点。而在《滇游日记》中,除了走珠串玉的行走路线,还潜伏着一条中国文人性灵吸引的人文路线,这是一次地理旅游和人文旅游相结合的伟大旅行,而以文会友则是徐霞客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万里征途的有效方式。那么,徐霞客上妙峰山,就是这样一种必然。

3.完美错过空余恨 留下诗文鉴真情

1638年十二月初十日,经过两年多的长途跋涉,徐霞客于到达妙峰山德云寺,访德云寺住持彻庸禅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记曰:“一里,至妙峰德云寺,寺门西向,南望烟萝,后有梦庵亭。后五里,碧峰庵”。清楚记述了妙峰德云寺初创时期的景色。

这天午后,徐霞客徒步来到德云寺山门前,只见山门牌坊上彻庸禅师所书“妙峰山”三字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寺的大门建成一座牌楼,画栋雕梁,古色古香。进入寺内,是一个半月莲池,寺内建筑物雄伟壮观,楼阁交错,庄严肃穆,加之寺周苍松翠柏,古木参天,三山环抱,幽雅静谧,凤尾森森,日晖漏影,简直是一幅绝美画卷。进了寺门,向前来问讯的小沙弥说明来意,小沙弥告知徐霞客,说彻庸禅师云游去了。但禅师临行前有交代,一定要并好好款待并想办法留住徐霞客。虽没第一时间见到仰慕已久的彻庸禅师,徐霞客还是欣然留宿德云寺。

留宿期间徐霞客得知,妙峰山地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百草岭山系余脉,座落在牟定、姚安、大姚三姚交界之地,是曾经滇蜀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的要冲。山体主峰海拔2341米,山外有山,山中藏谷,西北面山下有一水库,蜻蛉河自西南而来,曲折向东,如玉带一般从妙峰山前流过。远远看去,整座妙峰山被山水环抱,长凤山、玉屏山、烟峰山、伏象山、四龙山、天柱峰、天外峰、大雄峰、善财峰、双雄峰、别峰等环绕在德云寺周围。德云寺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崇祯二年(1629年)建成,德云寺坐东向西,整个建筑群采用中国古代庭院式的格局布置,有五个院落,讲究对称,建筑为硬山顶青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建筑为两层,墙体为土坯墙,青砖地幔,大雄宝殿檐下施斗拱,属砌上墓造建筑。从山门向内依次排列,共有大殿五幢,分别为天王殿、弥勒殿、韦驮殿、大雄宝殿、祖师殿,两侧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地藏殿、客堂、大悲阁、玉佛殿、藏经楼、选佛场、斋堂、僧舍等,寺内畔池、坊廊、楼阁交错、布局庄严大方,形成了一组建造规模大,布局规整的明清式建筑格局。加之寺州委神奇色彩的涌珠泉、汩汩不觉的流水飞瀑,让寺院显得的清幽雅静。寺院里悠悠作响的晨钟暮鼓,朝唱晚诵,使寺院充满了庄严的气氛。

晚饭后,山风低吟轻送云儿在树端游走。只见德云寺寺周围青山怀抱,鸟语花香苍松翠柏青青,直冲云天。徐霞客顺着潺潺的流水声,沿小路而上,去寻找泉水的源头。越往上走树林越深,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一些古藤弯延曲折盘绕大树,几只调皮的松鼠在大树、古藤、溪水间追逐打闹,画眉鸟在幽静的林间呼朋引伴的叫唤。顺着溪流直上,紧走一小段路后,找到泉水的源头。只见泉源源源不绝地从山涧流出,掬起一捧喝进嘴里清冽甘甜。泉水旁边有两棵巨大古树,不时有橄榄般大小黄褐色鹅卵石随着泉水翻涌而出。此时已是夕阳西斜,日照蒸烟,万山皆紫,众山头万丈霞光余晖照耀斜洒,方圆数十里外能见傍晚山峰浓翠欲滴的艳丽。

1638年十二月初十一日,徐霞客在德云寺中醒来。只见太阳慢慢升起,从山丫口斜射下来的阳光,撕开山中的浓雾纱幕,穿过其间洒向群峰。刹那间,妙峰山的奇峰怪石、绿树林梢都变成了金色,缭绕在山中的雾霭像一群群被驱赶着的绵羊,奔跑着、扑腾着渐渐消失在山巅、天际。德云寺里古木森然,几株山茶花开的正盛。方丈室前的庭院,竹影婆娑,清泉泠然。小院清寂无人,只有鸟儿和松鼠在嬉闹。茶几在西壁屋檐下默然立着,好茶、座具、茶具一应俱全。遂烧一壶水,泡一壶茶,看看经书,坐等禅师归来。《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记曰:“十一日,待师未归,看《藏》。”

1638年十二月初十二日,在德云寺住了两个晚上的徐霞客还是没有等到外出云游的彻庸禅师,但年关将近,行程未完,只得在早餐后依依不舍地离去。《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记曰:“十二日,饭,仍西下山。”

徐霞客虽未见到彻庸,却为后人留下了《宿妙峰山》《夜宿妙峰山》两首七言诗。

《宿妙峰山》诗云:

路织千山积翠连,穷边欲尽到天边。

峰留古德云还在,界辟诸天月正悬。

狮窟吼风随法鼓,龙泉喷玉护金莲。

我来万里瞻慈筏,一榻三生岂偶然。

《夜宿妙峰山》诗云:

“玉毫高拥翠芙蓉,碎却虚空独有宗。

钟馨静中云一壑,蒲团悟后月千峰。

拈来腐草机随在,探得衣珠案又重。

是自名山堪结习,天华如意落从容。”

后人将诗刻在大殿侧旁,成为徐霞客游滇的重要史迹。

数日后,彻庸禅师云游归来,听小沙弥说徐霞客已经来过,等候自己两日未果后离去了。禅师闻言,捶胸顿足以表遗憾,言自己此次云游只为寻访弘祖,不想还是错过了。得知徐霞客往姚州方向去了,彻庸禅师立即前去追寻。追至到姚州德丰寺,说弘祖先生已于五日前离去,目前行程不详,禅师只能无奈返回。

380年后,这段古代文人之间双向奔赴却彼此错过的君子之交佳话还在蜻蛉大地上流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