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花果山便从沉睡中悠悠苏醒,像是被大自然轻轻唤醒的仙子,开始舒展她那迷人的身姿,漫山遍野的樱花、桃花、梨花、李花、核桃花竞相绽放,粉的似霞,白的如雪,将山野点缀得如诗如画。
三月的清晨,与一群文友相约自驾到花果山采风踏春。山间的薄雾还未散净,暖暖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轻轻洒落。车子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驶入花果山,首先闯入眼帘的,是远远的一大片如云似霞的粉色花海,于黛青色的山脊上,勾勒出一道柔美而蜿蜒的曲线。同车之前来过的文友介绍说是樱花,震撼之余,对即将开始的采风之旅又多了几分期待。
车子停在了一座精巧是的农舍门口,农庄周围,桃花灼灼,似天边流溢的绯云。它们肆意绽放,尽显妩媚姿态,每一朵都娇艳欲滴,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情话。花蕊间,蜜蜂忙碌地穿梭,嗡嗡的声音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不远处,梨花似雪,纯净而素雅。它们在枝头静静绽放,洁白无瑕,宛如身着素裙的仙子,散发着清冷而高贵的气质。一阵春风吹过,花瓣簌簌飘落,宛如雪花纷飞,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洁白的绒毯。还有那粉嫩的李花,小巧玲珑,星星点点地缀满枝头。它们像是春天洒下的繁星,在绿叶的映衬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为花果山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在农舍稍作停留,跟热情的主人打了声招呼,还在写有“花果山”三个苍劲古朴大字的农舍门口合了影。采风团一行便迫不及待沿着蜿蜒的山路步行而上,去近距离融入那片花海。走在樱花大道上,只见粉嫩的花瓣在枝头簇拥着,每一片花瓣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细腻而柔软,承载着春的温柔与浪漫。微风轻拂,花瓣纷纷扬扬,仿佛一场缤纷的花雨,将整个山林都染上了梦幻的色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浑然一体,每一次呼吸似乎都在与春天深情相拥。暖阳透过花枝,洒在小径上,光影交错,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春天的梦境里。作家诗人们的欢声笑语,惊起了在花间谈情说爱的长尾锦鸡,双双拖着长长的尾翼在花树间盘旋;身着旗袍汉服的文艺女青年撑着油纸伞在樱花树下拍照,衣袂飘飘,与满树繁花相映成趣,每一帧都美得如同一幅油画,色彩温暖而柔和,笔触细腻而生动。
站在花果山之巅远眺,目之所及皆水桶大小的核桃林。核桃林里,核桃花一串串地垂挂着,宛如绿色的珠帘,在风中轻轻摇曳。它们没有樱花的烂漫,桃花的娇艳,梨花的素雅,却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展现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这宛如天成的水墨长卷,恰是这座静默千万年的大山近些年来精彩蜕变的生动隐喻 —— 往昔那片贫瘠荒凉的山坡地,如今正蓬勃生长出满目的盎然新绿。而这,也是我们把花果山作为此次采风目的地的原因。花果山的魅力,不仅在于这如诗如画的花海,更在于它蓬勃发展的产业。
记忆中的花果山,还是初识时的模样。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是这样一个三月的周末,在七街中学上初中的我参加班级老师组织的春游活动,到花果山野炊。彼时的花果山,也是树木葱茏,山花烂漫,泉水叮咚,但因为地处当时的七街和仓街两个乡镇交界,远离村庄且有连绵的群山阻隔,这里就是一片漫无边际的荒山野岭,树是价值不高的野生灌木林,花是杂乱无章的各种野花,一汪汪清泉顺着山箐汇成小溪流向山下的白鹤水库。也是在初中阶段,结识了相处至今的好友春梅,她来自花果山背后的毛湾村。每个假期,我都会应邀去她家玩耍几天,那时不通公路,长达十几里的山路上荒无人烟,两个小姑娘只能在赶集的日子跟随人流往返,一趟要走上大半天,翻越花果山那条被七街人称为“马海长坡”的山路成了少年时代最难忘的记忆。
让“花果山”变得成名符其实的,是这座山如今的主人彭士华。2008年春天,这位正值壮年的河南客商冲着大姚“核桃之乡”的金字招牌,乘着招商引资东风远道而来,成立了大姚仕华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群山中的花果山流转流转了凉桥、将军两个村委会2万亩林地,种植核桃六千亩,随后又陆续在其余地块种植了大量的软籽石榴、桃、梨、李等林果。漫山遍野的果树,不仅是春日里的美景,更是秋日里丰收的希望。但核桃生长周期长,十年左右才进入旺果期。等花果山漫山遍野的核桃大量挂果的时候,却因市场因素价格持续走低,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短短几年间,公司便亏损近千万,一度陷入困境。
困难面前,这位坚韧的商丘汉子没有退缩。他花两年的时间寻找商机,筹措资金。2017 年春天,彭总带着他的新项目回到花果山,营建营养绿壳蛋鸡标准化养殖场,开始了二次创业。从种植业转型至养殖产业,虽说同属农业范畴,可这跨度,恰似跨越一座巍峨的高山。凌晨三点的养殖场内,彭仕华带着员工,手持消防水枪,仔细冲洗消毒通道的身影,至今仍被老员工们时常提起。“刚开始搞养殖那几年,真的太难了,没经验、没技术,资金也捉襟见肘,好在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如今已成为养殖场技术总监的彭仕华,轻轻抹了抹眼角,笑着说道,“现在每只蛋鸡的日均产蛋量达到 1.2 枚,比行业标准高出 15% 呢。”环保的理念,先进的设备,无论是产值还是规模,大姚仕华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绿壳蛋鸡养殖都走在了楚雄州前列。
实施低效林改造,发展核桃种植、林下资源开发和林下特色养殖标准化种植核桃6000亩,软籽石榴700亩,水果300亩,建设核桃采穗圃50亩;养殖绿壳蛋鸡7万羽。每亩地每年保底租金 800 元,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安排技术员驻点培训,带动649户贫困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增收500多万元……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这位扎根花果山的企业家向当地群众交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答卷。
公司的发展一天天好起来后,仕华绿色发展有限公司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除了必要的养殖区域,将空闲的地块精心改造成生态园林。设计师在原有的桃林基础上,巧妙引入七彩樱花等二十余种观赏植物,修筑步道,打造文创基地。“我们要做的是‘农业 +’,而非‘加农业’。” 彭仕华站在花果山的最高处,俯瞰着全景,目光坚定,“你瞧那些盛开的桃花,它们本身就是最具吸引力的广告。”“桃花花期长达 45 天,再结合端午节的樱桃采摘、中秋的桂花宴,全年游客量可达上万人次。更为关键的是,生态园与养殖场形成了良性闭环 —— 鸡粪制成有机肥,滋养着桃树。我们要让花果山四季有花绽放,天天都有果实收获。”“花果山自带红色文化基因,大革命时期,朱德曾经从这里走过。1936年,红六军团长征也曾经过这里....”,席间,彭仕华侃侃而谈,这位来自河南商丘夏邑县的异乡人,俨然把花果山当成了不折不扣的第二故乡,眉宇之间也多了几分新时代“美猴王”的王者风范。
“像彭总这样有文化情怀的企业家很少见”。一个文友小声感叹着。就听见彭总说:我以前也是中师生,教了几年书,后来才改行创办企业。那一刻,我对种下这满山花海的彭总、对蓬勃发展的花果山似乎有了新的认识。
坐在花果山山巅彭总的农舍小院,俯瞰这漫山遍野的繁花、果园、鸡舍,听着彭总的介绍,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春天,是希望的季节,而花果山,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春天故事。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果树,每一只蛋鸡,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万物复苏的春日里,花果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