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懂事起我就与斗笠结缘了。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雨伞,阴雨天就带着一个斗笠背着书包去上学。周末如果遇到雨天,也是戴着斗笠,披着油纸,和小伙伴一起去放牛。下雨天,妈妈和哥哥姐姐们也总是戴着斗笠去田间劳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斗笠可以说是农村必不可少的一种雨具了。因为戴斗笠可以解放双手,方便实用,现在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也会备用几顶斗笠。
为了记录编织斗笠的全过程,那年冬天,我们慕名来到了大汾镇大汾村街背组织斗笠匠人李海军家。当我们看到李海军时他正在家门口用锯子锯竹。看到我们来了,他放下锯子,热情接待了我们。
李海军,1973年11 月出生,2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是靠爷爷奶奶养大的。李海军说他只上过一个星期的学,12岁开始跟爷爷学织斗笠。爷爷奶奶去世后,他凭着织斗笠的手艺,独自一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先建了一栋土砖房,后来又改建成砖混房,育有一儿两女,大的女儿已经就业,两个小的还在读书。
李海军的家简直就是一个堆放斗笠的仓库,又像是一个编织斗笠的车间。墙角层层叠叠堆满了斗笠,墙面也挂满了斗笠,大厅的一侧堆放着上百个斗笠坯。大厅中央放置着一条木板凳和一个小竹椅,木板凳上伤痕累累,这应该是他的工作台了。小竹椅也已经严重变形,上面还捆绑着一些绳子,看样子这是李海军常年织斗笠坐的椅子,因为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地面上放着一捆捆的篾丝篾片,还有几根已经锯好的竹筒。
他告诉我们说,斗笠一般是冬天织,春夏天卖。冬天农事少,可以全天候在家织斗笠,加上冬天的毛竹不容易发虫,织出的斗笠更耐用。春夏天雨水多,农事也多,买斗笠的人就多。编织斗笠的原材料就是毛竹、箬叶和油纸。工具也简单,一把篾刀,一把锯子,一把剪刀就可以搞定。但编织斗笠是纯手工操作,有十几道工序,全是技术活。
首先是要破竹剖篾。将二、三年生的毛竹砍来,剔去竹枝,用锯子锯成1.2米长的竹筒,然后用篾刀将竹筒破开,将竹青和竹黄剥离,再剖成3厘米左右宽,3毫米厚的竹片。李海军说,斗笠的用篾跟其它竹制品不一样,大部分竹制品用的是横篾,而织斗笠用的是侧篾,也就是要在原有3厘米宽、3毫米厚竹片的基础上,再分解剖成2毫米左右宽、3毫米左右厚的篾丝(也叫篾条)。
说完这些,李海军坐下就开始剖篾了。他边剖篾边跟我们说,剖篾的基本功是否扎实,体现在剥离开竹青和竹黄这一环节上。竹子的竹青部分韧性较好,但只有一层;竹黄部分较厚,但又较为松脆,容易折断。要提高竹子的使用率,潜力就在竹黄部分,也就是要尽量多剖几层竹黄。剖篾技术的好坏,就体现在剖竹黄的箨环(位于竹子的节与节之间,俗称为“竹节巴”)上,因为箨环处最脆,一不小心就断了。
看到我们几个在采访拍摄李海军,周边的几位邻居都走进屋子来围观。邻居们告诉我,村子里李海军的年龄不是最大,但篾龄却是最长,篾刀也用坏有十几把了,全靠一把篾刀娶妻生子、建房造屋。他为人也很好,左邻右舍有竹制品用坏了的,他都会热心免费维修。我站着,一边和邻居们聊天打招呼,一边看着李海军剖篾。只见他在剖篾时每遇到竹节巴,就要两眼盯着竹节,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竹篾,右手将篾刀往后退一退,再用阴力将刀滑向竹节,以成势如破竹之势,篾刀就顺利剖开竹节。李海军说,新手一般很难将一片竹篾从上到下一剖到底,稍不注意,不是在竹节处断裂,就会出现篾片割手或篾刀切在手上。所以斗笠匠人的手,总是横七竖八地布满细碎的伤疤。
篾丝剖好后,他又用篾刀逐根将篾丝的毛刺刮掉,使篾丝变得光滑,接着就开始编织斗笠坯了。
李海军说,斗笠坯有上下两层,有的地方称上面一层为面子,下面一层为里子。织斗笠坯先从顶部织起(也叫“捏蒂”),“捏蒂”这个工序对技术的要求最高,大小深浅要和大多数人的脑袋相适应,不然斗笠戴在头上就不稳实。斗笠的顶又有尖顶和平顶之分,他织的都是平顶斗笠。织顶需要先将4组(7根篾丝为一组)篾丝呈放射状(叫经篾)交织而成,再用8根篾丝与放射状的4组篾丝横向(叫纬篾)连在一起,也就是说,起顶就要同时用到36根篾丝。
编织斗笠其实就是经篾与纬篾交叉编织,有些类似于织布时的经纱和纬纱。编斗笠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压”。在编制过程中,始终是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也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的方法。说着说着,李海军就将斗笠的顶“捏蒂”成型了,接着,他把斗笠顶放置在一个形似斗笠的木板模具上“套模”定型(俗称为“盘脚”),定型之后就可以放开手脚编织了。只见李海军那一双生满老茧的手拿起篾丝,一条一条又一条,来回飞舞,技艺娴熟,十个手指宛若弹琴,不停地拨动着琴弦,篾丝和篾丝的碰撞,在那放满斗笠的大厅里,发出沙沙的声响。不到半个小时,身边70多根篾丝就用完了,一个带有蜂窝状的六角小网眼的斗笠坯里子也就编织成了。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将斗笠坯的面子织好,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将斗笠坯的里子和面子合并拼接在一起了。
李海军将斗笠坯的里子放在一块和斗笠一样大小的木板上,在里子的上面呈放射状有序地铺一层箬叶,然后,在箬叶的上面加盖一层油纸,用剪刀沿斗笠坯的边沿将多余的油纸剪掉,再将斗笠坯的面子盖在油纸上面,使斗笠坯的里子与面子合二为一。
最后就是锁边了。李海军说锁边最好用竹青篾,因为斗笠的边沿与外界磕碰多,竹青的韧性好,耐磨,不容易折断。说完这些,他先用六根竹签将斗笠坯的上下两层固定好,再手执一根竹青篾片,环绕斗笠的边沿斜着上下穿花走篾,那根柔软修长的篾片儿,在他的手指间跳跃——抖起,颤落,让人眼花缭乱,而李海军却得心应手,谈笑风生。不一会儿,一个完整的斗笠就做好了。
李海军拿着刚刚织好的斗笠,告诉我们说,别看斗笠很小,但做起来活儿挺复杂。从上山伐竹到破竹剖篾,从织顶(捏蒂)到套模,从铺箬叶、油纸到拼装锁边,细算起来不少于十五道工序,且不能连贯做完。箬叶等原料要提前备好备足,晾干水份后方可使用;毛竹要备够,篾丝篾片也得提前剖好,刮掉毛刺。李海军还告诉我们说,他小时候,爷爷织斗笠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油纸,得用一种叫牛皮纸的代替。为了防漏水,要在牛皮纸上涂上几层的桐油,织斗笠的手续更加繁琐。现在有了油纸,牛皮纸和桐油就基本不用了,工序也就简单了一些。但因为是全手工操作,平均算下来,一天也只能织四个斗笠,一个斗笠卖30元左右,一天能挣个百把元。
现在农村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塑料的斗笠,那种塑料斗笠经久耐用,样式还挺好看,对传统斗笠的市场冲击很大。再加上现在农村劳作大都是机械化了,老百姓下地干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斗笠也用得较少。以前,他每年可以卖四、五千个斗笠,现在只能卖一千多个了。
李海军告诉我,以前除了农忙时节,他都在家织斗笠,现在销路不好,织得也少,只是下雨天不方便外出才会呆在家里织一些斗笠,平时都是跟人打些零工或上山挖笋。
唐代张志和描述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场景是浪漫美妙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斜风细雨中农民戴着制作精细的斗笠忙着农活,放眼一望,田野中宛如漂着一枚枚阔叶浮萍的那种诗情画意的画面也将会越来越少。斗笠,这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这种古老的手艺还值得我们去记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