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家一灶,早晚有靠;炊烟袅袅,锅里热闹;煮过春秋,煮尽铁勺;既有忧愁,又有欢笑。”灶头是炊烟的源地,常带给人们生活的梦想与希望。
自有记忆时起,我们与大伯家就是一屋两头坐。房屋是一间两隔,外面卧室,里面厨房,农村称为“倒屋”。灶台是两孔(小锅、中锅)泥巴灶,两锅间靠前方有一个小窝,用作平时放鼎罐。灶台是父亲成家时打的,据说:“‘难关’出来,生活恼火,买不起砖,就地取材,用板子夹起,筑泥而成。”
生活复杂多变的灶台,伴随“铁瓢”“铲子”的翻飞,荡尽父母所得的工分与成果,包括锅巴汤的余味,以及那些不得不弃之的“锅虱子”。在青黄不济的岁月里,母亲常围着灶台打转,焦虑锅里放什么东西煮,有时水烧起锅巴了,又不得不将柴火退去,等待父亲赶场回来,或去借米下锅。
早晚守着灶台,最大的梦想就是每顿能吃饱饭……说实话,就算遇着风调雨顺的年成,顶多也是希望不要糙包谷面、荞麦面和红苕等,但多数是不可能的。有时母亲也顾及我们的心情,适当提起筷子和,尽量不和到底。然而,在舀饭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打“苕洞”,寻找白白的米饭。再说下饭菜,不是酸菜盐菜,就是干菜野菜,而且菜里没有油,吃起来有些糙口。这还不算什么,总比没得要好,要是遇着年岁较差,或缺菜的季节,能有点“海椒”和米汤下饭就算很不错了。在生活的过往中,肉和豆腐似乎为过年的专用品,或有亲戚朋友到来的特殊招待。
改革的春风拂过“凉村”时,那是一九八一年底,红梅初绽的时月,父亲赶忙犁完剩余的冬土,以便浇上最后一场雪的希望。母亲就打理那些桐子与乌桕,准备卖了买两个猪来喂,这是她结婚二十年来的最大养殖计划,虽然面临更多的辛苦与劳碌,但她脸上常呈现幸福的微笑,至少不为没有猪草而担忧,或猪在栏圈里饿得跑去跑来的叫。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四年,父亲们三弟兄分家,我们归祖母曾经生活的地方。那厨房与卧室是分开的,灶台在厢房里,依然是两孔泥巴灶,虽然比我们原来的灶头要稍微小点,但相对来说还要平整些,不像原来那灶台,放东西在上面不是东倒西歪,就是沾尘带泥。当然,其锅里煮的比原来就要好得多和香得多,要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生产力的解放,远去了朝日红苕洋芋、包谷面汤、荞麦面汤等以汤为主的流食性生活;要香的是基本上每年要杀过年猪,虽然因读书缺钱也要卖一部分,但早晚两餐还是有油炒菜吃。在油香飘忽的岁月中,早早晚晚的灶台上,白米饭不再是难事,鸡蛋、肉、豆腐和糍粑也在向立夏、端午、月半、中秋、重阳等常规节日靠近。
“南巡”的快车驶向大江南北的第三年,我们家远去了泥巴灶的历史,灶台换成了三孔烟囱灶,一小一中一大,略略叠成“品”字形,较为节能的炉桥提速了生活的节奏,明亮光滑的瓷砖透现时代的新潮,以及母亲那内心的微笑。她高兴的是不用“高粱扫”扫灶台了,而是用毛巾轻轻一抹就非常干净。回想泥巴灶,落点东西在上面就难得捡起来,即便能够捡起来,也要拿去洗后才能回到锅里。
其实,令母亲最大的欣慰就是远去泥巴灶那年腊月,还顺利地照上了电灯。亮灯当晚,母亲异常心喜,说:“哎呀,这才安逸,落颗针就捡得起来!”她整整高兴了半个月,而且非常节约,天不黑是绝对不开灯的。在农村,煤油消耗要占灶台生活的大半,特别是农忙时节,因抢时间和将就活路,吃“黑夜饭”是常事。我记得土地下放头一年,因为谷种原因,导致栽秧过晚,为抢时间没去赶场,就打了一场“黑猫”。
通电后,不管活路再忙,不管时间再晚,母亲总是不慌不忙,快乐地走进厨房,将光明揉进美好的厨艺,让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时代前行,环境改变,亦然增添了母亲在灶台上的愉悦心情:首先是“搭米瓢”换成了小碗,不像原来那样因计划用粮要反复估量;其次是蔬菜不用愁,常有多余的,便于适时取用;第三是有足够的油吃,活路重的时候多放一点,因此饭量比较恒定。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用盘子装菜,包括饭碗也是大碗换成了小碗。
二十世纪末,我与父母分灶吃饭,从农村步入城市,厨房比较窄,新建的灶台更简单,就是一个风窝煤炉,烧水煮饭,炒菜熬汤,一并而下,生活向小盘小蝶迈进,滋润的程度和感觉,就像清晨的阳光照在水上一样,闪闪发光。特别是那个“搭米杯”,家属换过三四次,一小再小,最后用小茶杯舀。有时煮得再少,也还是要剩饭,特别是炒菜,像被油淹似的,至于肉和豆腐,亦成生活的主要日子。
十四年以后,我住进了小洋楼,厨房的装修更是新颖、漂亮、舒适。且看上有扣板、下有瓷砖,大理石灶台、抽油烟机、消毒柜、洗菜盆、橱柜等一体化构造,包容其中,内涵丰富,结构有序,存取方便,用起舒坦。电冰箱、电饭锅、电炒锅、电磁炉等一电通行,环保卫生,节能到底。新的厨房,新的生活,不再视油盐米醋的多少而伸手,也不再看有肉和豆腐与否开锅,而是自由选择,尽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总归一路走来,我家灶台经历了泥巴灶、瓷砖灶、风窝炉、大理石等四个阶段,其生活也相应度过了吃不饱、能吃饱、吃得少、吃得好等四个时期。展望将来,改革的春风还在翻滚前进的浪潮,不断迎接小康生活的到来。
紫阳高照,泰和乾坤,一年春色一年新,半月风光半月好。下班回家,走进厨房,走向灶台,走入生活的幸福,偶尔闲来望窗外,然是“万象更新:梅含秀色三江碧,柳拂光芒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