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乃“天府之国”,自古名为胜地。假如去成都,只要过广安,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曾有人说:“就全国而言,成都人最悠闲。”我说,不是成都人最悠闲,而是成都这个地方最悠闲。
首次去成都,感觉像盆中的蚂蚁,转了半天还在原地。记得在成都图书馆迷了路,同事打电话告诉所在地,我转去转来就是找不到他,后来开手机导航,第一次使用,没有调到“步行”,转了半天还在圈中。
成都宾馆的安静,“刘一手”火锅的热闹,金沙遗址的惊奇,都抵不过“百菜馆”的优雅。单看门上的对联:“百菜还是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便道出了成都人的生活取向与品质追求。吃过饭后,我先移脚步,邂逅在门前的树下,欣赏成都的美女风景,真是齐刷刷,水灵灵,如雾伴峨眉,一色苍茫醉成都,最饱眼福最难离。
导游说:“到成都不去看都江堰,冤枉来一趟,因为那是天府之国的来源……”想起读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过:“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而富成都平原,且充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利导,具有着极大的智慧体现!”
到都江堰,复看“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领略内、外江分流,但想李冰父子聪明才智,让成都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引来世人敬仰。被誉为“川主”的李冰父子,死后以“大王庙”“二王庙”纪念他们,除功不可没以外,更多是强调“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方法,以及至今仍有较高水利技术价值的真实体现。
岷江远来,流水无限,青衣汇乐山,再造东方佛国文化的灿烂。风轻轻,水自流,佛在人间,顺心安成。《无量佛》曰:“一切往生,是一切众生类的往生,莫不仗借。”然想世间名利,亦如乐山大佛镇守,岷江自古而来,自然而去,守也如此,不守也如此。《佛经》说:“根本的利益、根本的摄护、根本的成就,自是佛的果得成就,即一世众生的本源心地所在。”
到乐山大佛前合影留念,以佛愿力,到底何求?然想母亲平安,信心求念,可是报德无满。后来,我才明白,极乐世界本就是一切众生建立的本国本家,来去无求,便是最大的信心,因为一切含识归于自性。所以,以名报德,以德显用,以用显成,终归不离名号当下。这不仅是人类,也许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如此。无所来,无所去,归于空寂,归于真实,这就是所谓的乐山大佛。
越过平原,再上高山,高处不胜寒,高不过峨眉,修不过人性,还是李白说得好:“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青冥依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联想三国时代,假如刘备不早亡,或刘禅撑得起,诸葛亮不事必躬亲,六出祁山有功,蜀国可能一统天下。
峨眉山的和尚都是正果圆满,德性亦如金顶之高。我问和尚去了哪儿?有人回答说:“和尚很忙,白天上山,夜晚下凡,念经都叫喇叭代替……”修得清净,吃尽素食,学有矜持,道来平安是佛,怎么远离凡尘,而又自落凡尘?如是这样,何谈看破红尘?原来,我所听到的读到的,以及未来峨眉山之前,还是《佛经》中的认为:“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站在金顶前,仰望天上,还是雾的笼罩更加严实,风寒如箭,来来往往,沉沦不定,亦修正觉,这就是性德佛法的本体,一切众生的本心与真心所在。难怪《佛经》曰:“修德,要顺性起修。无修之修,无念之念,无证之证,是为正修。正证、正见、正知、正功德,是为万德洪明。”下峨眉山,然想金顶祥光,还是先前的感悟:无中有我,我中有无,无也是有,有也是无。
天府之国,岷江哺育,莫过都江堰的利用,亦如黄俞诗曰:“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除此之外,我就收藏了著名画家党元明先生画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画扇,以及“红梅绽放”的力作,先生顺手题词鼓励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