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象山人的头像

老象山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12/04
分享

包公文本的另一种解读

                     

 

                          刘湘如

 

包公故事家喻户晓,正是天下谁人不识君?

历来关于包公的文本很多,特别是断案方面,包公案,铡美案,三侠五义等各类故事异彩纷呈。不过民间流传多有演义性质,黑脸铁面,月牙眼,清正,无私,威严,扫尽人间不平,包公形象是百姓心中的祈盼和希望,更是后世为官者效仿学习的标杆。而怎样用一种传统叙述的方式,把包公一生的真实面目,客观、全面、细致地展现给读者,这则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工程。许高彬先生经过漫长认真的准备写出《包公传》,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对包公的全面解读,需要大量的搜集整理和庞杂的研究史料。

作为负责宣传工作的县级大员,许高彬有着一个更为重要的出身标签:肥东人。巧的是,包公不仅是肥东人还曾是县级官员,所谓同声相求,同气相求,他有理由格外尊崇这位千年前的同乡和同仁。

无论是出于精神的仰慕或感情的倾向,可以想见许高彬对于这位名动千古的乡贤是何等情有独钟?他对包公的廉洁无私,刚正不阿,为民作主,不畏权贵等特点,自然格外敬佩和推崇,所以在他的笔下,包公的形象总是鲜活生动,栩栩如生,标范特立,令人难忘。这是怎样的心曲?一种生命的暗示?许高彬通过《包公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善恶观和终极的追求!

我曾经见过一些民间的流传民谣,譬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可见人民对包公的尊敬,虽然历史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法力无边,凭着皇帝赐给的三口铡刀就可以“先斩后奏”。但历史上的包拯确实大公无私,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已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他是真正的耿直无私,清正廉洁、万世景仰。他是从肥东文集那个大包村走出的,他身上那种正直不苟的品格,都在许高彬的《包公传》里有着婉转切实的表达。

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包公的人生经历,记录包公的性格、情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多方面多则面透视包公一生的人生状态,是许高彬在《包公传》一书中给读者提供的阅读线索。

纵观全著,在18万言的《包公传》中,作者用朴素亲切的通俗的表达,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包公完整的一生。从“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清心治本、兴利除弊”,“犯颜直谏、嫉恶如仇”,到“身体力行、为民请命”,“肃正吏治、威慑天下”,“勤于政事、鞠躬尽瘁”,六大章循序渐进,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娓娓道来。整个文本通过少年求学、考取进士、端州留名、出使辽国、陈州放粮、参掉宰相、外任地方、坐镇开封、三弹李淑、魂归故里等等翔实生动的细节,把包公的人生过程叙述得跌宕起伏,景象万千,惟妙惟肖。其中关于历史史料的运用,也是本源据实,考之有据。如p102页写到包公“不涉朝野党争”,提到庆历三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仁宗皇帝责成有所更张兴致太平,继而引出范仲淹等的《十事疏》等,此时包公不过是一个刚从端州调任入京的官场新秀,以及他到任后的一系列举动和建言,都记述得事实清楚有依有据。又如p119页“执意抗辽”一节,写到宋辽双方最后达成和议,宋方虽有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但由于包公的坚持抗战,终究避免了更大的失败。都写的史料真实,尺度有节。在“七斗王逵”中(p122页),包公的“弹王逵(一)”,“弹王逵(二)”“弹王逵(三)”一直到“弹王逵(七)”,每一次都写的有理有据,弹劾有据,甚至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包公因此得到“包弹”的外号,甚至成为了北宋流行词语,这是值得认真玩味的一笔。

除了认真的记述,以形象化或者趣味的手法描摹包公的精神风貌以及人格背景,是《.包公传》的另一个特色。在“京都阎罗包老”(p206)一节中,作者写到开封百姓为了争看包公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仁宗皇帝知道后,赐给包公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起别的官吏要长出三寸,而后皇帝下令说,“凡是碰到包拯帽翅的人,杀无赦!”爱民如子的包拯不忍百姓受害,所以每次逢到步行办案的时候,都要预先叫人沿途吆喝皇帝的命令,百姓也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这些有意思的记录,无疑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文以载道,道依真朴,传记文本的第一特征是真实性。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存在的真人,真名实姓、真实经历,真实出生地,真实活动范围等,《包公传》更是这样,许高彬的文本基本上没有虚构,除了少量的历史传说,也都是在具有文学性的基础上完成的。《包公传》基本是写人的,人的生命、性格、情感,品德,尽在其中。看得出作者对于资料是通过选择的,经过认真的剪辑、组接,倾注了自己爱憎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掺以必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有的地方写的很传神。

同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包公传》作者采用的是传记中常用的朴素白描手法,很少修饰和描绘,甚至在无意有意间大面积使用方言,读来明白如话,亲切如初,入情入理,丝丝入扣,这也是《包公传》的文字特色,文本中时而出现的风土人情,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景。我是常常在读传的过程中,产生对于历史的联想……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包公传》甚至有着更深的现实意义。包公以孝、刚、廉、明著称,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文化历经千年,其重要价值在于它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有利于倡导今天的社会正义价值和推动依法治国。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实行,选好人、用好人才能执好法。时代需要包公式的清官,强调为政之制,重视为官之德,是新时代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顺应人民期盼,像包公般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主持正义、勤政有为、造福一方,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依此观之,《包公传》的面市更是宣传出版方面的一缕春风。

总之,许高彬撰写的《包公传》是成功的,及时的,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个人走上创作道路或者写出一些著作,于一般文化人来说并非难事,而对于一个成天忙于公务的政府官员来说,却非易事。一直以来文坛不乏有诟病政府官员著书立说的议论,其实未必不是文人狭隘见识所致,像许高彬这样一方面把分管的宣传文化工作抓得风生水起,一方面以文化使者的心态写出家乡的历史楷模人物,是对于宣传文化事业更高的奉献。以一种虔诚的目光面对生活追寻历史,使许高彬兼具了一个作家和一个政府公务员共有的品质。他在繁忙工作之余,成功完成《包公传》著作,是一个业余作家的奇迹,也是一个新时代公务员的奇迹!

 

201812月写于上海十步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