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503/07
分享

王振华与围棋的不解之缘

在生活这片广袤无垠、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天地间,有些人仿佛被命运的丝线悄然牵引,因某个偶然契机,与某一事物结下难以割舍的深厚缘分,并倾尽心力,奉献全部热忱与执着。王振华,无疑正是与围棋有着千丝万缕、难以言喻之不解缘分的那个人。

1953 年,王振华在时光长河的特定节点悄然诞生。1986 年,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毕业后,他如同一片被命运轻置的落叶,来到鄂州市总工会图书馆,担任馆长一职。一次整理图书时,他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时光之门,邂逅了 1961 年的一则故事。彼时,国内围棋发展尚处艰难起步阶段,围棋在大众视野中热度不高,专业赛事稀缺,人才培养体系也远未完善。时任外交部长陈毅满怀热忱,邀请日本围棋队访华,旨在促进围棋文化交流,推动国内围棋事业发展。在中日围棋队激烈交锋的赛场上,55 岁的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光芒四射,连赢 7 盘棋。面对国手魏海鸿,伊藤友惠即便流露出漫不经心之态,魏海鸿最终仍无奈败下阵来。这则中日围棋对弈的故事,如同一把锐利的剑,深深刺痛了血气方刚的王振华的心。那时的他,对围棋全然陌生,然而内心深处那股炽热情感,却驱使他毅然决然地决定,要为围棋做些什么。他满心想着,或许可以通过征订围棋报来学习围棋知识,可向邮局询问后,得到的却是令人失望的答案 —— 并没有《围棋报》。但王振华恰似一位坚定无畏的勇士,并未就此退缩。“振兴围棋,匹夫有责”,这句誓言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他心间持续燃烧。他迫不及待地将创办《围棋报》的想法,告知了当时在鄂州市商业局上班、同时也是鄂州市围棋冠军的发小徐昌林。然而,徐昌林却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他的热情,坚决反对他的想法,理由是办报纸需要庞大经费和大量人力,就连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没有《围棋报》,他的想法实在太过异想天开。

那一刻,王振华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失落、迷茫与不甘交织在一起。但一想到那则刺痛内心的围棋故事,想到国内围棋发展的困境,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如同在困境中顽强生根发芽的种子。他毅然踏上恶补围棋知识的艰辛之路。短短三个月里,他如饥似渴地研读了《围棋布局》《小型报纸排版》《采访技巧》等 7 本书籍。每一页书,都似他探索围棋世界的坚实脚印;每一个字,都像他与围棋对话的神秘密语。他认真记录下两本厚厚的笔记,那笔记承载着他对围棋的热爱与渴望。就这样,他从一个对围棋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一步步逐渐成长为对围棋颇有见解的行家。1987 年 1 月,王振华怀揣着忐忑与期待,试着给围棋泰斗、九段棋手陈祖德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准备办《围棋报》的想法。令他惊喜万分的是,陈祖德不仅回了信,字里行间还满是对他办报的支持与鼓励。这封信,宛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王振华前行的道路。

有了围棋国手的鼓励,掌握了基本围棋知识的王振华,却又面临资金和刊号这两大犹如巍峨高山般的 “拦路虎”。为筹集创刊资金,王振华绞尽脑汁,甚至想出了一个 “计谋”。当年结婚时,妻子手中握着 1000 元彩礼现金,原本计划用这笔钱添置冰箱和空调,为新家增添温馨。然而,为了心中那份对围棋的热爱,为了创办《围棋报》的梦想,他内心满是挣扎,一方面是对妻子的愧疚,一方面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最终,他无奈之下,与银行朋友设局,称银行存款 “1000 元变 4000 元”。妻子在将信将疑中,最终还是把 1000 元交给了他。就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围棋报》创刊的启动资金。而这一决定,也让家中买冰箱的计划整整推迟了 30 年,直到 2016 年,他们家才首次添置冰箱和空调。此外,在时任鄂州市总工会主席余后容的热心斡旋下,1988 年元月,王振华如同在黑暗中寻得一丝曙光,成功拿到了 “报刊内部准印证”。

报纸准印证办下来后,王振华宛如一位急于奔赴战场的战士,马不停蹄地前往武汉约稿。在湖北省围棋队,围棋教练刘力得知他以一己之力办报后,眼中满是怀疑。刘力试探着对王振华说,稿子可以约,但稿费得先付,以防报纸印不出来,无法向写稿人交待。王振华听后,内心一阵刺痛,他深知办报之路艰难,却未曾想会如此坎坷。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二话没说,立刻返回鄂州,向单位借了 400 元钱,这 400 元可是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当刘力接过这 400 元时,被王振华坚定的眼神和满满的诚意所打动,当即决定成为他办报的强力支持者。凭着这股对围棋的热情和执着,王振华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自费联络了全国各地围棋界知名人士和业余通讯员 140 多人。这些人如同璀璨的星星,汇聚在一起,成为《围棋报》忠实的拥趸,积极为办报出谋划策。由于白天要干本职工作,办报事宜全靠晚上和业余时间。无数个夜晚,王振华在昏黄灯光下,沉浸在写作与学习中,常常熬到凌晨一两点。长期用眼过度,使他原本配戴的 600 度眼镜,一下子飙升到 1300 度,镜片厚得如同瓶子底,可他眼中对围棋的光芒,却从未因此而黯淡。

1988 年 3 月 14 日,第一期《围棋报》终于如一颗新生的新星,新鲜出炉。共印刷了 500 份,可谁也没想到,这份小小的报纸竟一时洛阳纸贵。人民日报也为此刊发短消息,仿佛在为这颗新星的升起而欢呼。创刊一个多月时间里,王振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 2000 多封书信,那一封封书信,就像一封封来自围棋世界的邀请函,承载着大家对《围棋报》的期待。可办完第一期,1300 元启动资金便迅速告罄,后续资金根本跟不上。就在王振华陷入绝望之时,鄂州市工人文化宫如同一位及时雨般的救星,伸出了援手。王振华最终募集到了 2000 元资金,1989 年,先后出版了三期《围棋报》。

但早期的《围棋报》,如同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造血功能,办报资金依旧捉襟见肘。1991 年,王振华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而充满希望的想法 —— 进京拜访棋圣聂卫平,寻求支持和帮助。当年 7 月,全国围棋名人战在北京举行,赛制四天时间。得知消息的王振华,连夜乘坐火车赶往北京。因囊中羞涩,没钱住旅馆,他便在火车站躺椅上度过了两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第三个晚上,执勤民警发现了在躺椅上睡觉的王振华,因他没有相关手续,民警本打算将他遣送回鄂州。王振华满怀真诚地讲述了事情的原委,没想到,民警也是一位围棋迷。王振华当即赠送一份围棋报给值班民警。在火车站睡了 4 个晚上后,王振华终于在国家围棋队训练室,见到了他心中的偶像 —— 棋圣聂卫平。听闻王振华艰辛的办报经历和一路的坎坷遭遇后,聂卫平感动不已,当即决定将围棋棋王半决赛放在鄂州。

从北京返回鄂州后,王振华迫不及待地将棋圣聂卫平要来鄂州的消息报告给相关部门。然而,如同天方夜谭一般,无人相信他的话。无奈之下,他给聂卫平打了一个电话,让国家围棋队给鄂州市发了一张正式函件。一个星期后,收到函件的鄂州市高度重视此事,迅速成立了第三届全国围棋半决赛筹备委员会,市长黄昌灿担任筹委会组长。一次,王振华路过鄂州明塘体育场,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感的火花,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将体育场当做棋盘呢?他将这个大胆的建议在组委会上提出,却遭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反对。就在他感到失落之时,时任鄂州市长黄昌灿却如同一盏明灯,支持了他的想法,决定在明塘体育场建世界最大棋盘,50 米长,50 米宽。设计 361 枚黑白棋子预算是一万元,第一方案用泡沫设计,化工厂要价高,资金不够;第二方案用硬纸壳,又担心下雨天搬不动。两套方案都被否决后,王振华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距离半决赛开赛不到半个月时,王振华路过鄂州市明堂市场,突然听到 “卖簸箕” 的吆喝声,这一声吆喝,就像一道闪电,瞬间点亮了他的思维。他灵机一动,想到用楠竹设计直径 2 米、重 20 斤的黑白棋子。这个大胆而实用的方案,迅速被组委会采纳。

1991 年 9 月 25 日下午,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明塘体育场里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聂卫平的现场讲解生动极了,体育场内 10 人负责搬送白子,10 人负责搬送黑子,这场围棋半决赛足足下了 7 个多小时。” 王振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中满是兴奋与自豪。面对现场上万名热情似火的观众,棋圣聂卫平感动不已,他感慨地说道:“全世界我去了一二十个国家,从来没有找到这么热情的观众,鄂州将围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天晚上,央视新闻联播对此事还进行了专门报道。经历此事后,鄂州市决定争取国家正式出版刊号,成立《围棋报》,《围棋报》成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办报经费 1 万元,仍由鄂州市总工会领导。自此之后,《围棋报》办报开始走上正轨。1992 年,《围棋报》固定为半月刊,每月 1 日、15 日出刊。1993 年,应读者和围棋迷的强烈要求,《围棋报》办成周刊,一时间,一纸风行。1996 年,《围棋报》发行量达到巅峰,单期发行量超过 12 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围棋专业报刊。

2000 年后,互联网浪潮汹涌袭来,传统纸媒遭受巨大冲击,《围棋报》发行也未能幸免,每况愈下。2000 年,报纸发行量下滑至 6 万份,2002 年,更是下滑至 3 万份。后报社作出决定,《围棋报》前往武汉发展,目前报纸发行量仅一万余份。即便如此,王振华对围棋的热情,却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从未减退。2011 年开始,他如同一位无私的天使,免费为鄂州市特教学校学生上围棋课,这一坚持,就是 12 年。每年的 “六一” 儿童节前夕,他都会自掏腰包 3000 元,为孩子们带去围棋的快乐与希望。

在 2023 年 5 月 24 日举行的鄂州市与青岛市缔结围棋友好城市暨 2023 年首届 “春满鄂城杯” 围棋赛上,世界华人围棋联合会顾问、《围棋报》创始人王振华满怀感慨地称赞这样一场因纪念一篇文章而举办的围棋比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首创。他认为这种文化与围棋的结合,意义深远,鄂州与青岛本身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围棋氛围,这次比赛不仅加深了两地围棋人的情谊,更像一座桥梁,增强了两座城市间的交流与感情。并且比赛定下规矩每两年举办一次,他相信这项传统赛事,会像一颗星星之火,影响更多人喜欢上围棋。

王振华的人生,因围棋而熠熠生辉、与众不同。他从一个对围棋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凭借一腔炽热热血和不懈努力,如同一位勇敢的开拓者,成为推动围棋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在围棋发展的漫漫历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印记。他与围棋的这段不解之缘,也成为一段令人赞叹、广为流传的佳话,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