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3/11
分享

人情练达即《西游》

于咱们中国文学那片广袤无垠、璀璨似星河的天地中,《西游记》就像一颗耀眼夺目且独具韵味的巨星。历经悠悠岁月长河的洗礼,它的魅力不但未减,反而愈发醇厚,透着历久弥新的独特光芒。乍一看,它仿若一部满是奇幻色彩的神魔奇书,活灵活现地演绎着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跨越艰难险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心奔赴西天取经的传奇冒险。可当咱们静下心,细细品味其中深意,就会惊觉,这部传世经典宛如一面精妙的镜子,把人情世故的复杂与微妙清晰映照出来,真可谓 “人情练达即《西游》”。

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与精神支柱,怀揣大慈大悲之心,一心向佛,对西天取经的目标坚定不移,信念坚如磐石。但他有时太过迂腐,肉眼凡胎,难以识破妖魔的伪装。就拿 “三打白骨精” 来说,白骨精第一次化作一位年轻貌美的村姑,身姿婀娜,提着一篮斋饭,袅袅婷婷地朝着唐僧师徒走来。唐僧见她面容和善,便打算接纳斋饭,可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识破妖怪,二话不说,一棒将其打死。唐僧顿时吓得不轻,指责孙悟空无故伤人。紧接着,白骨精又化作一位寻找女儿的老妇人,哭哭啼啼地出现,唐僧满心怜悯,而孙悟空又果断出手。这下唐僧怒不可遏,觉得孙悟空屡教不改,滥杀无辜。直到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位老公公,孙悟空不顾唐僧阻拦,坚决打死妖怪,露出其白骨原形,还特意把脊梁上刻着 “白骨夫人” 的字样指给唐僧看。可唐僧还是被表象迷惑,固执地认定孙悟空杀人成性,执意将他逐出师门。他这么做,虽说源自对善良和佛法慈悲的坚守,却也暴露了对人情世故洞察的不足。这就好比现实中那些坚守高尚原则,却因太过理想化,忽略实际情况的人,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做出错误判断。比如说在一些公益项目中,有些人坚持绝对的公平原则,却没考虑到实际执行时的复杂状况,结果导致项目推进受阻,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孙悟空,本领高强、嫉恶如仇,是取经路上的中流砥柱。一开始,他性子桀骜不驯,大闹天宫,尽显叛逆本性。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经观音点化,加入了取经队伍。在 “三借芭蕉扇” 的情节里,面对强大的牛魔王夫妇,他不再一味逞强。第一次去借扇,孙悟空找到铁扇公主,客客气气地说明借扇缘由,言辞十分恳切,希望铁扇公主看在与牛魔王的交情,以及自己保护唐僧取经的大义上,能把芭蕉扇借给他。可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被观音收走一事,对孙悟空怀恨在心,不仅不借,还一扇把他扇到了小须弥山。第二次,孙悟空机灵一动,变作一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腹中,折腾得她腹痛难忍,这才迫使铁扇公主交出一把假扇。第三次,得知牛魔王与玉面狐狸在一起,孙悟空灵机一动,变作牛魔王的模样,骗取了铁扇公主的信任,拿到了芭蕉扇。可牛魔王发现后,也变作猪八戒的样子,又把扇子骗了回去。最后,孙悟空联合众神,与牛魔王大战一场,才成功借到芭蕉扇。这一路的经历,让他渐渐学会收敛烈性,懂得借助各方力量解决问题,就像生活中那些天赋出众却年少轻狂的人,在现实的磨砺下,慢慢领悟到与人合作和人情往来的重要性。比如有些刚踏入创业领域的年轻人,凭借自身出色的创意和能力,本有着大好前景,可因为太过自负,不懂得与合作伙伴沟通、协作,屡屡碰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他们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借助团队的力量,事业也慢慢走上正轨。

猪八戒,浑身透着人间烟火气。他贪吃、好色、偷懒,还总爱耍些小聪明,可又憨态可掬。在 “四圣试禅心” 中,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四位菩萨化身母女,设下一座庄院,假意要招唐僧师徒为夫婿。猪八戒一见到那几位美貌的女子,立马心猿意马,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他先是偷偷跑去跟黎山老母扮成的老妇人搭话,一个劲儿夸赞几位女儿的美貌,又表明自己愿意入赘的心意,还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虽然长得丑,但干活勤快,能吃苦耐劳。平日里,他和孙悟空拌嘴时,常常被孙悟空的调侃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拿孙悟空没办法;对唐僧,他也时不时抱怨路途艰辛,想念高老庄的安逸生活。不过他心地善良,给团队增添了不少欢乐。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包容他人的不完美,欣赏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毕竟生活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丰富多彩。就好比在一个兴趣小组里,总有一些成员不太靠谱,偶尔还会掉链子,但他们可能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能给大家带来许多欢乐,成为小组氛围的调和剂,大家也因此接纳并喜欢他们。

沙僧,忠厚老实,默默承担着挑担等苦活累活,是团队里的实干家。在 “真假美猴王” 事件中,孙悟空因为打死强盗被唐僧赶走后,六耳猕猴趁机捣乱,化作孙悟空的模样,打伤唐僧,抢走行李,妄图自己去西天取经。一时间,师徒间矛盾激化,取经大业危在旦夕。沙僧虽然没直接参与打斗,但他来回奔波,先是跑到花果山找孙悟空理论,发现假悟空后,又不辞辛劳地前往南海普陀山,向观音菩萨求助,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告诉了菩萨。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最终让孙悟空回归,团队重归和谐。这就如同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不张扬,却对集体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他们是集体稳定的坚实保障,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例如在一个项目团队中,总有一些成员默默做着繁琐的基础工作,虽然他们不像核心成员那样备受瞩目,但他们的付出确保了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一旦少了他们,团队就可能陷入混乱。

咱们从师徒四人身上看到了人情世故的微妙体现,而在《西游记》构建的宏大世界里,各路神仙、妖怪与凡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一幅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画卷。

天庭之上,神仙等级森严,特别讲究规矩和面子。孙悟空刚上天宫时,被封弼马温,一开始他不知道官职大小,还满心欢喜地尽职尽责,每天把天马喂养得膘肥体壮。后来偶然间得知弼马温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小官,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顿时火冒三丈,一气之下打出南天门。这就像初入职场的人,对规则一知半解,遭遇不公后奋起争取权益。如今的职场中,新人也常常因为不了解规则和潜规则,遭受挫折,只有经历过了,才懂得在规则框架内为自己谋利,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如一些新入职的员工,在不了解公司内部晋升机制和部门架构的情况下,盲目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等他们熟悉规则后,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通过合理的方式争取晋升机会。

好多下凡为祸的妖怪,都是天庭或佛界神仙的坐骑、童子。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本是太上老君的童子,下凡后作恶多端,拿着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等法宝,把唐僧师徒折腾得够呛。孙悟空和他们斗智斗勇,好几次陷入绝境。最后太上老君出面,说这两个童子是他看牛的和烧火的,因为偷了他的宝贝才下凡。孙悟空虽然满心不情愿,但也只能放人。再说说青牛精,它本是太上老君的坐骑,趁着牛童偷吃丹药睡着的工夫,偷了老君的金刚琢下凡为妖。它凭借金刚琢收了各路神仙的兵器,让孙悟空等人毫无办法。最后还是太上老君亲自下凡,用芭蕉扇收走金刚琢,才收服了青牛精。这一系列情节深刻地反映出人情社会中,关系网的影响力巨大,就算犯了错,只要有强大的背景或人脉,就可能从轻发落。当下社会也有类似的现象,有些人靠关系逃避应有的惩罚,我们既要认清现实,又要坚守原则,不能被关系左右。比如说在一些学术造假事件中,个别人员凭借人脉关系,试图掩盖自己的违规行为,但最终真相大白,正义得到伸张,学术机构坚守了学术道德底线。

人间百姓对唐僧师徒的态度,会因为地域和经历的不同而不一样。有些地方的百姓听说了取经的大义,就热情款待他们,希望能得到庇佑;而那些长期受妖怪迫害的地方,百姓对陌生人就充满了警惕。就拿乌鸡国来说,因为国王被妖怪所害,国家陷入混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所以当唐僧师徒到来时,他们虽然有期待,但也满是担忧和戒备。城里的百姓看到唐僧师徒,先是远远地观望,不敢轻易靠近。直到孙悟空等人展示出降妖除魔的本事,百姓们才慢慢放下戒心,纷纷前来求助。这就如同现实中,不同地区、有不同经历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态度也不一样。比如那些曾经得到过帮助的人,对他人更容易热情相待;而那些遭受过欺骗和伤害的人,往往对陌生人戒备心很强。我们应该理解他人态度背后的原因,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就像在一些曾经遭受过自然灾害的地区,居民们因为得到过外界的援助,所以对外来的志愿者格外热情;而在一些治安不太好的社区,居民们对陌生人则会比较警惕。

《西游记》用奇幻瑰丽的故事做外衣,把复杂多样的人情世故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教会我们洞察人心,理解他人的立场;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灵活应对人际关系;珍惜身边的伙伴,包容他们的缺点;明白人情往来、规则背景对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就像作者吴承恩通过作品告诉我们的:读懂《西游记》里的人情世故,也就读懂了生活的一部分真谛。

在当今社会,《西游记》里的人情世故智慧依旧闪耀着光芒。我们在和人交往的时候,要学孙悟空的机智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巧妙地借助各方力量解决问题;像猪八戒那样,包容别人的小毛病,用乐观幽默的态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像沙僧一样默默奉献,为团队的稳定发展出力;同时,面对复杂的人情关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被不正当的人情牵着走。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力量,用更从容的姿态去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