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3/13
分享

老舍《过年》赏析:透过文字罅隙,窥见斑驳光影

老舍先生的《过年》,恰似一首岁月谱写的深情长歌,在文学的浩瀚苍穹中悠悠回响,又似一坛尘封多年的醇厚佳酿,于时光深处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当我们轻轻翻开这篇佳作,仿佛踏入一条时光回廊,既能触摸到老舍先生独特的创作纹理,又能透过文字的罅隙,窥见那个时代社会的斑驳光影,以及传统过年文化那如诗如画的瑰丽景致。它是老舍先生以心灵为墨、以生活为纸绘就的动人篇章,是时代浪潮在民间烟火里留下的深刻印记,更是传统过年文化历经岁月淘洗后的璀璨结晶。细细研读《过年》,我们如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在文学审美、历史洞察以及文化传承的广袤天地间,收获无尽的启迪与感动。

老舍笔下的过年,宛如一幅细腻入微的工笔长卷,徐徐铺展着老北京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烟火人间。腊八节的晨曦,轻轻揭开了年的序幕,“腊八那天,家中必定熬制腊八粥,就连我年迈的曾祖母,也忙得好似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 这平实却生动的文字,瞬间勾勒出一幅阖家为年食忙碌的温馨图景。那腊八粥里,大米、小米、江米、黄米相互交织,恰似岁月的丝线,将生活的质朴与醇厚紧紧缠绕;红枣、栗子、花生、桂圆、莲子、百合、杏仁等干果错落其间,宛如散落在生活锦缎上的璀璨珍珠,串联起一年辛勤耕耘后的丰饶满足,以及阖家团圆的美好祈愿。

祭灶时分,“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这充满童趣的民谣,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习俗的神秘大门。那黏牙的糖瓜,承载着百姓对灶王爷最朴素的期盼,仿佛在向天庭传递着人间烟火的温暖与虔诚。此刻,读者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那个弥漫着神秘与憧憬的旧年,感受着传统习俗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春节来临,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瞬间化作欢乐的海洋。“卖春联的摊位前,红纸黑字,墨香四溢;卖年画的地方,色彩斑斓,人物栩栩如生;卖蜜供的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卖水仙花的花农,精心呵护着那淡雅的花朵;还有卖小红纸灯笼的,一个个红灯笼随风轻晃,仿佛在诉说着新春的喜悦。这些摊位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老舍先生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用文字的笔触细腻地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的老北京春节集市图。琳琅满目的年货,熙熙攘攘的人群,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春乐章,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沉浸在那浓郁得化不开的节日氛围之中。老舍对民俗细节的雕琢,饱含着对家乡过年传统的深情厚爱,每一个字符都跳动着对往昔岁月的珍视与眷恋。

在尽情渲染过年喜庆氛围的同时,老舍先生犹如一位冷静的观察者,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巧妙地隐匿于这浓浓的烟火背后。彼时,北京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犹如风雨中的扁舟,飘摇而艰难。据相关资料记载,20 世纪初,北京普通工人家庭月收入约在 10 到 20 银元之间,而房租每月平均就需 3 到 5 银元,占收入的 20% - 30% 左右。文中 “父亲在腊月底才艰难地领回那微薄的薪水,然而却不许我们去购置年货,他无奈地说,钱得留着交付房租和偿还债务。” 这简短的话语,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普通家庭在年关之际经济上的窘迫与无奈。即便在这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佳节,生活的重担却如阴霾般笼罩,让人倍感压抑。

孩子们对过年新衣的渴望,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我和姐姐心里都清楚,过年是不会有新衣裳穿的,我们只能眼巴巴地在一旁看着母亲为别人家的孩子缝制新衣服。” 这简单的叙述,不仅赤裸裸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更让我们看到底层人民为生计日夜操劳,却无暇顾及自家孩子小小期盼的心酸与无奈。

文中对过年陋习的暗示,如 “大人们似乎完全忘却了白天的疲惫,整夜都沉浸在打牌之中”,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深刻地揭露了过年期间部分人精神生活的空虚,以及不良风气的悄然蔓延。老舍先生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感受过年热闹的同时,不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陷入深深的思索。

《过年》一文,宛如一条情感的溪流,在字里行间潺潺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与温情。尽管生活清苦如茶,但母亲总能用她的智慧与爱意,为孩子们熬制出过年的甜蜜。“母亲用那纤细的红绒线,为我和姐姐精心扎了两个小灯笼,挂在屋门口。在我们眼中,这两个亲手制作的灯笼,远比买来的更加绚丽夺目。” 这小小的灯笼,是母亲爱意的具象化,在艰苦的岁月里,如同一束温暖的烛光,照亮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成为他们童年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兄弟姐妹们围坐于温暖的火盆旁,静静聆听祖母讲述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虽然腹中没有太多的食物,但心中却满溢着快乐。” 这种简单纯粹的快乐,源于亲情的紧密相连与文化的代代传承,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弥足珍贵。

邻里之间的情谊,在过年的氛围中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隔壁的张大娘,总会在除夕那天,端着自家包的饺子,挨家挨户地送过来,嘴里念叨着‘大过年的,大家都尝尝’。” 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传递的不仅仅是美食的香气,更是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孩子们在街巷中嬉笑玩耍,东家给一把糖果,西家送一个小玩具,欢声笑语在胡同里回荡,编织成一张充满温情的大网,将整个社区紧紧相连。这种邻里间的亲密无间,彰显了传统过年文化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让寒冷的冬日也充满了融融暖意。

老舍先生通过对过年的回忆,抒发了对往昔岁月深深的眷恋。即便过去的生活布满荆棘,但那些过年的记忆却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承载着人性对温暖、对美好的永恒追寻。他以细腻如丝的笔触,将这些情感融入到对过年场景的描绘之中,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他那颗饱含深情的心,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老舍先生的语言,是《过年》这篇文章最为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却不失深刻,亲切自然宛如与老友促膝长谈。“甭说别的,单是购买这些东西的过程,就充满了趣味。” “甭说” 等京腔词汇的巧妙运用,如同一串串灵动的音符,为文章谱写出独特的韵律,使其充满了浓郁的老北京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听见胡同里的吆喝声,感受到四合院中的烟火味。

从修辞角度看,“我记得有一年,父亲买了一个猪头,可他却不懂得如何收拾,结果把猪头煮得像一个圆滚滚的大皮球。” 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将煮坏的猪头比作大皮球,形象生动又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独特的表达视角。

在句式上,老舍多采用短句,如 “新年到了,真热闹。鞭炮声噼里啪啦,孩子们欢笑着奔跑。” 简洁明快的短句,读来朗朗上口,宛如老北京街头巷尾那充满活力的热闹景象,与过年轻松欢乐的氛围相得益彰。这种独具特色的京味语言风格,不仅使文章具有极高的可读性,更成为传承和展现老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领略到老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

老舍的《过年》,以其对过年民俗的精妙描绘,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对人性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独具京味魅力的语言表达,构建起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学殿堂。它如同一座桥梁,横跨时空,让读者在感受传统过年魅力的同时,引发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入思考,成为一篇兼具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它带领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性的温暖与美好,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永恒的涟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