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2
分享

春潮

禹城辛店洼的盐碱地泛着青灰的光,像块被岁月揉皱的旧棉絮。俺蹲在地头,瞅着渠水咕嘟咕嘟往麦田里灌,恍惚间,岳父当年教俺插秧的模样又浮现在眼前。

岳父总是第一个到田里,手把手教俺如何把握插秧的间距。他弯着腰,在水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那认真专注的眼神,仿佛每一株秧苗都是他最珍视的宝贝。有一次,为了帮俺解决秧苗发黄的问题,他四处打听老农的经验,自己还亲自做实验,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他那沾满泥浆的手比划出的弧度,跟渠水漫过田埂的波纹竟一般无二。

惊蛰那日,前河套洼的冰面裂出蛛网状的纹路。俺娘把捂了一冬的棉裤褪下来,拍打着裤腰上的盐渍说:“春捂秋冻,这话儿搁辛店洼得改改,盐碱地的风毒着呢。” 她说话时,德州平原特有的侉音裹着枣花蜜的甜,把个 “毒” 字咬得又脆又响,惊飞了檐下筑巢的家燕儿。

清明前后,俺总爱揣着《咬文嚼字》蹲在老槐树下。书页间夹着的柳叶书签,跟当年岳母纳鞋底用的麻绳一样,被岁月摩挲得发亮。运河对岸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飘到俺岳父的耧车上,他就着花瓣在黑土上划出深浅不一的垄沟:“这墒情,可比那年在青海种的青稞强多喽。”

谷雨时分,阳光暖暖地洒在院子里,妻子端来晒好的棉籽,又捧起一捧草木灰。她微微弯着腰,眼神专注,双手熟练地将草木灰均匀地撒在棉籽上,然后轻轻搅拌着。一缕发丝从她的鬓角滑落,她也顾不上捋一捋,那认真的神情,仿佛正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艺术品。她低头的模样,跟三十年前岳母在灶前揉面时如出一辙。俺伸手接住飘落的杨花,忽然想起老班长临终前说的话:“种子得埋进土里才安生,人呐,得把根扎在日子里。” 这话被俺写进《故乡》时,窗外的布谷鸟正对着辛店洼的麦田啼鸣。

小满节气,俺带着儿子去看徒骇河里的龙舟。孩子指着船头的彩绸喊:“爸爸,那绸子跟您书里写的‘蘅皋拾翠’一个样!” 俺摸摸他的头,想起去年在禹王亭捡到的半块汉砖,砖上的麦穗纹竟与眼前麦浪的起伏分毫不差。

如今,每当俺站在禹王亭的观景台上,总能看见渠水倒映着蓝天白云。那些被岁月沉淀的农耕记忆,就像盐碱地里的冬枣树,越是历经风霜,越能结出甘甜的果实。岳母留下的搪瓷缸还在窗台上,里面泡着今年新采的蒲公英,茶汤金黄透亮,恰似辛店洼春日的阳光。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脚步逐渐改变了辛店洼的模样,传统的农耕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革。然而,这片盐碱地上的农耕记忆,不仅仅是一段段过往的生活片段,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根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勤劳与坚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滋养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