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8
分享

兰山牧歌

遥想战国,狼烟滚滚,似岁月的如椽巨笔,将《离骚》的句子熏染得如古铜般深沉厚重。当年楚怀王派庄蹻入滇,怕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屈原的诗行竟会在皋兰山的岩画上生根发芽,一长便是两千年。我时常轻轻摩挲着岩画的纹路,指尖仿佛能触碰到两千三百年前的风,那风中,满满都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老茶客们闲谝着:“皋兰的羊,怕是叫牛肉面的辣子给黏住咧!” 我听着,心里却总想起屈原投江前那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寻思着这 “远” 字,可不就跟咱兰州人说的 “攒劲” 一个意思嘛。黄河水悠悠漫过中山桥,把《离骚》的刻痕泡得锃亮,就好像屈原的墨迹还在生长,一路长到正宁路的夜市,长到苦水镇的玫瑰园,那玫瑰香里,也悄然染上了诗的韵味。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不禁涌起对这片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赞叹与敬畏。

沿着黄河一路走来,从皋兰山的山坳到这黄河岸边,地域文化在不同场景下有着别样的呈现。这黄河水不仅孕育了皋兰的羊群,也承载着千年的诗韵,而接下来要讲的羊皮筏,更是与这诗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黄河岸边,羊皮筏作坊里,檀香和着鞣制羊皮的羊膻味,弥漫出一股独特而迷人的风情。马师傅精心侍弄着手里的 “离骚筏”,那筏子的皮纹间,好似藏着《九歌》的墨香。马师傅一边用刻刀轻轻敲着盖碗茶,一边带着浓浓的兰州口音说道:“当年庄蹻西征,筏子上刻的可全是楚辞哩!” 那兰州鼓子的调子一起,惊得羊皮筏子在浪里直打旋儿。此时,我站在一旁,心中不禁想象着当年庄蹻西征时,筏子在浪尖上穿梭,承载着古老文化的场景,对先辈们传承文化的智慧和勇气充满敬佩。

省博物馆的电子屏前,讲解员用兰州吟诵调念着《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 ——” 尾音悠悠掠过黄河,惊起满河鲤鱼,那鱼脊背泛着《诗经》般的光泽。夕阳西下,余晖把羊皮筏染成琥珀色,马师傅的剪影在筏子上晃悠,活脱脱一幅《天问图》,透着股神秘劲儿。此情此景,让我深深感受到古老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鲜活生命力。

黄河水一路奔腾,滋养着兰州的每一寸土地,从羊皮筏承载的古老诗韵,再到那永登县的玫瑰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又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魅力。

永登县的玫瑰田,花开似海,“玫瑰羊” 吃得膘肥体壮。张建国开着带北斗导航的割草机,在这紫雾般的花浪里,就像个诗人。他裤脚沾着玫瑰花瓣,笑着说道:“我阿大说,以前用芨芨草喂羊,现在都用上 AI 配饲料喽!” 田埂边的稻草人戴着回民白帽,咋看咋像从《离骚》里走出来的,不过手里拿的不是香草,而是太阳能灭虫灯,守护着这片美丽。看着眼前这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画面,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创新发展的欣慰与喜悦。

黄河母亲雕塑旁的 “兰山书院” 里,王老师正教娃娃们用兰州话念 “长太息以掩涕兮”。尕娃们跟着学,“涕” 字的颤音,就像黄河水拍打着羊皮筏。有个叫尕芳的丫头,原先因家里的事儿不爱言传,可听了《山鬼》的故事,眼睛亮得就像兴隆山的晨雾,满是希望。看到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绽放出光彩,我由衷地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力量。

兰州的文化就像黄河水,奔腾不息,从古老的历史走来,在现代的浪潮中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接下来要讲的牛肉面轨迹,更是新时代兰州的别样风采。

如今的兰州,老城门洞的灰豆汤,飘着往昔的烟火气,和科技园的数据流相互映衬,演绎着别样的精彩。我常坐在 “一蓑烟雨” 茶馆,看年轻人用《离骚》点咖啡,喊着:“来杯‘惟草木之零落兮’!” 咖啡师摇晃着琥珀色的拿铁,奶泡里映着黄河铁桥的模样。兰山之巅,北斗卫星的轨迹与千年羊皮筏的号子交融,奏响新时代的《兰州谣》。此时,坐在茶馆中的我,心中满是对兰州这座城市不断发展、文化多元融合的感慨与热爱。

黄河水一刻不停地向东流,载着老杨头的《离骚》,载着兰州人的 “攒劲”,流向远方。我摩挲着岩画上的《离骚》刻痕,恍然明白,这方水土的魂儿,就藏在 “路漫漫” 的呢喃里,藏在马师傅羊皮筏的皮纹间,藏在孩子们念 “乘骐骥以驰骋兮” 的颤音中。黄河水漫过老杨头放羊的山坳,把两千年的文脉,酿成了兰州人舌尖上那热辣辣的情怀。这情怀,如同黄河水一般,源远流长,永不干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